[国际关系]中日关系,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49:32
国际观察』 [国际关系]中日关系,敢问路在何方?
日本,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饱含复杂情绪的国度。昨天,日本人通过战争,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今天,日本通过经济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2004年中日关系进入两国建交以来的低谷,2005年又因为执政内阁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之争、钓鱼岛主权之争、右翼教科书问题、入常之争以及中国的反日游行示威、波及全国大中城市的抵制日货行动等一系列事情,让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一、中日民族特性和历史关系
   1、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依托的国家。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原文化的始终,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礼信、和为贵”深刻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同时主导了中国三千年封建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尚文轻武”直接造就了历史上宋末蒙古人以百万之众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明末满人也以百万之众打败明朝建立清朝。中国人宽厚、重感情、重义气、勤劳,但是小集团观念严重,对窝里斗乐此不疲,爱面子,正是这种个性,也注定了中国人在某些方面的软弱性,汪精卫临死前也不承认自己是汉奸正好证明这一点。
   综观中国五千年来的兴衰史,从强的“秦皇汉武”到“贞观之治”到疆域最广的元朝,看弱的北宋皇帝被俘、南宋灭亡,明末清末的沦陷,活生生就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然而朝代的更换并不影响中国在世界的领先持续几千年,这个事实造就了中国人深深的天朝大国的惯常思绪,中国人绝对不能接受落后和挨打。我们从现今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赞誉的历史史实可以看出,不论是乱世中的秦始皇、岳飞、成吉思汗、林则徐,到近代的毛泽东、邓小平,还是缔造太平盛世的汉武帝、唐太宗。可以说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有一个天然的扎根于每一个平民的内在因素。
   2、日本依靠得天独厚的岛国优势,历史上几乎没有遇受过外来入侵,公元1274年和1281年,当时强盛的元朝军队两次侵袭日本都以失败告终,粉碎了元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元后的明朝,也曾强盛一时,和当时的日本不和,也拿日本人没有办法。
   现在的日本由于民族融合的加速,基本上可以说是世界上仅有的单一制民族国家,其民族团结性和凝聚力不容小视。日本的发迹始于“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大。此后清末的日俄、日中战争日方的胜利,均极大地助长了日本人不可一世的霸占世界的野心和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选择中国作为其征服世界的平台,也缘于对中国人的轻视。二战虽然最终以德意日联盟的失败告终,但日本人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认识误区。我们从三点可以看出:一是日本右翼认为日本的侵略解救了亚洲各国,二混淆了文化生死观和战争责任的界限,三是执政内阁富有深层心理动机一次又一次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和德国政府坚决划清纳粹界线,真诚向二战受害家属理赔及道歉相比,反差太大。另一方面,日军还是唯一对美国本土进行过攻击的军队;二战后,日本人通过发展经济,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这两点加强了日本大和民族和其他民族相比较的民族优越感,而神社和武士道精神则成就了日本人性格里的狂妄和自负。
   二、中日关系走向
   1、从经济上来说,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弧形岛国,陆地面积仅为377880平方公里,在它经济高度发达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消耗,而日本国内的资源矿产非常贫乏,除煤、锌有少量储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注定了它的政治方向重要的一项,就是向外拓展能源空间。作为邻国的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异常迅猛,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4%,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同样存在着能源不足的瓶颈,也需要向外拓展能源空间。而且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日本国内经济产业“空心化”和工业产品竞争力下降,日本人在内心不免产生恐惧和不安。
   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阻挡,中日之间发展为友好互利的邻邦关系是历史的必然。但就目前的局势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日本希望与美欧一样,拥有一个类似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经济势力范围,在东亚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共同体。由于日方希望主导东亚经济秩序,一东盟及韩国不会答应,二中国的目标肯定不是日方主导下的经济共同体,所以就减缓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中日“一山容不下二虎”的关系格局从经济利益上浮出水面。
   2、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说,这些年来,日本政府致力于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对称的政治地位。日本正通过海外派兵等形式,逐渐突破“和平宪法”的底线和二战后防卫型的军事体系,构建其适应经济大国地位的军事力量。
   今天的日本自卫官达到23万人,另有2万多事务官员和技术官员,主战坦克比英法两国还多,舰艇比英国和意大利两国多,军费开支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之一。日本海军现有总兵力4.37万人,各型作战舰艇162艘,作战飞机210架。是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并具有较强反潜能力、远洋机动作战能力和扫雷能力的精干海军,是当今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国产装备的性能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兵员超过14.5万人(尚有后备兵1.5万人),陆军拥有坦克共1159辆,装甲车850辆;各种火炮6300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300部,防空导弹发射架 194部,直升机449架;在航空战力上,日本已能够自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攻击机,甚至反潜飞机,航空自卫队共配备有各型式飞机899架。 而且以日本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加上盟友美国的帮助,日本应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拥有核武。
   而同样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现在还正面临着日愈严峻的国际生存空间。首先,中国有着漫长的陆防线和海防线,分别长达2.28万公里和18000多公里;其次,在相邻国家中,东有桀骜不驯的朝鲜,北有凶狠善变的俄罗斯,西有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宿敌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了它唯一的假想敌,美国通过其在亚洲的盟国和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了全包围的战略态势,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铁杆盟友,联美制华自然成了其主要的外交政策。随着中日、中美及台海关系的变幻莫测,中国大陆在为期不远的某一天,甚至有可能面对来自美日台三角军事联盟的夹击。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台湾问题。台湾扼西太平洋航运要冲,控制巴士海峡、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东南的海上屏障,也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台湾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取得战略突破的唯一一个缺口,台湾问题不解决,绝对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以笔者个人的看法,我能够理解日本作为经济强国谋求政治强国的意愿,并且相信这个意愿将会有实现的一天。但是日本要达到并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即需要美国的帮助,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特别是在联合国安全理会改革方面中国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得到中国的帮助,以现在的情形来看,显然这个外交空间异常狭小。
   中日关系,我并不认同一些媒体和某些时事评论员所说的,政府和民众都缺乏宽容和了解,亚洲国家应该向二战后的欧洲诸国学习,抛下历史恩怨,结成一个政治、经济共同体。我觉得至少在目前及至将来的很长时间里,中日之间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1、持续8年之久的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伤亡达3500万人,地域分布几乎占到中国国土的三分之二,直接经济损失折合黄金7.3万吨。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是二战的受害者,谁也无法做到让中国人不警惕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右翼思想。为什么中国对贩毒吸毒的处罚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就是因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对清末鸦片泛滥成灾导致民不聊生、军无斗志有着切肤之痛。中国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从屈原投江自尽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我以我血荐轩辕”均反映了这种思潮。2、我觉得还有一个值得思考也必须认清的事实就是:两国民众在中日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本民众普遍对中国缺乏必要的了解,日本执政当局和由其操控的舆论深刻影响着民众,日本正在把“中国崛起的威胁”作为国内经济停滞不前的理由,所以当前的日本民间的反战和忏悔根本不是主流,日本当前的主流就是对中国的反感、抵触及由此引发的军国主义。而中国,在二战后,尤其在近几年加强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仇视”态度进一步加深,这种两国民众之间的意识潮的对立,肯定会不约而同地影响着政府的外交政策趋向于对抗。所以说,中日之间在短时间内浓缩鸿沟的可能性不大。而美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渔人得利。日本要摆脱美国棋子的狼狈处境,突破自我,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基础,把握不好只会使中日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不能自拔。
   三、中国何去何从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敌,中国现在和将来需要的只是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以经济发展来实现强国目标。我很赞同某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看法:中国的崛起道路是开放式的,这条道路造就了中国的成功,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的走向、规范了中国的行为;中国难以承受对外军事扩张的代价,这就决定了中国主观上不愿、客观上也不会背离和平崛起的道路。
   中日之间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很小,“政冷”掩盖不了“经热”的事实。但是政治家的对峙并不是常人能想像到的,所以,谁也不能排除战争的可能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政权是从枪杆子里拼出来的,强大的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硬的政府。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给国人的是一个软弱的印象,我想这不排除政府韬光养晦的策略,但不利于提高政府威信也不利于提升国人自信。中国没有如美国一样的经济实力去全方位发展军事力量,但可以走高精尖的军事之路。中国和日本,由于缺乏共同利益平台,又有宿怨新仇,中国在不愿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核震慑将是唯一可以制衡美日的方式,中国甚至可以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毕竟,国家的生存大计容不下仁慈和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