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世行为官两年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14:09
林毅夫世行为官两年记

林毅夫是65 年来世界银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8 月19 日,在世行为官两年零两个月之际,他接受了《对话》节目专访。他说第一次去世行上班“有点像小学生第一天上学,很兴奋”。

 

 

8 月18 日早上八点,林毅夫从世界银行总部华盛顿出发。下午三点抵达越南,稍事考察后,傍晚时分,他出现在了上海。“多数情况下,我在世行的一天大致如此。”他笑:“我最苦恼的就是,一天为什么只有24 个小时?而世行总共有157 个成员国,时间完全不够。”
在央视《对话》节目录制现场,林毅夫如此向众人描述自己的行程。“别人是百忙,他是千忙。”林毅夫的助手梅瑞尔·特克(Merrell Tuck)在电子邮件中这样告诉《外滩画报》记者:“如果你想联络到他,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8 月19 日下午,上海浦东,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上,58 岁的林毅夫腰板挺直、一米八几的个头看起来颇为魁梧。他手上提着一个扁扁的黑布公文包,走到哪里,就随手一放。轮到他演讲了,林毅夫走上台来,不说一句寒暄之词,就直奔主题。
身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之一,“林老师”(许多人还习惯这么称呼他)一天之内穿越几个国家,居然没带一个随从。
“我到世行已经两年零两个月了,”他说:“像这样飞来飞去,已经去过四五十个国家。”2008 年5 月底,林毅夫赶赴华盛顿,正式就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他也是65 年来世界银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我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
  1999 年,上海虹桥机场,林毅夫遇见王选。由于班机延误,两人在大厅里谈了两个多小时。
“作为一个晚辈,我主动上前,并且坐下来和他一边吃方便面,一边聊天。”多年后,林毅夫回忆道:“我问他中国人在中文输入法方面,能打败微软吗?”王选想了想:“微软还是会赢。”
后来,林毅夫还和王选畅谈了“新农村建设”和“通货紧缩治理”。等到老先生离开,林毅夫身边有一个年轻人,以羡慕的语气问, “刚才跟你聊天的是不是王选院士?”“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能跟他海阔天空地谈那么久。”

 


十年过去了,2010 年8 月,林毅夫已经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国内被视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并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9 年度最能影响中国的40 人之一。但提起年轻时的各种传奇际遇,他的感触一如当年:“我一直很幸运。”
1952 年,林正义(林毅夫原名)出生在台湾宜兰。小时候家境清苦,由于家住夜市附近,环境嘈杂,他总是晚饭后先倒头大睡,到了午夜才起来念书,念到第二天清晨为止。
林正义的功课一直很好,最终考入台湾大学。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却因为不服输,选择了当时最难考的企管研究所工商管理专业,但历史学一直影响着他。“其实,我更想当一名历史学家。”2008 年奔赴世界银行前夕,他还坚持这样说。
在台湾上大学的男生,必须参加短期军训。大学一年级,林正义军训之后,决定投笔从戎。林正义以大学生的身份从军,很快成为军中宠儿,他被派往金门担任前线的连长。而此时海峡对岸频频出现重大的举动:1978 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发展时代,接着中美建交。
5 个月后,1979 年5 月16 日傍晚,上尉林正义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航道,他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此时,他的家人并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

 

 

“当时,我为什么会改名字?”林毅夫后来解释道:“回来是个人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我在台湾有什么不满。在台湾,其实不管是亲人、老师还是长官,对我都很好。”
“我回到大陆,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所做的选择。但我希望不伤害任何人。改了名字,就意味着过去的我人间蒸发了、消失了。”
离开台湾时,林毅夫做了最坏的打算:“这一别,也许会像薛仁贵,与妻儿再会,大概要等上十年二十年吧。”
“但是,我还是很幸运,”他后来说:“这个时代对我很好。”4 年后,林毅夫就和家人在美国团聚了。而他那时的身份,已经是经济学大师舒尔茨(T·w·Sohultz)的关门弟子了,后者正是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我长不大”
1979 年的中国大陆,还不知道MBA为何物。当时的林毅夫,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很想了解这个社会体系,否则,我就无法扮演应有的角色了。那一段教育经历对我来说,相当宝贵。”
最初,林毅夫申请就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但校方以“来历不明”为由拒绝了。接着,他开始申请北京大学。
那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找到北大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说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对于是否接收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陈岱孙觉得需要谨慎考虑,于是便请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出面,先和林毅夫谈一谈。 谈话的地点位于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谈话的结果是:董文俊发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是有什么特殊目的。”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董文俊后来说。就这样,林毅夫进入了北大经济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者专栏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97680&page=1&fromuid=215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