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快评:这一天 中国让世界瞩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18:04

新华快评:这一天 中国让世界瞩目

2010年10月01日23:59新华网贾永、李宣良我要评论(11)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记者 贾永、李宣良)2010年10月1日,一个注定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花团锦簇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这一天,上海世博会迎来中国馆日。“东方之冠”把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一天,嫦娥二号卫星从“月亮城”西昌腾空而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从祖国的心脏到东海之滨,从大凉山深处到漫漫太空,新中国,在她61岁华诞这一天让世界又一次为之瞩目!

缅怀革命先烈、世博会中国馆日、嫦娥二号奔月巧合于一天,偶然之中有着历史的必然。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召开,当人们为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而惊叹的时候,闭关锁国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蹂躏;1959年10月,当苏联完成首次绕月工程时,只有10岁的新中国刚刚在工业化道路上起步。

是共产党人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划上了句号!

第一届世博会70年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取得独立与解放之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到成功举办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博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大踏步追赶着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把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一步步变成宏图。

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从强盛到衰败的致命所在:“一个人口几乎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倚,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决斗中死去。”

今天,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焕发出无与伦比的生机。作为当代中国献给世界的“名片”,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示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照亮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则更多地让世界认识了一个与世界对话、与世界交流的中国。

秉承着和平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的一贯宗旨,中国的“嫦娥”工程从一开始就同样高度开放。早在三年前,中国已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球探测数据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这是中国的气度,也是中国的胸襟。

当梦想成为光荣,光荣又开始孕育梦想。与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进入工作轨道时间更快、离月球更近、测量精度更高、试验项目更多。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入碧霄。如同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三号的承前启后一样,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全纪录:续写国人太空梦想

2010年10月01日23:38新华网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新华社四川西昌10月1日电 题:嫦娥二号发射全纪录

新华社记者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多名新华社记者先后奔赴远望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地,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从不同角度见证了嫦娥二号发射的全过程。

镜头:进入发射倒计时

发射前1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卫星发射场。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高耸的塔架上,一枚乳白色的长征运载火箭,稳稳托举着2480公斤重的嫦娥二号,静待发射。

火箭上端,雾气缭绕——

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极为严密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被迅速冷凝为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时刻。

离发射塔架500米处的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

在常温下不断汽化的液氢和液氧,会使贮箱的压力越来越高,而一粒玉米从一米高处落下产生的能量就能引起爆炸,因此需要一边加注一边泄压。从发射前负8小时液氢液氧开始加注的那一刻起,两条专用的管路就要不停地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池烧掉,而燃料的加注也会持续到发射前4分钟。

18时20分许,发射场上空飘起零星小雨,发射场内仍有工作人员在忙碌。

为了确保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从7月起,各大系统就陆续进入发射场,进行产品质量和技术状态的测试,并对推进剂加注、高空作业、高压气体等29项重大危险源的特性及其主要伤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判定风险等级,逐项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事业,‘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发射任务造成巨大影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说。

18时40分许,发射塔塔架缓缓打开。这时,雨滴渐渐变大,很多人开始担心能不能准时发射。

镜头:火箭点火

静谧的山谷间,强烈的灯光照射着群山环抱着的长征火箭。

人们屏着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发射场,期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一分钟准备!”18时58分57秒,指挥员鄢利清洪亮的声音,从山谷间骤然响起。

一阵骚动,数十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从多个方向齐刷刷地对准了运载火箭。

此时此刻,在离发射塔1000多米安全距离外的多个参观台上,在发射场不远处的一条条乡间山路上,在西昌指控中心大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有人睁大了眼睛,静静等待……

与嫦娥一号一样,中国探月卫星的再次发射,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10、9、8、7……3、2、1,点火!”18时59分57秒,就在指挥员鄢利清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主操作手郝军用力按下红色的点火按钮。

一道喷薄而出的橘红色火焰,托举着高大的长征三号丙火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一声仿佛空气被撕碎的声音瞬间爆发,排山倒海一样压向重重群山,强大的气流逼迫千米之外的记者身不由己地向后退……

作为嫦娥卫星的新“搭档”,长征三号丙火箭在嫦娥飞行中是首次“亮相”。

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说,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曾考虑过“长三丙”,但当时这枚火箭还没有首飞,风险太大。从2008年首飞到发射嫦娥二号之前,“长三丙”4次发射全部成功,以百分之百的成功证明了其可靠性。

“之所以改用长征三号丙火箭作为嫦娥二号的运载工具,是为了实现工程的第一项目标:突破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缩短卫星的奔月路程和时间。看上去是多‘送’了卫星一程,其实是以更大的推力给了卫星更高的初始速度。”岑拯说。

当拖着长长尾焰的火箭没入高空三四分钟后,轰隆隆的巨大声响仍在天际间回荡。

此时,天已全黑,激动的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镜头:火箭正常飞行

航天人的目光,紧盯着穿越天际的火箭。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远赴南太平洋的测量船上……测控系统的各单元编制了一张完整而严密的大网。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到青岛、厦门、喀什的测控站;从太平洋上的3艘远望号测量船,到上海的大型天文射电望远镜,如同火炬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19时02分许,火箭一二级分离。

19时04分许,整流罩分离。此时,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嫦娥”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

19时05分许,火箭二三级分离。

一个个不停闪烁的测控屏幕前,是一张张严肃紧张的面孔。记者们连咳嗽一声都紧紧捂着嘴巴,生怕影响了工作人员的一记键盘敲击,就惊扰了嫦娥卫星的一次转身。

三级二次点火、三级二次发动机关机、火箭与卫星仍保持正常飞行姿态……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0年以来的第60次发射,也是全世界第127次月球探测活动。

“精确测轨和准确的轨道控制,是嫦娥二号测控的最大难点。增加一艘远洋测量船、优化轨道控制策略、改造青岛站和喀什站……测控系统的种种改进,都是围绕这一点。”嫦娥二号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9时25分许,当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紧绷已久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握手、拥抱、欢呼、祝贺……害怕影响任务而一直沉寂的闪光灯也突然兴奋起来,将一张张笑脸映得分外灿烂。

在这个全国人民欢庆国庆佳节的时刻,航天人的兴奋之情达到了最高点。

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显示,卫星在太平洋上空正以约11公里每秒的速度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沿着科学家们设计的奔月“快速路”,嫦娥二号不再像嫦娥一号那样在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上“逗留”7天,而是直接从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奔月时间缩短为112小时。

“除此之外,这颗卫星环月飞行的高度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100公里,距月球更近。在轨工作期间,她还将降轨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嫦娥二号总设计师黄江川说。

“相比嫦娥一号在距月面200公里处被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影响也相应增大,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黄江川说。

19时55分许,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李尚福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美丽的“嫦娥”正再次快速奔月,在浩淼的太空中续写着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完)(记者王玉山、何宗渝、白瑞雪、李清华、李宣良、田兆运、孔祥龙)

我要评论(1)

相关专题: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

相关阅读:

·央视新闻联播打破常规直播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2010.10.01
·北京飞控中心目击嫦娥二号发射侧记 2010.10.01
·专家谈多久才能看到嫦娥二号传回图片 2010.10.01
·组图:各地欢庆“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10.10.01
·视频:“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010.10.01
·高清图:西昌指控中心庆祝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10.10.01
·高清: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 2010.10.01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专家热议“中国人何时登月” 2010.10.01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探月二期迈出坚实一步

2010年10月01日20:53中国新闻网唐振宇 孙自法我要评论(2) 字号:T|T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中新网西昌10月1日电 (唐振宇 孙自法)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为新中国61周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2颗月球探测卫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其较“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为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及监视相机X频段深空应答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并积累工程经验。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二号”奔月飞行约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进行2-3次轨道修正。当卫星到达月球附近特定位置时,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100公里、周期12小时的月球椭圆轨道。再经过两次近月点制动,进入高度1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在完成在轨测试和技术验证后,“嫦娥二号”卫星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绕月椭圆轨道,拍摄“嫦娥三号”月球虹湾预选着陆区图像,并验证快速测定轨等相关技术。1-2天后,卫星返回100公里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其中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研制,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为半年。“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火箭使用惯性平台加多种冗余设计,采用全数字姿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此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31次飞行,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0周年来第60次航天发射。

“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系统由北京特种工程研究总院总体设计,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完成“嫦娥二号”卫星和“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测试、推进剂加注以及勤务保障等工作。测控系统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总体设计,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远望”号测量船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组成,承担运载火箭起飞后测量控制和“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飞行控制任务。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承担“嫦娥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将主要开展科学探测计划制定、有效载荷在轨运行管理、探测数据接收与处理及管理等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