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谈重庆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30:53
薄熙来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围绕"314"总体部署在大开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薄熙来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2008年7月20日)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深入研究我市扩大开放的各项工作,努力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确保圆满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七个方面的意见。

  一、扩大开放是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必由之路

  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刘伯承等老前辈主政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国防工业、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如此,成为中央直辖市、肩负百万三峡移民重任、推进西部大开发亦如此。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好"重庆问题",虽然是针对重庆而言,但都已超出了重庆本身的意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既是对重庆的关怀,更是中央从大局着眼,对重庆寄予的厚望。

  "314"总体部署,是指导重庆今后的发展方针。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实现宏伟的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站在直辖市又一个十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瞻望未来20年、30年后,重庆应是什么样子?今后5年重庆能否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干,能否看得远,抓得实,做得科学。

  实现"314"总体部署,解决好"重庆问题",出路在哪里?实践证明,今天的重庆必须扩大开放,通过开放让我们所有的区县、部门、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投身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潮之中,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重庆,让一切创新创造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

  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经历血与火的惨痛后,得出一条刻骨铭心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如何发展?近30年的历程已经充分说明: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唯有顺应潮流,才能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在开放中实现共赢。环顾周边,兄弟省区市的开放已潮涌神州。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竞相开放的热潮,叫板世界一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已将视野扩大到东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短短几年就凭借开放,甩掉包袱,调整结构,重振雄风;内蒙不沿江、不靠海,却依托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

  对照"314"总体部署,审视自身,重庆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第24位,大体是上海的1/3,广东的1/8,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列西部第6位,处于"中游"。无论总量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重庆要成为增长极实属不易。二是功能不完善,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上海相比,重庆进出口总额是上海的1/38,集装箱吞吐量为1/50,空港客运人次为1/4,金融交易额不到2%。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叠加。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京津沪总和的2.4倍和2倍,城镇化率48.3%,排在全国第12位,而京津沪分别达到84.5%、76.3%和89%。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我市为3.9:1,"一圈"人均GDP为"两翼"的2.4倍。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小康实现程度仅为65.3%,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在西部均没有"率先"。人均GDP为14622元,列西部第3位,不及全国的80%,而京津沪已经分别达到56044元、45829元、65348元。我们还有14个国家级和4个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和低收入者数量比京津沪的总和还多很多。实现"率先"目标困难重重。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落实"314",缩小差距,只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有可能,这就需要强大的经济动力。动力在哪里?通观近30年发达省区的腾飞,都是靠三部大马力的发动机,即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年,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对推动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渝中央企业数量不算多,比四川少19家,比天津少20多家,而且经济规模不算大。我市民营经济有发展,但规模不算大,企业不算强。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更高歌猛进,分别达到了341亿美元、521亿美元。近10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1/4以上的工业投资、接近40%的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就业、60%的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在封闭系统内难以产生新的突破。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只有扩大开放,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才能引进更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汇聚并优化配置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只有扩大开放,把重庆置身于西部、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才能在更宽舞台、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与强手交锋,与良师对话,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分享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才能激发内部活力,加快建设中国内陆开放示范区,才能站在西部开发开放的前沿,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不在主动开放中受益,就将在被动开放中失利。总之,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谁更开放,谁就更能抢占先机、跑在前边,谁就可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开放跨越的可能性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长期远离国际市场,交通运输成本高,扩大开放确有难度;全市幅员面积75%是山区农村,一些地方几十年面貌依旧,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但也要看到,过去30年特别是直辖1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推进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重庆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正日益显现。重庆实现大开放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第一,中央赋予的战略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家宝总理就解决"重庆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要把重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重视和支持重庆发展。中央赋予重庆以全局性战略定位,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内陆开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过去30年我国由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和东北地区从南到北梯次开放之后,我国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对外开放也将加快进程。中央对重庆的战略定位,反映了这一全国开放的大趋势。

  第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世界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大量向我国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争相来华。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经过30年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成本的压力逐步显现,加工制造业具有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据测算,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高达1.4万亿元。由于要素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国内外企业均看好西部发展前景。重庆因综合要素优势,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近年,巴斯夫、霍尼韦尔、惠普、茂德等一批"大块头"相继入渝布局,已佐证了这种转承之势。

  第三,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拥有可供开拓的纵深腹地,依托重庆可辐射周边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6省共3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在国内外企业纷纷"西进"的情况下,重庆可望成为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支撑点。重庆可以水路和陆路与长三角相连,以西南出海通道与珠三角相接;尤其是长江横贯全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可以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枢纽。

  第四,历史积淀的发展势能

  重庆文明3000年,得名800年,辟为内陆通商口岸100年,建市80年,伴随一次又一次发展,积累了比较厚实的技术基础、商业文化和丰富的人脉。抗战"陪都"期间,沿海大量企业内迁,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当年去台湾的200万人中,有60万曾在重庆生活过。"三线建设"期间,中央将众多工业项目向重庆转移,使重庆成为全国性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人均GDP跨过2000美元门槛;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大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雏形显现;国企改革"浴火重生",现代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全市有百万专业人才、百万产业工人、62万高校在校生,有实现跨越的人力和人才资源。

  第五,直辖的体制优势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8.24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两翼"山高沟深,确有发展之难,但也有在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人才、市场、土地、山林等资源之利。中央在改革开放方面已经并将继续赋予重庆先行先试权,探索的空间大,开放的领域广,也能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行政体制上,实行市直接对区县的扁平管理,行政体制精干,便于全市开放工作的统筹协调。

  当然,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是西部省市共有的,有些特点是利弊兼在的;而且如果看不准,抓不住,机遇可以丧失,优势也可以转化为劣势。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迎难而上。

  三、扩大开放的目标

  我市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力争用5年时间,构造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从2008年到2012年: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180亿美元;

  --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6000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0%,累计完成800亿美元。

  --集装箱实际吞吐量年均增长36%,从去年的43万标箱增加到200万标箱。

  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着眼于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2012年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2015年实现周边省会城市铁路4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8小时通达。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江北机场成为国际性空港。

  建成开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中央商务区、区县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和乡镇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功能全面提升,建成5个"百亿商圈"和8个"百亿市场",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功能完善,形成贯通城乡、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大市场。

  建成西部现代产业高地。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中国大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加快建设5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重点产业园区,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长寿化工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为依托,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高水平搞好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绿化,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主城区不堵车。发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建成生活方便舒适、居家安逸安全、环境优美清洁的生态宜居城市。

  建成节能环保、耕地保护的模范城市。采取综合举措,单位GDP能耗下降20%,成为中国最节能的城市之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3000万亩耕地不减少,成为中国最节地的城市之一。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00万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305天以上,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三峡库区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四、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四大支撑体系

  要闯出一条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必须加快建设完善交通、市场、园区、行政管理四大体系,形成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一)交通体系:直通周边6大市和三大出海口

  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是重庆实现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解决内陆运输成本偏高、影响投资者意向必须跨过的坎。直辖以来,重庆交通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8小时重庆"。下一步,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打通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今后5年,至少各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连接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实现"8小时周边"。进一步打通三大出海通道,即向东至上海连接长三角,向东南至深港连接珠三角,向南至广西连接北部湾,加快推进"8小时出海"目标。着手开辟郑渝昆铁路连接东南亚、兰渝铁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两条陆路出境大通道。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广泛聚集周边生产要素之势。

  努力激活长江黄金水道。目前长江运能潜力仅开发了1/10,利用率仅为密西西比河的1/7。水运成本低,只有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重庆拥有1/4的长江干线航道,但水上货运量不到5%。今年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水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主城。要发挥大运力、低成本的水运优势,争取2012年港口实际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为西部省区借船出海提供方便。要推动水铁联运、江海联运,争取全市水运货运量5年翻一番。加快建设内陆保税港区,高起点布局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宽的产业项目。

  (二)市场体系:西南重要的商品、土地、金融、技术、人才市场

  大开放需要大市场。重庆的经济腹地和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主城区将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而只有大市场才有大消费,以大市场、大消费为背景,才可能成长为有活力、有前途的现代大都市。

  今后5年,要以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市场、区域市场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商品、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着眼于扩大国内消费,引进一流商业品牌和新型业态,建设国际化的城市商业;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大型交易市场,打造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争取设立以生猪为主的畜产品远期交易所、OTC市场和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建设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和西部地区资金集散地;探索建立土地综合交易所,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三)园区发展体系:北部新区、特色工业园、区县工业园形成分层次、布局合理的产业基地

  园区是行之有效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既能集约利用土地、能源和基础设施,又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北部新区、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子园和46个区县园区,其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不到1.2%,却贡献了50%的工业增加值。要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5个产值超过1000亿的重点产业园,10个产值超过200亿的特色产业园,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大幅提升重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部新区,要担当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龙头"。浦东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上海的42%,GDP占1/5;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天津的74.3%,GDP占47%,而北部新区目前只占我市GDP的7.3%。要以一流的开放环境创一流的引资业绩,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家部委和跨国公司深度合作,真正成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中关村比肩的产业引擎、创新高地和内陆开放区。

  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子园、西彭工业园等具有千亿级工业产出潜能的园区,要打造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一流的服务和办事效率,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落户重庆。尤其要利用好重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优势,争取与台湾直航,全面加强与台湾产业界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台资、台企。

  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园区,要布局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承接、分担主城区产业功能的作用,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其他区县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特"字优先,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并承接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行政体系: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

  重庆要建成内陆开放城市,必须走"软硬兼备"、"以软补硬"的路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好的投资环境就是让投资者受益的环境。一家企业挣了钱,其他企业就会趋之若鹜,不请自来。

  要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大幅降低"人际关系成本"。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许可,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陪护",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无序性,确保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积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强化"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意识,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和优惠政策,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五、对外开放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结合重庆的市情,在对外开放中必须特别重视区县的开放、"两翼"和农村的开放、服务外包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问题。

  (一)把区县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重庆直接由40个区县组成,区县是重庆发展的根基,扩大开放的难点也在区县。目前我市40个区县中还有20个区县没有外资,很多区县仍然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还是自我循环、自给自足。如果40个区县都能成为对外开放的"小老虎",重庆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为把区县推向开放第一线,市委、市政府此次给区县配套了实实在在的7条政策。到2012年,我市"西部百强县"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力争1个晋级"中国百强县";实际利用外资5年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区县达到5个;实际利用内资5年累计超过200亿元的区县达到10个。

  项目是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多种要素的综合载体,是跨越发展的关键。市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眼睛向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帮助区县引进项目。市里将筹资50亿元,支持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区县建设标准产业园区;设立一个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区县重点项目的投资。本届政府内,由市财政出资,每年分别给予主城之外的31个区县2500万元,支持县(区)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区)域经济中心。

  (二)让农村、"两翼"和库区在开放中得到发展

  重庆农村面积占了全市面积的99%,农村户籍人口占了全市的73%,"三农"问题不解决,重庆的发展就大受局限,"重庆问题"就难以破解。必须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并精心设计,全力去抓。我市"两翼"都是连片贫困地区和山区,还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条件较差,产业薄弱。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得出"已基本结束,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才刚刚开始,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但"两翼"扩大开放有三个优势:一是特惠政策集中,是西部开发、库区移民、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合订本"。二是有国家部委、沿海省市、主城各区"三位一体"对口支援的优势。三是具有劳动力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只要深度挖掘这些优势,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就能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要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把城市日益发育的市场要素注入农村,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联系起来。要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区县的农业开放,帮助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和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据预测,全球离岸服务外包潜在规模每年达4650亿美元,目前仅9%实现离岸外包,我国只获取了22.8亿美元的份额,而重庆大约只有4000万美元。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正加速向亚洲尤其是我国转移。服务外包是白领就业的大市场,不受运输条件限制,适合内陆城市发展,还可以大量吸纳白领就业。在重庆的高等院校有56所,在校生62万,潜力很大。商务部已经正式授牌重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吸引国外服务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把重庆建成外资进入西部服务市场的"桥头堡",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和高端就业渠道。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是新一轮开放的重点,对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外部资源意义重大。"走出去"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有大宗美元外汇储备作保障。近年来,我国中建、中水、路桥,华为、中兴、海尔,以及四川的东方电气、甘肃的金川等很多企业,通过"走出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成绩斐然,实惠多多。我市的博赛也已"走出去"。

  要尽快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规划,建立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体系。要推动有优势的汽车摩托车、机电、建材等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支持餐饮企业到境外开餐馆、发展连锁店;支持房地产企业到国外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支持建筑企业到国外承接道路、桥梁、电站和大型建筑等定单,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并购已经占到跨国投资的70%左右,既可利用好并购方式引进跨国企业,也可鼓励有实力的重庆企业到国外实施并购。

  六、建设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

  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只有真正优化环境,才能产生吸引力,从而抢占先机,争到好项目。必须从长计议,从基础做起,从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对环境的主要需求做起,逐渐形成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一)建设"宜居重庆"

  所谓"开放高地",最高境界是对各类人才的强烈吸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可以形成"人往高处走"的态势,可以从整体上降低重庆引进人才的成本。"宜居重庆"的基本要求:一是较宽敞的居住条件。目前重庆主城楼房过高过密,渝中区每平方公里居住5万人,将近北京、上海的两倍;还有不少住房已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决定三年内改造1000万平方米以上危旧房,并使搬迁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55%,达到15平方米以上,是一项硬碰硬的攻坚战。二是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要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治理道路开挖、乱搭乱建等行为;要加快推进以江河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减排标准,三年内使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要使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5天,噪音控制在平均55分贝以下。三是足够的公共空间。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多建一些广场、绿地,努力为重庆市民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四是较高的文化品位。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彰显重庆城市特色。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五是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注重完善社区医院和中小学教育,适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

  (二)建设"畅通重庆"

  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是城市效率的综合指标,是集节能、环保、健康于一体的绿色工程,可以降低商务成本,也能给外来者留下美好的印象。重庆是山城,人密、坡陡、路窄,交通建设和管理难度大。全市有私人小汽车16万辆,虽然远少于京津沪的141万辆、37万辆、45万辆,但近年来增长很快。解决城市交通,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尽量扩宽城市道路;要坚持公交优先,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城区快速路网、轻轨和地铁;要合理布局换乘枢纽,加快建设隧道、桥梁、立交,引进先进的城交管理技术、设备,实现"半小时主城"。建设城郊高速公路和城郊铁路,逐步形成城内城外科学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要加快构建万州-涪陵-黔江交通环网,这对于促进"一圈两翼"三大板块之间经济交流互动意义重大。要建设主要工业园区之间及其到港口、车站、机场的高速公路,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条件。要把高速公路延伸到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条件。

  (三)建设"森林重庆"

  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重庆山地面积占75%,主城九区内就有四条山脉,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有条件培育森林的,这也是重庆的特有优势。建设"森林重庆"会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综合效益可观。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子孙后代,"前人多栽树,后人好乘凉",力争奋斗5年,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

  其他区县的森林建设要把沿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作为突破口,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山地、坡地都要大规模植树造林。"两翼"的森林建设,要科学确定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渝东北要抓好沿江绿化带建设,以保护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渝东南要结合林浆纸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千千万万的农民上山造林,同时吸引市内外企业、个人参与造林,收到唤醒大山、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效果。

  (四)建设"平安重庆"

  对投资者来说,生命财产安全是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虽然我市社会治安环境总体稳定,但不容乐观,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还有距离。我市每万人口发案数50.6起,在西部排第二位。近年来治安案件每年在10万件以上,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一个地区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制建设,越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把"平安重庆"作为重庆的开放品牌来打造,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

  (五)建设"健康重庆"

  "健康重庆"既是市民的追求,是城市的精气神,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健康",一是体质健康。毛主席青年时期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要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每个区县的重点中学都要建400米的塑胶跑道。要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普及广播体操;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要由原来每周2节增加到4节课。到2012年,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要达到88%,居民人均寿命、青少年平均身高等各项指标在西南地区要名列前茅。二是生理健康。要加强城乡卫生基础建设,大力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要覆盖全市所有人口。三是心理健康。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倡精神文明,传唱健康向上的经典歌曲,提升市民精神健康的水平,使"健康重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七、努力为扩大开放提供坚强的保障

  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领导干部是开放的第一品牌、第一形象。重庆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宝贵,稍纵即逝;责任重大,马虎不得。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营造清正和谐、积极创业的行风、民风和党风。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扩大开放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开放力度和发展速度。没有不称职的百姓,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有什么样的书记、市长、区长、县长,就有什么样的市民!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才能适应并有效地推进开放的工作?

  一要有开拓精神,"想干事"。当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要有创业的激情和"心劲",要有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志气,绝不能满足于当个"太平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只是上班来,下班走,得过且过。

  二要有科学态度,"会干事"。扩大开放是硬碰硬的实战,竞争激烈,市场无情,必须有过硬的本领,真正了解市场、企业和政策,从而科学地干。讲究科学就是把握经济规律,为此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必须加强现代经济和对外开放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三要有操作能力,"干成事"。小平同志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那种浮在表面,坐而论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干部,老百姓不欢迎。领导干部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有前瞻的思维,又有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才能"干成事"。

  第二,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从事扩大开放的大事业,一定要有来自五湖四海、人才荟萃的干部队伍。为此要做4件事:

  一是提高现有干部。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值得信赖的,但还要提高。目前,市级部门领导干部中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4%,区县领导干部为23%。在当今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受过国民高等教育的干部,也需要继续学习或"回炉"补课。因此,要实施"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计划,而培训干部就是爱护干部,目的是让大家在新征途上不掉队。要在交流中提高干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一个干部十年八年不挪窝,工作面、知识面就比较窄,思想就容易僵化,活力就可能衰减。据了解,我市有35名厅局级干部、490名处级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已达10年以上。要通过交流,使干部队伍成为一池活水,使干部在新的领域获得实战和学习的机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开放工作和发展实绩的考核权重,从而形成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赏罚分明的浓厚氛围。

  二是引进优秀干部。引进外来优秀干部有助于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优化干部结构、激发活力。目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有7万余人,而重庆只有3115人,为上海的4%;深圳有60%的市管干部从省外交流引进,而我市引进的仅占1.8%。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的城市,首先要有开放的人才观,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招贤达。历史上的重庆曾有"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美名,荟萃了各方人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庆需要进一步弘扬包容精神,不但要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从而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干部人才集聚高地。相信我们干部的胸怀是广阔的,对外来的优秀干部是欢迎的。不管是本地干部还是外来干部,只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都要一视同仁地使用。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目前,市管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只有186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3人,仅占0.6%。因此,要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做到既出事业、也出干部。要把优秀年轻干部送出去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练本领。最近,市委集中选派了60名年轻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是着眼于重庆的未来。要做好选派大学生任"村官"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已决定5年拿出5个亿,选派32500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工作,这既能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更能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在艰苦的基层锻炼成长。李源潮同志对这个计划充分肯定,认为重庆的办法很好。我市今年第一次招录"村官",就有20665名大学生报考,报考人数是招考计划的4倍多。各区县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

  四是汇聚各方力量。推进重庆大开放大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干部的力量。市人大要做好立法和监督工作,抓好《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为大开放提供法制保障。市政协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各界人士围绕全市大开放大发展参政议政、献计出力。830位政协委员面向40个区县开展工作、推进开放就是好办法。各级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重庆建设发展,形成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着力营造良好的开放风气

  开放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形成万商云集、竞相创业的社会氛围。开放风气也体现在行风、民风和党风之中。

  行风:公平诚信、善待八方。近年来,我们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遇事推诿扯皮,让投资者费尽周折;比如乱收费、乱罚款,甚至敲竹杠;又比如"不给好处不办事,人情不到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这些问题,如果放任下去,就会让有实力、讲规则的企业望而却步,那些不法商人却可以大行其道。健康的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人际关系成本抬高"就会形成逆向淘汰,就会"好的进不来,坏的大发财"。因此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净化"土壤",清洁政风、行风,让外来投资者即使在重庆"举目无亲",也能凭自己的本领和实力生根、开花,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民风:奋发向上、积极创业。重庆这片热土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期,重庆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比肩京津沪,不能没有一股精气神。要结合红歌传唱活动提气提神,激发全市人民振奋精神,负重自强,开拓开放。要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意识,大力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引导群众勇立潮头,敢闯敢冒,靠创业谋发展、奔小康。要培育诚实守信的风尚,强化市民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要培育文明礼貌的风尚,引导市民革除陈规陋习,知荣辱、守礼节、重信义。要培育海纳百川的风尚,用热情、友善、真诚营造宽容、和谐的开放环境。

  党风:清正廉洁、风正劲足。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风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民风和行风。清正廉洁的党风关系到我市新一轮开放的兴衰成败。今年1-6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838件,特别是查办去年"9·23"和"3·23"等大要案件,严肃查处唐文峰、蒋勇、黄云、梁晓琦、王斌等腐败分子,起到了刹风正气的作用。这些害群之马,不仅给重庆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也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伤了百姓的心。半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还建立健全了澄清机制,为464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反映不实的信访问题,保护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从严治党。为此,要抓"龙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苗头",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抓"源头",堵塞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

  在不久前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我市全体党员干部都慷慨解囊,交上了特殊党费,展现了危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党性,再次赢得了人民的好评,培育了清正为民的党风。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3200万各族人民,开拓开放,继续"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好势头,为实现"314"总体部署,全面提高"一圈两翼"发展水平,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