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店简《老子》三组简文的传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0:21:34
 姜 广 辉

一、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简长与形制皆不相同,竹简整理者称:“甲组共有竹简39枚,竹简两端均修削成梯形,简长32·3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3厘米。乙组共存18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30·6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13厘米。丙组共存14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10·8厘米。”

如郭店简《老子释文注释·说明》所指出的:简本《老子》甲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简本《老子》乙包括今本《老子》的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简本《老子》丙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和下段、六十四章下段。

《老子》甲、乙、丙这三组竹简的关系如何,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二、甲组与丙组有一大段基本重复,其文分别如下:

甲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丙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慎终若始,此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这种现象作何解释 ,最合理的解释是甲组与丙组是两个不同的传本。那么,乙组是否与甲、丙这两组之一是同一传本呢?如果与其中一组是同一传本,何以不用相同的简长与形制呢?郭沂将此甲、乙、丙三组《老子》解释为是内篇、外篇和杂篇,但杂篇内容怎么可以同内篇内容大段重复,而且存有异文呢?这种解释似较牵强。合理的解释是,乙组当也是一种不同的传本,正补甲组与丙组所未备。看来,这三组《老子》有不同的来源,而曾为墓主生前所收藏和珍爱。

三、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文字全加起来,只相当于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那么我们是否应将简本《老子》看作原始祖本,而将今本《老子》看作它的增益本呢?或者认为原始祖本已经是五千言的全本,而只相当于其五分之二的简本《老子》是它的一个节选本?

如果是节选本,那甲组与丙组雷同的一段为什么要重复抄写,而不加节略呢?

而若将此简本《老子》看作原始祖本,那它究竟早于何时,早于《吕氏春秋》?早于《韩非子》?早于《庄子》?还是早于《墨子》?

1.《吕氏春秋·君守》暗用《老子》之言曰:“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此在今本《老子》四十七章作:“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条不见于简本《老子》。


2.《韩非子·难三》引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此在今本《老子》六十五章作:“以智治国,国之贼。”此条不见于简本《老子》。

《韩非子·解老》引《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攘臂而扔之。”“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去彼取此。”

以上所引在今本《老子》三十八章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此条也不见于简本《老子》。

《韩非子·解老》又引《老子》:“道之可道,非常道也。”此在今本《老子》一章作:“道之可道,非常道。”此条也不见于简本《老子》。

《韩非子》之《解老》篇与《喻老》篇所引《老子》之文,而不见于简本《老子》者,其例尚多,恕笔者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3.《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此在今本《老子》二十八章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此条不见于简本《老子》。

4.《太平御览》卷三二二《兵部》五三:《墨子》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此在今本《老子》四章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条不见于简本《老子》。

四、 学者多认为郭店一号墓约下葬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假使其年寿八十,

其生年当推至公元前380年左右。

据钱穆先生考证:

墨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78-前392年

庄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68-前289年

韩非生卒年约为:公元前281-前233年

吕不韦生卒年约为:公元前289-前235年

如果钱穆考证大致不误,则郭店一号墓墓主稍早于庄子,而远晚于墨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所引《老子》之文而不见于简本《老子》者,可以理解为郭店一号墓墓主之后的道家学派所增益。但《墨子》、《庄子》所引《老子》之文,在郭店一号墓墓主时代应该可以见到。然而简本《老子》中却没有。这其中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简本《老子》原也有其文句,而在竹简出土前随竹简的残损而失落。一是此简本《老子》根本未载其文。

五、我们前面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性:《老子》原始祖本已经是五千言的全本,而只相当于其五分之二的简本《老子》只是是它的一个节选本。然而当我们作进一步考察的时候,会发现这种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今本《老子》上篇第三十六章有“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语,可知《老子》此语乃取之于《周书》之中。任章引语称《周书》而不称《老子》,说明当时即使有《老子》一书,可能其中尚无此语。依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证,智伯围晋阳在周贞定王十五年(公元前454年),任章所言《周书》云云,当在此前一年。此条不见于简本《老子》,也说明简本《老子》之时,此语可能尚未被纳入其中。

又:《列子》卷一:“《黃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语见于今本《老子》上篇第六章。《列子》书中引老子之语,则称“老子曰”或“老聃曰”,而此处所引称“《黃帝书》曰”,是《列子》成书之时,今本《老子》尚未成书。今《列子》成书年代难以确考,一般认为成书较晚。此条亦不见于简本《老子》。


六、综上所述,我的推测是,在郭店一号墓墓主时代,大约《老子》传本还相当原始,不仅不似后世五千言之大备,即求一相对完整的原始本也不可得。换言之,郭店一号墓墓主时代,可能尚处于《老子》传本的广泛搜罗而有待整合的阶段。因此《老子》甲、乙、丙三组可以视为郭店一号墓墓主人的三种不同的搜罗本。

春秋战国时代,教育以游学的方式进行,孔子、墨子皆无完整写本以课学生。孔子、墨子的言论往往由其后学搜罗汇编而成,而其后学又分为不同的学派,他们所称为孔子、墨子的言论不免有后人添加的因素。这种汇编先师著述的风气与当时的经学发生思潮有关,史称,魏文侯时期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大约在此后二百余年间有诸子百家各家(如墨家、儒家)经学酝酿发生的情形,而道家经学的发生,可能是较晚的。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据考证大约抄写于公元前195年至前168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的。此时《老子》的完备程度已经与今本《老子》大致相当。《韩非子·解老》也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虽然我们不能从《韩非子》那里看到《老子》全本,但可能的情况是,在韩非的时代,《老子》一书的完备程度已经与今本《老子》大致相当。而今本《老子》的成书或在郭店一号墓之后与韩非卒年之间,即公元前300年至前230年的七十年之间。

旧说:《老子》一书分章始于河上公。河上公不知其姓名,以其居河之滨而称之。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河上公有两人,一战国时人,一汉文帝时人,皆有《老子注》二卷。今所传者,为汉河上公之书。《老子》河上公本、以及后来的王弼本皆分八十一章。而据元吴澄说:汉严遵(君平)所传本为七十二章。大约《老子》分章是汉代章句之学兴起之后的事情。@import url("/css/pop_login4.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