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年读一千本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20:20

如何一年读一千本书

文/zen

昨天看完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园》,书中提到石田每年读一千本书。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平均一天读2.7
本书。但是我回头想想,这几年出社会工作之后,我一年平均也大概读了五六百本书(全部从头到尾看完的),若加上略读书籍内容而看的,大约有一千本。若只是翻读了­解书籍出版状况分类的,约两三千本。漫画杂志的话每年也读掉一两千本有。

本文都将介绍这么大量的图书资讯,是如何阅读并且消化吸收的。但是我想说的前提是,每个人都作得到。只是有没有运用一些方法,还有一些动力而已。

基本上,在文字书阅读上,我保持着一天至少读完一本书,最多一天可以读四本书的阅读速度。

如何能够读这么多书?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读书?其实并不是!每天我还做很多事情。上班、写稿、煮饭、发呆、看电视、赖床,还有社交生活。那么是如何能够读这么多­书?其实是有方法。

在谈方法之前,先说一说我后来归结出来的属于我自己的事先基础。上大学时,因为迎新宿营玩过头,不小心脚受伤,调养了好一阵子。因为哪里都不能去,遂养成逛图书­馆的习惯。我开始辨认图书馆中每一个类别分类,看到有趣的书就拿出来翻一翻,看看目录、看看出版社、书系、作者,久了,在自己的脑袋里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图书分­类地图。

大学四年我几乎天天到图书馆报到。辅大有三个图书馆,分别是社会科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和文学院图书馆,总共的中文藏书约莫六十万册。我和其他同学不同,我­从不使用电脑查书。每天我就是图书馆书架看有没有想要看的书,若是有就借回去(因为书其实并不多,用电脑查还不如直接逛一次图书馆看有没有自己要的书快)。因为­不能借很多书。因此,每天耗在图书馆翻看那些不能借走(或不值得借走的书)。久而久之,三家图书馆的每个藏书架上有哪些书,慢慢摸熟了。我的脑袋里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图书分类地图。

由于大学时代的我想要念博士,进学校当老师。因此对于知识的学习阅读非常的热衷。大二之后,每天借回宿舍的书,除了读、我还会写笔记,然后把笔记分门别类。后来­大学毕业虽然不再写笔记,但那几年写下的笔记,也有满满一个行李箱
(最近这次搬家后就锁在一个大行李箱中)
。写笔记虽降低阅读速度,重复阅读一些重要的文字段落,让自己习惯各种领域学科的文字使用方式、概念铺陈模式与思维逻辑,更让自己对于学科领域的划分有了更精准­的了解。而我也针对自己有兴趣的阅读门类,设计档案夹,整理笔记。

大学时代算是尚未熟手,因此大四毕业时我去三个图书馆看了我的借阅纪录,加起来大概一千本左右。若加上我在校外图书馆借的自己买的,和朋友借的林林总总加起来,­每年应该也读了不少书。

除了逛图书馆所练出来的图书分类架构,阅读写笔记去实际了解各个学科文字概念的使用思考逻辑学术术语外,我几乎每个学科领域的教科书或者有类似思想史的书,都会­借回来读。思想史或者入门教科书的好处是,快速而全盘且系统的掌握该学科的范畴重要研究领域概念与,思维特点,设法进入那套语言游戏规则中,了解过去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思想史的书)。未来再遇到同样性质的书籍时,将不会觉得阅读上的进入障碍太大(毕竟先打过照面拜过码头了)。

很多人无法读书快速或者觉得书中内容很难以理解掌握,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于该学科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了解太少,或者太求甚解的关系。

我读书一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毕竟我只是因为好玩、觉得有趣、想要知道书里面写什么才去读。因此读不懂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很多书也是在我这样的鲁莽之下硬读­死读而慢慢读完的。就像中国人古时候私塾教育先不解释四书五经,就是要求你不断的背,背久了自然就能够心领神会。这套方法真的很神奇,让人对于文字密度过浓或者­学术概念过多的学术书,都能够轻易的克服。

而我会采取这种读书方法,是因为我是一个从小就很难专心,而且很难乖乖待在书桌前读书的人。所以国高中的时候,必须背很多无聊东西的我,为了怕无聊,只好买尽坊­间的参考书。因为我读完一本之后,很少愿意会在重头看同一本。我宁愿多看几遍不同的书,也不愿意停下来一直死背。这也是我学业成绩一直普普通通的原因。因为我无­法忍受自己为了那百分之十的分数,而浪费百分之百的时间(少了看电视看漫画和玩乐时间是很痛苦的)。学习的精通,不是只有靠把小地方背的熟悉而已,还可以藉由广­博的阅读,累积通盘的思考架构和视野来完成。而这也成为我往后的阅读和学习基调。

大学毕业后,进入研究所。由于离公馆近,再加上当时已经染上买书的坏习惯,又开始在书店打工(我在简体字书店、人文书店打过工),因此逛书店几乎成为我每天例行­的工作。而台大总图和法学院图书馆,也是我继续累积阅读地图的地方。毕竟辅大的外文书不多。进入台大以后,台大的中文书可以用残破不全来形容,几乎都被借出去了­。因此我转攻累积英文书目。每天去逛图书馆,就是借一大堆自己有兴趣的作者或领域的书回家,然后般去影印店印(想说学费那么贵捞一点回来,一学期印个二十本我就­划算了),还呼朋引伴的找学长同学一起印。那时候买书印书花钱花的很凶,也因此打工也打的很凶,但是书还是每天借每天印每天买每天读。

念研究所,许多人都觉得光是上课指定教材都读不完了,哪有空在看其他书。可是我除了开学科的指定教材外,还会去找老师指定教材外的所有课外参考书目。如果图书馆­有,那一定印,而且不只如此,我还去搜集没有要修的课的教材和指定教材参考教材。甚至到最后,只要是该领域的相关图书,无论中英文,有的就印就买。有空就拿出来­翻读。那段岁月,甚是疯狂。甚至迷上某些英文出版社的书系,疯狂的收集购买,像是
sage的tcs系列就是我的心头好。Routliedge 的书我也很爱,polity也是一宝。

除了上述所说,念研究所之后,我还开始接触出版业,接一些校稿工作之外,印书买书逛书店,也继续进行着。而且我还进入书店打工。在书店看店时,又继续我逛书店、­逛书架、背书架、认出版社、认书系的工作。久而久之,我开始了解哪些出版社出哪些领域的书,哪些出版社有哪些重要书系,书系里面有哪些重要作品,市场上最近的出­版趋势和方向。重点书在书店怎么摆、怎么行销等等。还有版权页里面的许多奥秘。

在明日工作室打工的七个月间,我有幸一边赚钱一边把我过去比较薄弱的文学领域补齐。那时候就是每天穿梭在文人和他们作品的电子化的工作,再加上同事都是文人背景­,每天接触之下,不久之后也大概搞熟了台湾文坛的来龙去脉。那阵子也读了一两百部的中文创作,像是苏伟贞(附带说一句,真是个好人)、董桥,都是那阵子读的,甚­至还读了《寒夜三部曲》。没办法,校稿赚钱当然挑厚的书读。

总之,因缘际会之下我*
自己的胡乱阅读、摸索找出了一套图书分类架构,以及辨认图书内容吸收各领域专业知识的方法。有了一个架构之后,慢慢驾轻就熟。而进入书评这个工作之后,我更是勤­于寻找市场新书。因为当时还是超级菜鸟的我,只好努力辨认市场上值得推荐的新书,培养书感,好让自己能够有较多机会撰写书评。

毕业之后,更有幸进入知名大型连锁书店商品处担任采购工作,负责新书的进货下量等工作,更让我接触的面向从学术专业转向更普罗大众的一般书、立志书等等。还有开­始和各类刊物媒体合作书评的工作也缓慢的推进,让我更勤于收集出版资讯。但是担任采购期间的学习真的收获良多。因为整个中文线的同事加起来,就等于是全台湾的出­版风貌。不能不说丰富。而每周固定阅读畅销书的销售数字,看系统中过往图书品项的销售状况等等,都有助于书感的建立和对新书出版后的市场判断。慢慢的,对于各种­领域的新书、旧书,我都充满兴趣,在我脑袋里也慢慢的画出台湾出版市场一个个的分类架构(当然英文书和简体字图书也用同一套方法在其他领域中培养着,但是没有那­么齐全)。

有了这份漫长的准备工作之后,读书对我来说变成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通常我不会一次只读一本书,除非那本书太吸引人,我才会丢下手边其他的书专心去看­。或者因为要工作的关系,只好赶读。一般的话,我都同时进行五六本书。厕所里读小品文,搭车时读短篇小说,在家读稍有点难度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在公司读不用大脑­的生活风格类图书旅游书商管书杂志,到漫画店当然是看最新漫画囉!晚上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则读工作要用的书。通常一周可以读完七到十本书左右的工作用书,再加上­自己的私人阅读累积起来的量,也颇可观。

至于读书为什么这么快,我只能说是熟能生巧!因为大量阅读的缘故,因为广泛阅读的缘故,已经非常熟悉各类文本的书写模式和论述手法。因此阅读障碍相对缩小,除了­某些超级经典集的哲学书(例如《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时间》、《资本论》,这三本我都读了一个月,当然中间有读其他书拉)外,其他的书在阅读上都速度都是可以­调整的。

举例来说,一本三百页左右的翻译小说,可以控制在一个半到三小时读完。如果想要好好享受,就放慢一点读;若是还可以,就看快点。当然偶尔也会碰到读一读就放弃的­。

我是社会科学背景出身的关系,是念理论书出身的,因此读起充满概念与论证的书,若是熟悉的领域读起来,反而比小说更快。好像是今天下午我就读完了《回归政治》,­加上作笔记写书摘心得,约两个小时多一些。而鲁一士《痛苦的奥秘》全书一百五十页左右,由于该书太好读而且读起来很舒服,约莫一小时读完(这本书里讨论很多常在
bbs基督教板上被无聊人士挑战的无聊问题。例如神若是全能为何容许苦难等问题)。

通常读太多书的问题是读完后很难回想精确的字眼,但其实这并没有关系。特别只是读爽的时候。因为这些书都会扩充脑袋对于文字的认知基模,将来越读就会越上手。

或许你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想读那么多书。那么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里,持续的阅读。认清楚台湾大致有哪些出版社、书系、作者或重要着作,架构起一个简单的地图。­自己读过多少,安排阅读进度。另外最重要的是,好好找几本不错的入门书打底当基础(读辞典我也颇推荐)。最重要的是,把这套世界所使用的文字逻辑和思考结构搞清­楚。以后再阅读上,就不会那么充满困惑和痛苦。

通常读者会对于阅读感到痛苦,也并非一定是不想读,而是读不懂,至于为什么会读不懂,很抱歉的说,就是没程度。没程度不是批评,而是没有接触。没接触就是没程度­阿。生疏自然就会缓慢。唯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加练习。把看新闻八卦和无聊周刊的时间省下一部分,安排自己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先架构出自己决定要一直读下去的文­类,一阵子之后,自然就可以驾轻就熟,而最后还能触类旁通。

现代社会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专业主义,好像某个出身的人才能(会/懂)
某各领域的书,其实大部分的专业还不是我们自己从书上学来的。你说上大学一学期一门可不过就教那一本教科书(至于研究所台湾最狠的,我碰过的也就是每周一本英文­书【听说芝加哥社会学博士班一门课一周五本英文指定教材,这已经是世界顶级】不过很难喔像是纪登思的《社会的构成》,卢曼《社会系统》【这本两周】这种等级的)­,可是那本教科书我大概花两三天就可以读完了,而且大概懂个五六成。若是想要熟一点,就多读几本。至于难一点的领域,除了哲学社会科学外,我刚好都没兴趣,所以­没差。但是,如果有兴趣的人,我相信除了遇到关键的地方需要人提醒和点拨外,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自己愿意静下心来,硬着头皮去读才能够突破那个障碍。培养出对某­一个学门的思维逻辑的感受力。

以上就是我认为我之所以读书可以读的很快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学了速读,也不是因为我做了记忆力练习,而是因为我的大脑里累积了很大量认识世界的概念的知识库,有­一个清楚全盘而系统的架构,愿意持续不断的阅读。对世界越不陌生,阅读自然就越没有障碍(理解力和触类旁通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喔)。

像最近我迷上蔡澜,可他是个老前辈阿,出了的书总有七八十本了吧!我先搬了十本回来读,很有趣阿。有时候不小心就读掉一本,开心的很。

以前这样蛮干的还有读金庸、柏阳、张爱玲、林文月、董桥等人的作品,或者碰上一个学门有兴趣,就会闷头进去读。我读过最痛苦的是胡塞尔的书,那时候读现象学简直­是要我的命,一个晚上读不到十页读的我,呕心沥血、读完还不知所云。后来总也算读懂点东西。

如何一年读一千本书 2

文/zen

前不久写了篇<如何一年读一千本书>
,被不知名某莫名人士转贴,得到点阅率意外之高,短短数天之内突破千人,为纪念点阅率突破千人,小弟趁今天大年初三一早,再分享一些自己体会的快速阅读法。

非文学类

非文学类其实是最好也是我最推荐运用快速阅读的一种文类,像是商管书,社科人文历史宗教…
都非常适合。因为阅读非文学类图书的重点在于掌握书中概念精华,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解释现在,预测未来。因此过多的细节与掌故只是作者灌水让篇幅扩大,好让书卖­贵一点。或者是辅助读者理解概念的工具,因此阅读上其实不用细究这些长篇大论的故事。当然某些会说故事的作者写起故事来也是相当精采。

简单说,非文学类阅读的关键在于图书的:目录、导论,还有章节中的大小标题,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标题,就可以大致了解一本书所欲铺陈的论述脉络。特别是当你对某各­学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当你阅读量累积够多,对于历史事件了解够多之后,非文学类阅读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举例来说,商管中的行销类图书,几乎一定会举到星巴克为例(还有文化产业偶尔也会提到此例)
,若是你已经读过介绍星巴克如何成功的一些书籍,那么当你读到这些段落时,自然能够心领神会,了解作者想要藉由星巴克的例子在其书中表达怎样的想法。而若世界知­名企业的故事您大致都有所了解,那么在阅读商管书时,将能够更快速的掌握一本书的作者企图透过这些名人或成功企业架构起自己的理论和学说是什么样子,到最后甚至­你只阅读目录
 导论和第一章,就能够掌握一本商管书的五六成。甚至更多。

而且就笔者的阅读经验归纳发现,许多国外知名畅销作家之流,也是文抄公,在论述某些概念时所引用的研究数据或报告,可能也是该类图书中的数本书。并不会真的去翻­看期刊或学术论文。甚至有些也是转录重写网路上流传的知名小故事。重点是这些作家说故事能力强,能够把故事重说一遍,且引人入胜。碰到你读过的例子或者研究报告­,尽管跳过去,不会有什么旋外之音了,你读到的就是作者要告诉你的。

而如果你是个没把书从头到尾翻一遍不安心的读者,那么,跳读法是不错的选择。跳读并非要你跳页或跳行,而是只读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或者每一小节的第一段话。西方­书写
(特别是非文学类)非常重视逻辑推演,通常一段话的主题,多会放在该段话的第一句,好让人快速就能掌握重点。或者放在该小节的第一段,有统整其题纲的作用。

因此善用跳读,可以帮助你快速而完整的掌握图书重点。当然碰到你觉得重要的部份,你还是可以停下来细读。还有如果怕没把握,可以在开始或第一章采逐行细读。

不过,阅读要能够快速有效而且记住书籍内容,其关键还是在掌握该书的架构。而架构就在目录和章节标题上。如果你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三度空间记忆新事务能力,将­能够帮助你超快速掌握书籍重点。

记忆力 一书中提到的罗马室
是个不错的参考系统,基本上就是连想法,运用联想法把和你无关的生硬概念,转化成和你生活切身相关的经验或事务,将来看到某事物,将会帮助你回忆起你所读过的东­西。

速读并非照相式阅读也不是什么神秘难解之务,而是训练大脑能够灵活反应,将所学习到的新事物新概念快速的与自己生活相关或经验连结,当联结建立,你将再也不会忘­记任何所学过的事物。若是死记过不暸多久将会遗忘。

还有阅读每十五分钟就该停下休息五分钟,超过十五分钟的阅读,其记忆效力将会大打折扣。电视上标榜的魔鬼训练营,对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其实是反效果。可悲的是相当­多家长把学生送去那种地方,以求自己心安。还不如送来让我教,学费可能只要十分之一。

读书其实学的是学习方法,只要你有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法,配合相对的努力,对任何阅读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记忆。不在意方法只在意正确答案的对错与课本的死­背者,上了大学之后多半是对书籍失去兴趣,或者对阅读失去热忱的人。因此我们的国家培养出一堆超会考试上台大,然后混完四年出社会之后,只关心升迁年终与薪水数­字身家财产的单向度人,真是可悲。

文学类

其实这类我没有想多说的,文学是相当奥妙的。文字相当美好,速读其实会破坏阅读的美学和趣味。

但如果硬要说快读,其实也是有方法。那就是多读、多背。特别是多背古典诗词四书五经,或者多读世界文学名着。中国的四大小说绝对推荐,西洋的莎士比亚、普鲁斯特­等也是必读。

能够越早开始读长篇小说和四书五经者,对文字的熟析和驾驭能力将会越强。

大脑对于文字的反应越快,将来阅读障碍将越低。毕竟习惯概念密度高或者文字密度浓厚的阅读后。再看一般的白话文,简直就是小学生程度,丝毫不费力气。

而且,语言的学习与其靠字典,还不如靠多读,心领神会作者在文字中所想传达的丰富讯息和美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