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我国经济“二次探底” - 徐洪才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49:01

高度警惕我国经济二次探底

(徐洪才,《人民论坛》约稿,谢绝转载) 

为什么我国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

目前我国经济有了明显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总值为2178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二季度7.9%,三季度8.9%,呈现逐步上升态势,而物价保持了较低水平。10 月份,CPI 同比上升–0.5%,环比–0.1%;PPI 同比上升–5.8%,环比0.1%。有人估计,第四季度我国GDP将会增长9.5%以上,而CPI可能转为正值,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据此,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前景似乎即将成为现实了。果真如此,当然值得普天同庆了。但事实上,目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仍然十分脆弱,业已存在的各种经济结构问题不仅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在某些领域变得更加突出了。

首先,驱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结构失衡。在2009年前三季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94.81%,拉动GDP增长7.3%;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4%;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7%,拉动GDP增长–3.6%。这种格局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指出,这里消费对经济增长51.9%的贡献,并不意味着消费需求相对金融危机前对GDP35%的占比已有显著提高;受诸多因素影响,实际消费增长缓慢。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外需,现在主要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距离建立“消费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新发展模式仍然十分遥远。

本来,美国出现了金融创新过度的金融危机,而我国金融运行基本正常。我们的问题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和过度依赖出口,在外需急剧减少情况下,出现了制造业生存困难、大批农民工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美国应对之策是“去杠杆化”,做到了“对症下药”;针对我国情况,理应选择“去库存化”,工作重心应放在“调结构”和“保就业”上。但我国实际采取了与欧美相同的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做法,一切工作都为保障8%经济增长目标。在消费动力不足、出口严重萎缩情况下,政府推动型的投资高增长,立竿见影地创造了GDP数据,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投资,不仅使产能过剩痼疾变得更突出了,而且导致效率流失。2009年1~6月份,我国投资实际增速39%,创下199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而投资效果系数却创下了新低,仅为0.1。

其次,银行信贷狂飙,金融风险上升。2009年1~10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0710亿元,同比增长了33.1%。在中央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再一次地点燃,但由于自身财力有限,项目资金配套能力较弱,资金实际到位率偏低。2009年以来,各级政府创设的融资平台如同雨后春笋,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现象死灰复燃,给地方财政、银行风险和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为此,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银行资本监管“新政”,但受制于银行资本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信贷投放的持续扩张。

1~10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规模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创下了历史天量,超过了2006和2007年的总和,也远远超过了全年5万亿元新增贷款目标,信贷的规模、投向和结构均不合理。在极度宽松的资金供给条件下,我国某些地区的民间融资利率竟然高达50%,此时公开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却不到2%,央企“不差钱”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境况,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大量信贷投向了“铁公基”领域,相当多资金流入房市和股市、引发资产泡沫,进一步恶化了财富分配结构,抑制了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

第三,通货膨胀压力增加。2009年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保持在28%到29%的水平。10月份, M2增速高达29.42%;狭义货币供应M1同比增长32.03%。M1的这种异乎寻常表现颇耐人寻味,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随着资产泡沫增长,微观主体的投机活动日趋活跃。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目前CPI和PPI数据并不支持通货膨胀的观点;但基本事实是,最近两年老百姓手中的货币购买力确实明显下降了。购房作为居民最大的一项消费支出,并不包含在国家统计局设计的CPI样本里面,而占CPI较大权重的粮食和猪肉等价格又受到政府控制,这时教条地依据CPI数据决策,无异于掩耳盗铃。

第四,出现了“国进民退”和所有制结构失衡。各行业都在上演“国进民退”,“挤出效应”明显,承担50%以上GDP增长和80%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了。目前,民间资本能进入的行业,基本上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而不过剩的行业,几乎都由国有资本控制,民间投资难以进入;致使增加政府投资政策的“乘数效应”大打折扣。

总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仅面临出口增长后劲不足、消费增长动力不强、民间投资体制不活、物价稳定基础不牢和结构升级动能不大等问题,而且面临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财富分配结构等方面的严重失衡。因此,我们在看到实体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的同时,不能盲目乐观,从而低估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避免经济二次探底的政策主张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避免出现“二次探底”,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转变”、“两个开放”、“三个替代”和“四项战略”。

首先,是“一个转变”,即经济发展理念由注重经济增长“数量”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转变。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流行着“以GDP为纲”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增长“数量”关注较多,对经济发展“质量”关注较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老百姓收入并未同步增长,生活环境反而变差了,人生幸福感反而减少了。

其次,是“两个开放”,即在继续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加入WTO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加快了对外开放,但对内开放相对不够。在一些重要领域,国有资本处于垄断地位,民间资本进入存在政策障碍,影响了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率。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对外开放过度,对内开放反而不足的现象。

再次,是“三个替代”。一是由内需“替代”外需。我国多年形成的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未来40年里,也就是从现在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期间,继续沿袭传统模式就不合时宜了。事实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此敲响了警钟。

二是由消费“替代”投资。在金融危机前的正常年份里,我国消费需求占GDP比重为35%,大约为美国消费需求占GDP比重的二分之一。如果我国消费需求比重提高一倍,即使GDP增长下降一倍,老百姓实际福利水平并不会因此下降。

三是由城市化“替代工业化”。建国60年来,我们走的是工业化路线。工业化必然依靠投资拉动,同时产生巨大产能,进而带来强劲出口。一旦外需下降,而内需又不能及时跟进,就必然爆发“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以城市化“替代”工业化,不仅是造福于民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内需“替代”外需和消费“替代”投资的现实需要。

最后,是“四项战略”。一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两头在外”和“来料加工”型经济结构不能大量吸纳高级人才,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经济结构也必然带来国际收支顺差,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实际与人民币价值低估无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是实施“藏富于民”的惠民战略。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成功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平均每年9%,财政收入每年25%,城市居民收入每年5%,农民收入每年3%,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衡,这已成为制约内需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是实施金融强国的金融战略。我国已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强国。国际经验表明,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关系到民族兴衰与国际竞争力。必须增强实施金融强国的紧迫性,系统设计和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建设。

四是实施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节能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史我们的一贯目标,也是新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目前,美国已经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应当顺应时势,以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加快与国际接轨。(作者:徐洪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