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在石河子的日子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40:56
作者: 赵天益 发布时间: 2010-07-22 15:03:41 来源: 新疆经济报 1960年8月,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来兵团开会期间,特地找到农八师政委鱼正东说:“给你个人,敢不敢要?”鱼正东问这个人是谁,王震说:“大诗人艾青,大右派。”鱼正东答道:“你司令员(习惯老称呼)安排的,我怎么不敢要?”“好,就这么定了!”王震一锤定音地说。  王震与艾青相识于延安。当时,艾青曾带领文艺工作团到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王震是旅长,“花篮的花儿香”就是在那时一举成名的。据说王震结婚时,艾青还赠诗一首。1957年艾青被打成右派后,王震把艾青介绍给“北大荒”的领导说:“大诗人艾青是我的朋友,到北大荒来你们欢迎不欢迎?”“北大荒”的领导把艾青安排在一个林场当副场长。现在王震又把艾青安排在石河子农八师,可能是觉得农八师环境条件好一些,更适合艾青的生活和创作。  1960年秋天,艾青携夫人高瑛及子女来到石河子。为保证他们的生活,农八师每月给他200元的生活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师级干部的待遇。艾青初来时住在招待所里,寡言慎行,处处小心。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即使被称为“富八师”也是定量的粮油不足,以甜菜渣代食。师里安排艾青一家在机关小食堂免费就餐。为方便他的生活,后来又在师机关大院的一幢平房里打了个隔墙,划出三间房给他一家人住,艾青的夫人高瑛安排到联合加工厂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师领导以及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们,感到艾青为人坦诚,重感情,睿智而幽默,于是大家就常到他家坐坐,借阅他的书,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著作等。聊天时,大家都不谈敏感问题,不揭诗人的 “伤疤”,只同他谈些彼此感兴趣的事,聊聊世界名著,古诗词以及新诗创作赏析等等,并诚心向他请教。这样一来二往,艾青抑郁的心情似乎逐渐消除了,并兴致勃勃地拿出毛泽东主席亲笔给他写的请柬,滔滔不绝地讲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身感受。  艾青到石河子不久,在大家的鼓动下,写了一些诗作寄给内地一些报刊,结果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原封退回。一次,艾青捧着一叠退稿信,双手颤抖着对石河子作家朱定说: “过去他们请我写也难得到呀,可是现在……”朱定深知作品得不到发表,那是用刀捅诗人的心窝子,但也只能无奈地劝道: “老艾啊,你就别太天真了……”  1961年春天,王震到石河子检查工作时,亲自到他住处看望艾青,和他长时间交谈,鼓励他虽然身处逆境要鼓起勇气搞创作,他对艾青说: “你要写点东西,写出作品来别人不发表,我让农垦出版社发表,现在不发表将来发表。”闻听王震部长这一席话,农八师 《大跃进》报编辑组长王菁华等就去找艾青约稿。这家报纸发表艾青的第一首诗是《从南泥到莫索湾》,接着, 《泉水》、《烧荒》、《帐篷》、《地窝子》、《年轻的城》等十多首诗相继刊登。开始署名是“林壁”和 “万叶”,想来那是因为艾青钟爱石河子 “绿色长城”般的林带而命名的。后来干脆用艾青的名字发表,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曾引起过不小的震动。  在艾青被划为右派封笔多年之后,他写的诗仍是上乘之作。如“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 (《垦荒者之歌》)”小小的一根火柴/划开了一个新境界/火的队伍大进军/豺狼狐兔齐闪开/野火烧不尽/禾苗起不来/快磨亮我们的镰刀/犁开一个新的时代“(《烧荒》)”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帐篷》)等等。这些诗歌反映了军垦战士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倾注了诗人深深的爱。那一首众所周知的《年轻的城》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至今读来仍倍感亲切。  农八师领导给艾青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并请他以莫索湾的开发为素材写点东西,艾青也不辱使命。他经常随同农垦部、兵团和农八师的领导同志到农场、连队考察,参加各种会议和农业劳动,采访了各级干部以及拖拉机手、汽车司机、农业技术人员、医生、护士、教师、学生、炊事员、普通农工、家属等等,同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  九月的棉田,是一望无际的银色海洋。艾青夫妇又随农工下地拾棉花。诗人和夫人展开对手赛,高瑛身手不凡,一天拾花一百多斤,而艾青毕竟已年过半百,又从未干过农活,弯一会腰就挺不住了,只好坐个小板凳,一步步向前挪着拾花,一天的战果仅是夫人的零头,十五六斤。而莫索湾二场的铁姑娘、全国三八红旗手江桂芳一季拾花超万斤,平均每天拾花二百多斤。  艾青被军垦战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说:我想写一种精神,一种白手起家,与天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五个年头的辛勤努力,艾青第一次用小说体裁写下了长达45万字的《莫索湾》。这部纪实小说从部长、将军,写到普通一兵、职工家属,刻画出130多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了祖国边疆的大漠风光,绿洲景色和垦区新貌的雄浑画面,史诗般地记录了一代军垦人的生活史。不料这部巨作正在修改润色时,一场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艾青的藏书,收藏的齐白石、梅兰芳等名家字画、毛主席给他的亲笔请柬、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照片以及他的诗稿文稿全被抄走。庆幸的是在其他书画手稿杳无踪迹的情况下,这部书稿终于归还给艾青。粉碎 “四人帮”后,老诗人又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加工整理,正式定名为《绿洲笔记》,于198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在石河子用心血写下的鸿篇巨作,是他献给祖国西北边陲的壮丽史诗,更是对军垦开拓者的热情赞歌。  艾青像一台播种机,在石河子撒下了诗歌的种子。《大跃进》报发表的艾青诗作,吸引了一批青年诗歌爱好者。可以说,当时石河子的大小作者和诗歌爱好者都受到过他的影响。1965年,自喻“西部盲流”的杨牧在莫索湾二场文艺宣传队与艾青相逢,艾青说:“昨晚你为那台节目写的串连词倒有些像诗呢!”从此,艾青身边多了一个爱好诗歌的年轻人,杨牧崇敬他,依恋他,贪婪地在他身上吮吸乳汁和养分。在艾青的言传身教下,杨牧成了走向全国的新边塞诗人。  “文化大革命”中艾青再次被揪出打倒,接受没完没了的批判斗争之后,“发配”到准噶尔大漠边缘的144团8连盐碱滩上监督劳动,打扫全连的厕所。直到1974年艾青夫妇才回到石河子,住在第三招待所等待“落实政策”。1975年被批准回北京治疗眼疾,结束了他在石河子16年的生活经历。  随着改革开放,石河子的文艺创作空前繁荣起来。现在的石河子还建起了全国第一个艾青诗歌馆,一代文学巨匠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绿洲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