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2:15:00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

北川新县城的新房

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

老人们在安县一所福利院里健身


绵阳新建的安全又漂亮的学校 “百家党报总编绵阳灾区行”采访团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凭吊遇难者。北川新县城全貌(资料照片)

——“百家党报总编绵阳灾区行”采访见闻
■记者 鲁兰洲 胡 刚 文/摄
那猝然而至的地动,依稀还在眼前;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恍惚还在耳边;那刀绞般的悲痛,至今尚留心间。
两年前的“5·12”特大地震,仿佛就在昨天。它像一场噩梦,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不忍回眸的伤痕,不能忘却的纪念。
“死者长已矣,生者含悲歌。待从头,收拾旧河山。”9月中旬,当我们随“百家党报总编绵阳灾区行”大型主题采访团踏入绵阳,所到之处,昔日灾区的悲伤已不复存在,这片土地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曾经山河破碎的灾区,如今已是满目生机——宽阔的大道、别具特色的农民新居、设施一流的学校和医院、一天一个样的北川新县城、蓬勃发展的工业集中区、具有浓郁民族风貌的崭新场镇、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这一切,都以真切的事实,向世人讲述着灾区的巨变。
绵阳,“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了,540万人民已在这片曾被地震撕裂的土地上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已从废墟上不屈地崛起。
“百家党报总编绵阳灾区行”
大型主题采访
精神不倒
震后,春来。
从满目疮痍到满眼生机,从山河破碎到家园如画,绵阳在大灾大难中奋力崛起,在伤痛艰辛中美丽蝶变。我们不禁追问:凤凰涅槃的力量源泉来自何方?时间的洪流能将很多东西冲刷得荡然无存,而灾难中凝聚的精神、困境中爆发的力量没有泯灭。
曾有人担心,当地震震碎了无数个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
两年来,重拾希望、重寻温暖成为幸存人员的共同心声。北川吉娜羌寨,20对震后重组家庭的新人携手走上了红地毯,久违的笑容,在春日的暖阳中灿烂绽放。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就是不屈的绵阳精神的形象重塑。
曾有人担心,在全国人民关爱中站起来的受灾群众,会不会习惯了“被关爱”,“等、靠、要”的意识渐渐滋长?
两年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已成为受灾群众的坚定信念。“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曾有人担心,当地震将曾经美丽的家园摧毁成一堆废墟,绵阳人能否于危难中挺身重建?
两年来,废寝忘食、艰苦奋斗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5+2”、“白+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
两年多了,沿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精神重建的维度,绵阳人以“快”的速度、“闯”的干劲、“拼”的精神,一砖一瓦重建破碎的家园。
两年过去,曾经的断壁残垣已经成为永久的记忆。一片一片的新城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座一座的羌寨上空每天都飘着充满暖意的炊烟。这如画般的图景不仅是安全漂亮的居所,更是破碎梦想的希望拼图,还会有温暖、寄托、繁衍、重生……
度尽劫波终逢春,明年春色倍还人。下一个奇迹,正等待绵阳向世界再报告!
北川蝶变
宛若一座“殇城”。
车子穿过崎岖蜀道,绕过一个山弯,北川老县城就静静地横亘在我们的眼前,它满目疮痍,诉说着曾经的“伤痛”,仿佛一瞬间就把我们带入了两年前的那场“人间灾难”。
尽管时隔两年,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依然触目惊心。连绵的废墟,堆压的巨石,塌陷扭曲的路面,空气中依然可以嗅到哀伤的气息,但青草已不知何时爬上了断壁残垣,不知名的花朵也悄悄在角落里绽放。采访团一行人数众多,但所有人均神色凝重,默默地往前走,连脚步都放得很轻。在这座城市面前,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没有人会脚步作响。这幅地震图景,我们虽早已从报纸、电视上熟悉,但真正置身其中,巨大的震撼依然如潮水般袭来,阵阵悲痛又在心间萌发。
寻访遗址,是为了铭记那段悲痛;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距老县城以东23公里的安昌河畔,一座独具魅力的北川新县城已然崛起。
新北川中学,这座用4亿元捐款建成的学校,最令人瞩目。红色的围墙,绿色的草坪、灰白相间的建筑群,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那些露着笑脸的学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景。新北川中学被誉为“不倒的学校”,部分校舍的桩基比楼还要高,这些桩基就像古树生根一样将楼体紧紧抓住。
造型独特、羌风浓郁的商业步行街,既有民族民俗工艺展示,充满了传统羌族风貌特色,又可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游憩,成为北川旅游特色服务的一张名片。
还有那一栋栋古朴典雅、别具风格的尔玛小区,老县城受灾群众就搬迁到了这里。房子的外观造型不仅大量运用羌族元素,而且外墙面都采用保温、节能、隔热材料,连玻璃都是节能的,房屋里冬暖夏凉。
涅槃重生
蝶变,不只是北川。
行走在绵阳,沿途处处可以看到最亮丽的风景:青瓦白墙,绿树掩映,大红灯笼点缀其间,一座座簇新的农房,宛如乡间别墅,一片片新建的园区,一派热火朝天。
在青山环绕中,苏宝河潺潺而流,河边高坡之上,两座尖尖的石塔直刺天空。一排排、一幢幢或联排或独立、砖木石结构的碉楼依山而建,布满山谷,一面面绣着“羌”字的彩旗迎风飘飞……这里就是吉娜羌寨,羌语意为“最美好的羌寨”,是猫儿石村的别名。村中心建有一处上千平方米的小广场,广场一角建有一座青石垒成的祭祀塔。远远望去,巍峨的碉楼与羌族民居浑然一体,显示出浓烈的羌民族风格。
震后的安县版图上,新建的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板块像一艘巨大的船,相比震前的花荄工业开发区足足大了3倍。园区内但见道路纵横交错,厂房林立,建成企业正加紧生产,一片繁忙景象。如今,这里已是安县工业的核心地带。而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房和农田。
繁华美丽的图景背后,并不是只有绵阳人在“独自战斗”。就如绍兴援建青川一样,绵阳并不是一座孤岛,绵阳人并不孤单。
山东-北川、河北-平武、辽宁-安县、河南-江油……它们,曾经相隔遥远,而今兄弟情深。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乡间别墅”,那一条条延向远方的宽阔道路,那一个个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以及那一张张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笑脸,无不镌刻着对口援建的深情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