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37:45

【引用】(多图)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上海的陈年往事之七)

上海的陈年往事 2010-03-03 23:07:08 阅读64 评论5 字号:大中

《良友》画报创刊号的封面女郎胡蝶女士,题名“胡蝶恋花图”

 

《良友》画报各期封面女郎

 

真正的创始者


一九三六午十一月,
美国的《生活》杂志创刊。
他们吹嘘说,“一九三六年以前……
从来没有过一本大型的、
以图片为主的、
大众化而又便宜的刊物。”

《生活》的出版人若不是坐井观天,
便是缺乏调查研究。
事实上,
早在他们自以为是大型综合性画报的始创者的前十年,
即一九二六年,
在太平洋的彼岸,
已经有一本这样性质的大型画报出现。
这个画报诞生在中国上海,
其名为《良友》。

 

 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争相阅读

 

街头叫卖 传遍天下

       二千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各种出版机构云集的地方。所有出版物,无论是报纸、期刊、各类书籍,一经出版,立刻有代售的单位,发送到全市、全国、甚至国外。《良友》画报出版,却没有这样的福气。它是一家印刷所印出来的。印刷所平日只承接印件,从来没和任何书店或报摊有来往。画报印出来了,既无代理,也没代售处。怎么办?急中生智,临时叫了印刷所的几个学徒拿了画报,在印刷所邻近的一间叫奥迪安电影院的门口叫卖。这本闯开了中国甚至全世界综合画报的大道,并且后来风行全国,销路遍五大洲的画报,它的第一期便是这样和读者初次见面的。

        当时新出版的《良友》画报是九开本,道林纸铜版印刷。封面是一幅套色照片———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女,那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画报每册定价大洋一角。优待街头读者,只售小洋一角(约等于大洋的八折)。号称文化荟萃的上海,人们却从未见过这样的一本画报。过路人感到新鲜,翻开看看,内容多样,耳目一新,纷纷购买。书店也闻风而来了。初版三千,几乎在两三天内全部销光。随着广州、港、澳等地的书店也争先恐后来订购,再版二千,不足,又再版二千。这期共销七干。在当时,这已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从这时候开始,不胫而走。先是国内,而后是国外。当久居异国的侨胞们第一次看到一本介绍祖国情况的画报时,心情激动,竞相传阅。结果是在一两年间,凡有华侨旅居之处,无不有《良友》画报。以致后来能在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印上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着,“良友遍天下”。

 

在当时《良友》无人不读


       它赢得了千万读者,也赢得了新闻界、学术界权威人士的称许。当时《申报》主笔黄天鹏说它是为画报开一新纪元。新闻学家萨空了说它开始了中国画报的新趋向。文学史家阿英说,在现存的画报中,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

       《良友》这样的形式和内容,不只在中国画报界是首创,在世界各地也称得上是前驱。当时以画报称的,虽有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London lllustrsted News)和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都像当时上海的时报画报一样,均偏重时事。像《良友》那样,除了军事政治、国内外时事、还有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科学知识、电影体育、家庭妇女儿童等方面,无不兼备的,国内还没有。在国外,则是《良友》创刊十年以后,才来了美国的《生活杂志》。另一个类似的《苏联建设画报》,也后于《良友》四年。

 

五花八门 丰富庞杂

       《良女》画报第一期的内容,现在回顾一下,是很有意思的。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你说它是丰富也好,庞杂也好。编者的目的,是要包罗万象,力求能使各种读者各取所需。例如在初创时期,还没能力取得实地拍摄的时事照片,便刊登了一些与时局有关的人物,如盅踞上海的军阀孙传芳,行将取代孙的蒋介石,还在广东的风云人物宋子文、吴铁城、许崇智,刚被暗杀的国民党左派、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此外还有英语教育家邝富灼,老摄影家程沛霖等。艺术方面,则有北京、杭州的风景,也有油画、美术摄影。电影则有当时长城公司的《一串珍珠》,明星公司的《空谷兰》的剧照。外国电影,则有西席·戴·密尔的《十诫》。国外猎奇的图片有矮人夫妇,重达六百八十五磅的胖女,人猿保姆,服饰的文明与野蛮的比较,儿童照片和当时流行的男女交际舞等。

     内容五花八门的第一期《良友》画报

 

       上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范围的广泛。广泛倒好,问题是编排的杂乱无章。当时就有读者来信很不客气地批评。一个新型的画报初出版,人手又少,粗糙自是难免。读者的批评是很中肯的。难得的是当时的主编伍联德,闻过则喜,不为自己护短,把批评的原信一字不漏地登出,这种精神,实在使人钦佩。后来他事业的成功,应该说,是和这种勇于改革的精神分不开的。

       从这开始,《良友》度过了它的幼年时期。大概一年以后,便开始较为成熟了。第一期虽是杂乱,但是当年的政治背景、中心人物、社会情况、艺术风尚等,今天仍然可以从这里得窥一斑,不失为很具体的历史纪录。


 

                                                                          本文摘自马国良著《良友依旧 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