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传统 淳朴的风情_景区介绍_成都黄龙溪古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52:12

悠久的传统 淳朴的风情

 


     黄龙溪古镇的古风民俗可谓多矣!而且都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午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


     黄龙溪古镇的古风民俗可谓多矣!而且都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午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

     最有趣的是,古镇至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按时辰鸣锣报时从亥时(晚九点)起打更,每个时辰打一更,直到卯时(早上五点),共打五更,一更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两声,依次类推。夜深人静之时,清脆的打更声会让你睡得分外香甜,置身于此,仿佛时光也停滞了。   

黄龙溪古镇旅游大事记

 

 

      1988年 黄龙溪古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 黄龙溪镇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成立。

  1994年 黄龙溪镇索桥竣工。

  1995年 镇旅游开发区领导小组召开研讨会,确定了黄龙溪镇今后十年的旅游开发方向等。

  1996年 黄龙溪公路渡口复航。

               举行首届黄龙溪迎春火龙会。

  1997年 黄龙溪镇规划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三等奖。

               黄龙溪风景名胜区授予“市级文明风景区”。

  1998年 黄龙溪镇被命名为“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

  1999年 黄龙溪举办“四川省古镇黄龙溪国际龙舟会”,期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

  2000年 黄龙溪镇举办“千禧古镇群龙闹春”文化活动,期间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 。

  2001年 《水乡古镇》特种纪念邮票在黄龙溪举行首发仪式。

  2002年 黄龙溪镇陈家水碾开业庆典,古镇——菜坝航道开通。

  2003年 “大黄路”(大邑到黄龙溪)一期工程启动。

  2004年 黄龙溪镇举办第四届龙狮艺术节,吸引中外游客12余万人次。

               黄龙溪镇被列为成都市30个重点镇之一。

               黄龙溪镇风貌整治首期工程全面完成。

               府河—黄龙溪段通航,迎来成都豪华游轮。

  2006年 第28届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菲亚普)大会“精彩黄龙溪”摄影采风活动在古镇黄龙溪举行。

              黄龙溪举行古镇风情节开城仪式,。

              黄龙溪举办“激情黄龙溪大型水上激光焰火实景”晚会。

  2007年 “2007首届黄龙溪世界古镇镇长合作论坛”开幕,活动将持续到9月27日。

               黄龙溪开通首条旅游专线,路线从黄龙溪至成都金沙客运中心。

               “2007首届黄龙溪国际古镇镇长合作论坛”召开,国内外41个古镇参加开幕式暨主题峰会。

                   黄龙溪镇被建设部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 “黄龙溪国际旅游美食超市”项目启动。

                   黄龙溪被国家旅游局公告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黄龙溪火龙灯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人民网主办的评选中,黄龙溪被评为“中国2008年度最受关注的50处旅游胜地”之一。  

黄龙溪古镇介绍

 


        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川西古镇黄龙溪,位于成都市双流县西南部边缘,东经103°58',北纬30°17’。镇区距成都市区42公里,只30分钟车程,双流县城34公里,华阳镇28公里,距成都双流机场45公里。锦江自北由成都流入并贯穿黄龙溪镇域,并在黄龙溪镇区东面纳入支流鹿溪河,组成镇域内的主要水系。黄龙溪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和国家4A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古名镇之一。

        黄龙溪至今建镇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对于“黄龙溪”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其二,建安24年(公元216年),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黄龙古镇历史悠久,是古代商贾繁荣的水陆码头,唐代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从成都出发的第一夜便是宿黄龙溪,所以,也形成“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景象。具有典型川西古镇风格的黄龙溪古镇,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了不少电影和电视摄制组到镇拍片,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之称。黄龙溪最美的时候,是那种时雨时雾的天气,烟雨迷蒙,极具诗意。黄龙溪古镇的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复兴街、等6条老街刚进行了一年的闭关维修改造,全部铺上了红石街面,两侧建筑也恢复了本色,古朴典雅。

        黄龙溪古镇至今还保持着深厚淳朴的川西民俗文化,源于南宋的烧火龙为中国一绝,由茶马古道而兴起的茶文化,传承至今的打更以及狮灯、牛儿灯、幺妹灯、放生会、龙舟会等。另外,黄龙溪的农耕文化也独具特色,如陈家水碾、罗家水碾和古佛堰等。黄龙溪古镇于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5年9月被列为成都市旅游发展重点镇。

 

        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红石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幽深的老街,弯弯曲曲,街道两旁有众多小饭店,门前大多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在风中不停地舞动着招徕着客人。古镇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几乎每家都会做,但又各有特色。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

        古镇上,最有特色的还有它的茶馆,路两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开的竹台、竹椅、竹凳,还有花花绿绿的太阳伞,成为古镇上一道诱人的风景。一碗茶两三块钱,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们,大清早上馆子遛鸟兼喝茶,花钱不多,却是一种悠闲、雅致的享受,也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绝佳去处。

        每年正月初一至大年十五,黄龙溪还要举行耍火龙、水龙等娱乐活动。

        乘车路线:成都新南门汽车站有到黄龙溪的班车,8:00-16:00,每隔1小时一班8元/人;红牌楼发车每半小时一班,7元/人。游客如有兴致,可从九眼桥附近的望江楼上船作去黄龙溪的漂流旅行。从成都市郊望江楼起程,沿府河经黄龙溪顺流而下,可达彭山县的江口镇。两岸风光如画,有8处景点可供游人观赏。在黄龙溪古镇住宿一晚,第二天乘汽车返回时,可顺道游毛家湾四川足球训练基地。最为享受的是雇一条小船,100元左右,将各种美味叫上船来,一边品尝一边欣赏两岸风光,酒足饭饱时,正好到了大佛寺,即可上岸游览,船家便在岸边等候,两小时后又乘船返回古镇。 

        美食:焦皮肘子、珍珠豆花、野菜炒蛋、素炒野灰灰菜、红烧黄辣丁等是黄龙溪的特色食品,不可不尝。

        住宿:在镇上住宿一晚15元至40元/人不等,通常游览黄龙溪当天即可发返回成都。

  

黄龙溪火龙灯舞

 




    “烧火龙”源于东汉,盛于南宋,世代相传,是古老“龙灯会”中的一项大型活动。那时侯每年的正月初都要舞龙,其目的主要是在于驱赶黑夜之中的怪物——传说是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

     现在的成都黄龙溪火龙是从南宋时期的舞龙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后来又经过不断改造、创新和丰富,使黄龙溪的火龙灯舞日益的完善起来,成为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民俗活动,再加之它以这座千年古镇为依托,每年都会吸引许许多多的游客来观看。1996年,黄龙溪古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2006年11月,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被评为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链接>。2008年6月,黄龙溪火龙灯舞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遍地乐融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都要大放异彩,轰动乡邻。舞龙队伍共三组,由50人组成。在舞火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以鸡冠之血祭祀,全场肃穆敬爷;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龙身腾舞,一招一式,格外吸引人。“舞龙”的高潮便是“烧火龙;一方是赤裸上身,以桐油或清油擦抹胸背,腰下仅穿一条紧扎裤脚的短裤的舞龙者。另一方是预备了大量焰火鞭炮,随时准备袭击舞龙人的街镇居民和游客。双方在龙舞与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我挡,攻防进退,煞是壮观。放火的一方以烧的焰火越多,吉财越旺;舞龙的一方,袒胸露臂,为避寒冷,不惜飞快舞龙,希望讨来炮火指向自己。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大吉大利。活动结束,还将进行烧龙仪式。旁边还有锣、鼓、鈜、马啷子乐器的伴奏,观者持特制焰花喷烧裸身舞龙人,火龙灯舞融龙、灯、舞、火焰于一体,神奇美妙,蔚为壮观,场面十分的热闹,一片龙腾人欢的和谐盛世景象!



  

古镇古墓崖 古蜀古文明

 

    古镇东南的古佛树和鸡翅拐、牛头山等地有汉代崖墓群,镇东北六百米处有一土冢,直径三十米,高四米,据考为明代蜀定王坟。这些古墓,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古镇东南的古佛树和鸡翅拐、牛头山等地有汉代崖墓群,镇东北六百米处有一土冢,直径三十米,高四米,据考为明代蜀定王坟。这些古墓,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黄龙溪北靠牧马山,东临府河,北距离瞿上城的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在古蜀时代,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历史进程,它原本属于牧马山区,直接接受古蜀文明的影响。解放后在黄龙溪出土的几处古墓群(鸡翅拐岩墓群、小河村岩墓群、金华庵岩墓、黄坟村岩墓),与牧马山区分布的汉代古崖墓,同属一个文明带。一直以来,它们被史学界合称为岷江流域“汉墓群”。 

古佛堰 川西微型都江堰

 

      清代以前,华阳、仁寿、彭山区划毗邻 ,地势犬牙交错,各县按各县方法管理,相安无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彭山县令张凤翥,会同华阳县令姚仁寿、仁寿县令陈奉兹,同勘锦江水势,商讨修复古佛堰,引水分灌溉三县良田。乾隆三十二年(1767),古佛堰水利工程得以完工。从此,官堰、陈家水碾、古佛堰三大工程与锦江、鹿溪河,构成黄龙溪一个科学用水体系。

     古佛堰是在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起的堰,由于金华庵建在堰岸山坡附近,故名曰古佛堰。但又有记载称,古佛堰始建年代未考,有记载的为乾隆25年重建。堰首从古佛洞上罗家林起,水向南沿牧马山脚蜿蜒流经仁寿、彭山直至江口,全长40公里,灌溉万亩良田。数百年来,养育一方,至今灌溉功能不减,仍然浇灌着万亩良田,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民间流传有“庙宇横骑古佛堰,古佛堰水灌良田”的歌谣。 

神奇古佛洞 巍然几百载

     古佛洞:即金华庵,位于古佛洞场镇,距离黄龙溪古镇约5公里,依山而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依山傍水,隔河遥望,颇为壮观,是镇内唯一一处道观,五重檐硬山式建筑,据庵内碑文记载:“金华庵,重建于乾隆46年至54年(公元1781年——1789年)”。金华庵地处牧马山东麓,临河依山,建有五重大殿,庵檐栉比,五层洞天,占地面积约二千四百平方米。该庙地势巍巍峨,成梯形,由下层至顶层有三十米左右,全由岩石开凿而成。断岩绝壁,建筑高雅,隔河遥望,极为壮观。据《仁寿县志》记载:“望江楼在佛洞乡锦江(又名府河)滨,楼在岩麓,跨堰水(今古佛堰)架成。凡五层,大殿一座,后复二层,缘楼而上山顶,不知缘岩之绝险,登楼一望,江景历历在止,涤虑澄心,诚胜景也“。又记载:观间殿上有“古佛胜景”四字,旁有大宋乾德元年(公元九六三年)字样。又岩壁有“灵鹫飞来”四字。

    据传约在四百年前,牧马山有座古庙名“金华庵”。当时封建统治者要在该庙基内修建皇坟一座,迫使金华庵的主持人适庵。于是“金华庵”就往上迁移于现址,建筑在山脚下,仍取原名“金华庵”。传说古佛洞的街面是按先有庙(金华庵)后有街而修的。因庙内有大佛一尊,又有庙在先,“先即古也”,故名“古佛”。加之庙内(金华庵)有一深洞,名“古佛洞”。

    又据传,金华庵迁于古佛洞历经百余年,在清代乾隆45年间,泸州居士张仕,进香南海,路过此地,失抻文帚于此,咸蒙观音菩萨指引,便落点于此。张居士同年即开始募捐,46年开始修庙宇,至54年修葺完工(现庵内南海观音殿有碑文记载此事)。当时,金华庵建筑辉煌,神像庄严,庙内建有五殿一楼(藏经楼)。五殿是:

    一:南海凤音殿。塑得栩栩如生,骑金龙,背靠山,面对缓缓南流的府河。因河面形如南海,故些庙又有小南海之称。据传说:“它是峨眉山的脚庙“。又一说:“真心朝向峨眉山与南海寺,必在金华庵起香脚”。

   二:三清殿。塑有上清、太清、玉清等首都神像。

    三:玉皇殿。塑有玉皇及二十八宿像。

    四:观音殿。三尊观音塑于峭岩绝壁的石龛内,用汉白玉刻成,面向山门,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容貌不一。

    五:大佛殿。大佛塑像亦在陡壁岩龛内,据说从云南大理运来500车汉白玉堆砌雕刻而成。大佛四周还塑有灵祖和二十四位说不得天神像;大佛侧有水井一口,名“冒木井”。以上各殿雕梁画栋,飞檐攒头。游人从金华庵下层起,登螺旋式楼梯而上,直到顶层,有心旷神怡、冬暖夏凉之感。 

千年水码头 曾泊万里船

      民国《华阳县志》载;“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流至成都与锦江合流,经望江楼、中和、中兴、苏码头至黄龙溪,入彭山县至江口汇入岷江,自古就有航运之便。《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编者注:即走马河与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府河是成都输入输出货物、沿河输出输入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及其它货物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府河边的黄龙溪就是在繁荣的府河航运业推动下建立、发展的。它处在府河与鹿溪河的交汇口,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是天然码头,从成都来的下水船和从重庆、乐山来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过夜,加上本地的运送牧山特产的船只,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王爷坎下是黄龙溪古老的渡口码头,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百余只,排列二里多长,一直排到皇坟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只,排列一里多长,一直到鸡市坝。此外,在鹿溪河,还有梁码头、胡码头停泊专门运载本地农副产品的船只,至民国年间才废弃,黄龙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码头,为解决航灌矛盾,民国年间修了船闸,在关堰期间,每夕日定时启闭,放行船。

      黄龙溪府河江面的船只大体有三类:一是南河船,船身较大,头宽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较小,两头削尖,三是扒湾船,船身小,尾齐。此外,还有竹木筏(以竹木并排扎牢,上置梢挠)。往来运翰的贷物,除乐山、成都、重庆等地的盐、百货、土特产等外,本地的土特产也很多。如牧山地瓜,扎成二点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节前运往乐山、宜宾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红甘蔗,扎成二十根一捆,外裹叶子,运往重庆等地;还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历史上曾是蜀中,特别是成都对外交往的一条黄金水道,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物资集散地。锦江与鹿溪河(古称赤水)在黄龙溪交汇,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是锦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码头,呈现过百货山积、帆樯如林的景象。

   

一街三寺庙 黄龙溪幽远佛文化


      黄龙溪古镇正街上有三座完好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都位于黄龙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庙”,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景观,全国罕有,是佛教文化的集中展示点。而正街上的5座古寺庙把古镇的民居有机的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它们是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天后宫、禹王宫。镇外还有2座大寺庙,大佛寺、大悲寺,建筑宏伟,同样吸引众多游人。

古龙寺

      古龙寺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位于古镇正街南首,坐西向东。山门与古龙寺直对。寺内大殿供奉黄龙祖师,殿前一侧立千佛铁塔。古龙寺正门上为戏台,名为万年台,是黄龙溪九个戏台仅存的一个。台前300平方米的院坝,成为正街的尽端广场,过去为集会、交易、看戏的场所。院坝南北各有一棵据考有1700多年的古榕树,树冠遮蔽了整个院坝。北边古榕树干分岔处有中央有约二尺见方的小庙,供奉“黄葛大仙”,传说只要摸摸树身。即能祛病消灾。南边古榕树,盘根错节,严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庙。这两棵古树,庙骑树、树裹庙,堪称天下一绝。 寺以古寺庙、古戏台、古榕树“三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一大特色,而成为各寺之首。

 

潮音寺

      潮音寺坐镇古街当中,古称乐善堂,是一座尼姑庵。临街五间,供奉观世音大士和弥勒佛。古时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都在此举行供天道场,祈祷风调雨顺。

 

 

 

镇江寺

      镇江寺位于正街北首,与古龙寺遥遥相对,是千年码头王爷坎上的一座千年古刹,供奉镇江王爷杨泗以保平安,为旧时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寺前千年古榕寄生辣椒、成为奇观。镇江寺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两河口),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见“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这也是“黄龙溪”地名的由来。


 

三县衙门 古时三县联合办公地

      “三县衙门”位于古龙寺内。历史上黄龙溪属华阳、彭山、仁寿“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彭山、仁寿),遂设三县衙门(类似如今的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三县衙门始建于清代,初为总爷衙门,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衙门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宝山伸出龙抓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具体职责: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务管理;三是治安管理。衙门里有一个脚印,据说就是古代华阳、仁寿两县的交界。三县衙门是现今保存中全国唯一的三县衙门。当时建立三县衙门的主要功能有:首先是当地的民政事务管理;其次是古佛堰灌区堰务管理;三是黄龙溪地处三县交汇点,匪患问题也在管理之列。三县衙门的机构建立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现为双流县文管所管理。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示三县衙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发展黄龙溪的旅游事业,在黄龙溪“三县衙门”原址上开辟了一个黄龙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览,衙门内放着许多古代公堂用具。

  

古佛堰和三县衙门的故事

     古佛堰修好的第二年,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管理工作一时没有跟上,三县之间,因为放水、出资维修、收取费用等问题,闹嘴打架,争水抢水,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华阳、仁寿、彭山三县知县会聚黄龙溪共商解决办法,决定三县共同建立一个松散型的机构来管理堰水关事宜。据清光绪七年《仁寿县志》记载:当时“三县各设堰长一人,专驻堰头,防秋水之泛涨,随时修筑保护。而经费亦有专人掌之,堰长责之沟长,沟长责之水户,按亩完纳,核实报销”。同时,也议定章程,明确了水费的管理:对筒口“仍分上中下三则,自堰口至丰泽洞为上则,自仁谊筒为中则,自清良筒至堰尾为下则。因其则以定经费,每亩岁派上则银一分五厘,中则银一分,下则银五厘”。并明确对其它问题作了规定:“凡车戽之田准下则,凡修恳之田报加派。凡岁修费有赢余,即留下以待来年之用”。

     三县衙门,是为协调华阳、仁寿、彭山三县关于合理开发利用古佛堰水利工程而设立的跨地域的特殊管理机构。以后因为民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需要,三县衙门赋予总衙更多的职责和管理权限,还管人,管事,管治安。到了民国时期,三县对黄龙溪的管理基本沿袭清代管理办法。  

古建民居 积淀古镇千年历史

 

    
     黄龙溪古镇在明清时代街坊七条,街两旁的建筑全系木建筑或砖木结构,形式多样,有抬梁式、穿逗式、硬山式、悬山式等。

      黄龙溪古镇在明清时代街坊七条,街两旁的建筑全系木建筑或砖木结构,形式多样,有抬梁式、穿逗式、硬山式、悬山式等。

      黄龙溪古镇现有明清民居6套,属二层楼全木结构,错落有致,小阁楼栏杆窗棂镂刻精美,河边吊脚楼临河而立。尤其是黄龙正街,两廊檐柱排立,古色古香,游客誉为“川西一绝”,傍水而筑,更体现了古蜀民居“干栏”文化特色。

  

黄龙溪古榕树 点缀古镇的特殊标记

         在黄龙溪古镇最壮观的是榕树,黄龙溪古镇的标志性地物就是一株古榕树。镇内有树龄上千年的榕树六株,枝繁叶茂,盘根错结,老劲虬枝。有两株千年古榕的树冠覆盖的面积可以达三四百平方米,其中一株就位于古龙寺内,需十余人

      在黄龙溪古镇最壮观的是榕树,黄龙溪古镇的标志性地物就是一株古榕树。镇内有树龄上千年的榕树六株,枝繁叶茂,盘根错结,老劲虬枝。有两株千年古榕的树冠覆盖的面积可以达三四百平方米,其中一株就位于古龙寺内,需十余人才能合抱。这些古榕树为黄龙溪古镇增添了无限的古貌风趣。 榕树下的小镇让人感觉一份宁静和清新。清凉的大榕树下也是夏天乘凉的好去处,三三两两的聚着唠嗑,看着河水流淌,感觉浑身凉爽。旧时,纵然是在冬日,躺在榕树下的椅子上,晒着怡人的阳光,懒洋洋的,最能体会到老成都人悠闲、惬意的生活。  

黄龙溪古街坊 彰显绝妙的川西古镇

      黄龙溪古镇是一座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川西古镇,位于成都市东南约30公里处的双流县。黄龙溪原来的名字叫赤水,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古蜀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屯兵于此,以备南征。从那时起便有了黄龙古镇的雏形。

      在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招牌,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古镇由七条老街组成,分别是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背街和巷子街,总共148余米,保存完好,有着川西一绝之誉。幽深的老街,弯弯曲曲,街道两旁有众多小饭店,门前大多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在风中不停地舞动着招徕着客人。更具国际化的是,这些街道上的路牌、景点介绍已用上了中、韩、英、日四种语言的指示牌,其中路牌上不但有图案标,还有箭头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