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14:14

徐贲: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

2010年05月29日09:56新京报徐贲我要评论(3) 字号:T|T

徐贲 知名学者

在泛泛而谈的所谓“文化比较”中,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都以“全称”出现,这样的比较常犯的就是一般化的毛病。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和学生讨论黄哲伦的《蝴蝶君》,剧本中有关于“文革”的情节,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有一位学生说,最近他读到一篇报道,说在中国大学里“欺骗”(cheating)和“剽窃”(plagiarism)成风,问我是不是真的。又问我,这样普遍的“欺骗”是否与“文革”有关。

对后面这个问题,我有些出乎意料,就问他,你为什么把欺骗成风与“文革”联系起来呢?他说,他读过奥维尔的《一九八四》,觉得《蝴蝶君》中有类似《一九八四》的谎言,如“战斗就是和平”、“愚昧就是力量”、“奴役就是自由”。这样的颠倒黑白,在社会中造就了人人参与其中的“欺骗文化”,欺骗不再被看成是耻辱,而是变成了人人必须学习、运用的生存手段。

另一位学生接着说,《蝴蝶君》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欺骗和伪装。法国男子加里莫与中国男子宋林林有性关系数年之久,一直都被宋林林骗了,以为他是个女的,可见中国人伪装说谎的本领有多强。这位学生用的是泛称“中国人”,我听了非常不自在。

有一位学生出来打圆场,她说,在加里莫与宋林林的关系中,加里莫的自我欺骗比宋林林的欺骗更起作用。在剧中,加里莫完全有机会脱掉宋林林的衣服,看清对方到底是男是女,但他就是没这么做。加里莫有同性恋倾向,又不愿意对自己承认,所以一直对自己维持着宋林林是个女人的假象。

这位学生接着说,她在法国留学过一年,上过一位法国老师的课,班上全是从美国来的学生。这位法国老师对他们说,你们考试我是不来监考的,要是班上有法国学生或中国学生,那我就非来监考不可了,因为他们都特别会作弊。这位学生的结论是,可见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经常欺骗,一样不诚实。

我不知道一个法国人听到这番话后,会有什么想法,反正我还是很不自在。在泛泛而谈的所谓“文化比较”中,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都以“全称”出现,这样的比较常犯的就是一般化的毛病。因为无论是中、美、法,都有比较诚实的和比较欺诈的,怎么就说哪一国的人,就比哪一国的人不诚实?记得读过一篇国人写的文章,叫《美国人诚实,中国人爱说谎?》,列举了美国人出兵伊拉克时的种种说谎事实,以此反证“中国人的温良恭俭让,勤劳致富,互相尊重共同致富的东方精神已经越来越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

这样的话,并没让我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有道德优越感。要是我从美国学生嘴里听到这样的话,感觉也许会有些不同。但是,就算中国人都真的觉得自己“温良恭俭让”,那也未必就能消除外国人对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有“不诚实”的成见。我自然不可能向持有这一成见的外国人,一一证明我是诚实的中国人,但我至少可以推己及人,在自己说话时,不要随意做泛泛的文化比较,以免伤及无辜。

记得读过某教授的《中国的“三和文明”应与西方的“三争文明”互补》,作者说:“中国不是好战的国家,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三和文明’———在家庭是和睦,在群体社会中是和谐,在国际间是和平!”与此相对比的是西方的“三争文明”:“人我之间是竞争,群体之间是斗争,国际之争是战争。”说自己如何如何优秀,倒也罢了,问题是,何必要用别人不如自己做衬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可帮我们减少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