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篇,大论式的音乐 - 有意思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04:07

那些长篇,大论式的音乐
关键词:古典音乐交响乐 ┊音频类 ┊ 推荐:┊ 来源:有意思吧 ┊收藏
Atta整理的同学们的那些“长篇,大论”确实很让人吃惊佩服。那下面这些长篇,大论的音乐呢?平时我们听到一首歌一首曲子,一般也就四五分钟,这或许因为怕听众们会产生审美疲劳,想想看,就那几句歌词,唱十几二十分钟,重复十几遍高潮什么感觉?
但有些东西没有足够量真的没办法体现它的质来,就像小小说虽然作为快餐文化很受欢迎,但要想嚼出味道,吃出营养来,还得看那些有质有量的书。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长篇,大论们。
隆重正式郑重真心警告温馨提示:聆听以下音乐需要静心耐心,需要较长时间,故心情急躁,时间紧迫又对本文好奇的童鞋请收藏后退出,待心态平静,时间充裕时再回来聆听,我不希望因没有认真聆听而让这些音乐给大家留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另,没有耳机或音箱或耳机音箱有一半不响或一边大声一边小声或耳机是两块钱那种也请先收藏以后再来聆听。我不是个音响发烧友,也不稀罕是——音乐是用心聆听的——但也不能容忍对音乐这样的不认真不敬畏。听第二首《1812序曲》和第四首《管钟》时耳机音箱最好还能放较低频的音频,没有的话普通耳机音箱也能胜任了。另另,先不看背景及赏析自己闭上眼睛认真听一遍,没能听懂的再看着背景和赏析听,最后再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另另另,有时听到无声时不用惊慌,不用急着跳下一首,寂静之音也是一种音乐,就算真的完了也不必急急地睁开眼睛摘掉耳机,继续好好回味吧。呃,还有,网速慢的同学请先缓冲完再听,听音乐听到一半被中断也是我无法忍受的。好吧,忽略我,大家仔细聆听吧。
-----------------------------------不用管我,再次忽略我吧,继续聆听-----------------------------------
1.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1)">
U吧的音乐似乎关于民族乐曲的比较少啊。 这首差不多11分钟的《春江花月夜》并不算很长,但想想刀郎的才7分钟的《冲动的惩罚》很多童鞋听到6分多钟时就很震惊地喊:怎么还没完啊!?是不是单曲循环啊?
一、乐曲介绍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 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二、乐曲鉴赏
乐曲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乐声初起,波涛滚滚的大江便出现在眼前。暮色降临,一轮皎月从天边生起,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大江上,江边的一草一木仿佛是披上了一层纱,变得雾蒙蒙,水天一色,波涛发出轻轻的声音,仿佛是风吹过无边无际的草原,永恒的江山,无垠的岁月,多么幽静的月夜!渐渐地,随着乐声,似乎进入了一个清新透明、空旷无限的境界,深沉、辽阔、宁静、幽远,又仿佛听见一番神秘、亲切,如梦如幻...
第1段[江楼钟鼓]保持了传统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鼓声开场。但与同样用鼓声开场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绝然不同。那些都是战鼓,声声震心;这首乐曲中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再用箫管和琵琶吟唱出主题旋律,这优美而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纯净的梦和月华的世界。
从第2段到第5段分别是[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按小标题给我们的提示,每一次变奏都有新的含义。[月上东山]中主题旋律上移四度,而后又继续向上衍展,形成舒展上升的动感;[风回曲水]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上升,若水流宛转绕芳;[花影层叠]则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之前的恬静对比,大有风弄花影、花乱枝叠之姿;[水云深际] 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再以颤音、泛音和大跳创造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飘逸空灵的意境。
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但见日落月升,夜色逐渐朦胧。夕阳、落霞、明月,造物铺陈出奢华的色彩,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四段旋律就像长镜头,由远而近、由宏观而细节、由抽象而细腻,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第6段[渔舟唱晚]、第7段[洄澜拍岸]乐队各种音色齐响,声势浩大——但并不惊人——是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第6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第7段[洄澜拍岸]则以生气勃勃的短句不断模进,如江水拍打沙岸掀起浪花。将单纯、质朴的喜悦,存在的喜悦,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
8.桡呜远濑、9.欸乃归舟。这两段描绘出摇橹划桨之声态与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然后便转入尾声。
10.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这首乐曲有着优美柔婉、质朴清雅的旋律;安宁的情调和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让人如痴如醉。曲中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再加上丝丝入扣的演奏,充分展现了丝竹音乐清秀优雅的特色,颇有江南乐韵妩媚的风格。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风姿多彩的各个画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乐曲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乐曲极有层次,高潮突出,醉人心魂。让听者的心灵不由自主地跟着乐曲而飘荡起伏,而平和宁静。
在新文化运动那轰轰烈烈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春江花月夜》,是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第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被称为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源头,虽然是由《夕阳萧鼓》改编,但却完全剔除了“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离愁别绪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落寞与失意,充分显示出处于社会大变革中之新文化运动的勃勃生气。
尽管以上鉴赏引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名诗《春江花月夜》里的章句,甚至许多人认为此曲由此诗改编而来,以诗句与乐投对号入座,说词曲表现的就是张若虚诗的意境。但其实此曲与此诗没有一点联系。
老实说,以前听这类描述景色意境类的音乐,听得不是很懂,听时没能在脑海中浮出这些画面,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好听。这次推荐之前有重新听了几遍,这次能听到部分那些优美的夜景和意境了。
似乎由这首民族管弦乐改编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在网上流传得更广,管弦乐曲版《春江花月夜》我在网上反而找不到,只好自己传上去了。大家也听听古筝版的《春江花月夜》,也有另一种意境。
古筝版的《春江花月夜》
',2)">
另再推荐一首与主题无关但与此曲有关的曲子——女子十二乐坊的《山水》,亦改编自《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乐坊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曲子之一,很明显的十二乐坊的风格——震撼。
女子十二乐坊的《山水》
',3)">
2.交响乐《1812序曲》

《1812序曲》
',4)">
(温馨提示:因为音频文件本身音量较小,建议调大本地系统音量,以获得更好更震撼的效果)
这首《1812序曲》长14分半,也不算很长。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相对于上面的《春江花月夜》,这首我更容易听懂。我给我朋友第一次听第一段主题时,他由听之前的嘻嘻哈哈迅速变得庄严肃穆,我问他什么感觉,他说,听音乐从没有这样的感觉,很…,他一时找不到词形容,我说,肃穆,虔诚?他激动地说,对,虔诚!
一、《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呃,名字就挺长篇,大论的了,有哪位童鞋下次去买这张碟时能一字不落地跟老板说,我要买柴可夫斯基的《用于…!@#$%^&*()…序曲》?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後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後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二、乐曲鉴赏
乐曲的引子是一段庄严、深沉、辽阔的慢板,由弦乐器以室内乐风格奏出,旋律出自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这个主题肃穆虔诚,象征着俄罗斯人民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此时你应当听到大提琴和中提琴相继演奏时的位置变化。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但是此时的音乐节奏也在逐渐的加快,庄严的木管乐器也愈来愈多的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氛围,预示着战争的阴云正逐渐的笼罩着俄罗斯。
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开始出现了一种急促而又惊惶不安的节奏,即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又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入侵事件的反应。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2:53)和(3:01)左右,会有两次鼓钹对击,此时你应当听到钹所发出的足够的泛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12)左右,一个全新的主题出现,它描绘了俄罗斯军队的情形,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已经开始了对侵略者的抵抗,(3:26)在乐队的左后侧,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乐曲进行至此,速度已明显的加快,此时开始了描写俄罗斯军队对入侵者的抵抗。乐曲在强烈而又快速的主题中进行着,如果你的系统解析力还不错的话,你会在(4:36)左右听到乐曲中夹杂的一连串类似马蹄的声音,在(4:50)的时候,更是有一声不易察觉的类似击剑的声音混杂在乐曲之中,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激昂的《马赛曲》的反复奏出,表现着拿破仑的军队一路东进,长驱直入俄罗斯的腹地。而与《马赛曲》相伴的,是另外一只描写俄罗斯人们奋起抵抗的主题,两只主题交错缠绕着,并逐渐的舒缓下来。
在(6:04)的时候,一段充满着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开始奏响,首先是在(6:20),一首悠扬的俄罗斯民谣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俄罗斯壮丽而又辽阔的景色,它也表达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在这段乐曲中我们应当留意位于乐队左后侧的三角铁的声音,如果你的系统高频解析力足够的话,你会听到三角铁所发出的悦耳泛音。乐曲经过逐渐的演变,在(7:35)出现了另外一只俄罗斯婚礼歌曲《在爸爸妈妈的大门旁》,乐曲轻快而富于朝气,注意此时的铃鼓,它的音色是清澈而且十分悦耳的。
在两段舒缓的乐曲缓解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之后,乐曲重新开始了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注意(8:32)左右,在这里你应当清楚的听到几位大提琴演奏者相继翻动了自己的曲谱。战斗场面的描写从(8:36)开始,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调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如果仔细的对照1812战争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段曲子所描绘的很有可能为两败俱伤但却是战争分水岭的博罗季诺战役。
(10:06)开始,两支熟悉的俄罗斯民谣相继奏响。在这里仍要留意三角铁的声音,此时的泛音应当比第一次所听到的还要充盈,如果你的系统只能听到如敲击铁棒的声音,那就说明你系统的解析力还有待提高。在这两段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俄罗斯人在不得不暂时抛弃自己的首都时的心情,那是一种何等痛苦却又对胜利充满着希望的心情。(11:13)《马赛曲》奏出,但声调已显低沉。但是随后乐曲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逐渐弥漫了整个乐曲,也预示着俄罗斯人民反攻的开始。(11:47)出现了第一声炮响,之后又是连续的四炮。如果你之前的音量开的过大,在这时你的系统就会因为承受不住如此之大的功率而有着烧毁的危险。这几声炮响均录制于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如果你的系统低频够劲,此时你不仅仅能够听到一声声巨响,更能感受到巨大气浪的冲击所带给你的酣畅淋漓的感受。言归正传,此时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写了俄军一举击溃敌军,解放莫斯科,并一路追击敌军的景象。
(12:37)左右,乐曲开始进入了尾声。这时候,整个乐队和临时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开头所用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而录制于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也被添加了进来,如果你的系统控制力和声场表现不理想的话,此时你听到的只会是一片嘈杂,反之你应当能够听到混杂在钟声里的欢快主题,更会感觉到对胜利更加辉煌的歌颂。但是在(13:40)一个快速而又急促的主题突然之间闯了进来,这不禁让人又回忆起了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个主题的反复呈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为国捐躯者的崇敬。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俄罗斯人民宣布了最终的胜利,乐曲也在这欢快的节奏中结束。
不知大家能否分清分别代表俄罗斯和法国的两条旋律?代表俄罗斯的旋律气势逐渐由弱至强,代表法国的旋律气势逐渐由强减弱。代表法国的旋律改编自法国国歌《马赛曲》。下面这首是马赛曲。
法国国歌《马赛曲》
',5)">
幕后花絮
在乐评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写给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赞助者)的信中也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讽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不知多少极品LP机在炮声中应声倒下。
《1812序曲》唱片有多个版本,水星唱片编号为(MERCURY 434 460-2)的大炮版搭配了老柴的《意大利随想曲》和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安塔尔·多拉第指挥明尼苏达、伦敦交响乐团。《1812》录制于1958 年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格的,真枪真炮。大炮是从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于1775年在法国杜埃铸造,重3180 磅,火药由军校专家专门调制。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选用了劳拉.斯皮尔曼·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世界最重的低音钟40926磅。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1958年录制采用MERCUYR公司的三轨录音技术,只用三个话筒,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其中有194声炮声和25处枪的连发。
这部作品的最佳CD版本有:
1.奥曼蒂指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版本(RCALSC3204)。这个版本的效果极为灿烂和壮丽,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2.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版本(TelarcCD-80041)。Telarc的录音,音效一向爆棚。这张唱片录进了真正的炮声,音响效果奇佳。
3.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版本(CBSMYK44834)。这个版本音效虽不强烈,但是在作品处理上层次丰富、细腻.尤其尾声中凯旋的处理,非常撼人心魄。
4.阿什肯纳齐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圣彼得堡室内乐台唱团、列宁格勒军乐团的版本(Decca455971)。这是最新的版本,引子和副部舞蹈风主题加入了合唱.效果独出一格.感人至深.别有一番魅力。另外,真正的加农群炮的加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和巨大动态.过瘾至极。
这是Temirkanov 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1812序曲》现场
',6)">
外一篇:人声版的《1812序曲》
',7)">
3.《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整版)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整版)
',8)">
虽然大家对《梁祝》的旋律非常熟悉,但我敢肯定,完整地听过完整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定不多,平时听的那段其实只是《梁祝》里的一个片段——“化蝶”。完整版的《梁祝》长达25分钟(一说有28分钟,这个版本为25分钟左右)。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梁祝》的故事背景就不用介绍了吧,不过创作这首曲子的故事倒是挺曲折的。在那个时期用西洋乐器演奏“才子佳人加封建”的中国传统故事,并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我高一时音乐课老师曾说:认真听这首曲子可以听出整个《梁祝》的故事,我当时不是很理解,且那时对音乐也不是很感兴趣,并没认真听,而且当时也没几个同学认真听,更别说放25分钟了,所以放几分钟后就不放转而放流行音乐了。后来听到完整版的《梁祝》才明白老师说的话。
乐曲赏析
0:00——0:45 乐曲开始,在管弦乐队比较弱的低音的烘托下,竖琴缓慢的勾出几个音符;接着是长笛出场,先是一段悠扬的旋律,描写了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接着短促快速的吹奏像是在模仿鸟叫。
0:45——1:12 接着双簧管奏出缓慢抒情、田园风格的主题,配合弦乐低声部的拨弦以及弦乐中高声部的拉奏,营造出江南的春景图。
1:12—— 2:35 独奏小提琴出场,在清脆的竖琴声音的衬托下,演奏出甜美、明朗、诗意般的主题——爱情主题,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旋律,大概持续40秒;接着独奏小提转到低声部再次演奏主题,演奏过半又在转回高声部,一高一低,一粗一细,给人一种甜蜜的感觉。
2:35——3:55 伴随着笛声,独奏小提和大提琴来了一段对答,仿佛祝英台与梁山伯草桥结拜的情景。随后乐队再现爱情主题,独奏小提则在前附和,给人的感觉真像花丛中飞舞的一直蝴蝶。
3:55——4:50 管乐的两声低吟之后,便是独奏小提的华彩段。华彩乐段是作曲家留给演奏着即兴演奏的一个乐段,限制不大,由独奏者自由发挥,当然难度也蛮高。因此,在听不同版本的独奏华彩时,你会发觉每个演奏者处理得都不一样,差别蛮大。
4:50——7:28 这一段里,旋律变得轻快起来,和前面的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独奏小提和乐队如影随形,时而小提主奏,乐队伴奏,时而乐队站在前面,小提在一边附和,展示了一幅同窗好友共玩共读的画面。信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几个主题旋律在不听的变奏,至于哪个旋律代表什么事情,是一起踢球还是一起读书,放开你的想象力去想象好了。
7:28——10:00 欢快的旋律突然变缓,由大提琴奏出,带点不安与伤感的味道。接着小提琴奏出由爱情主题的旋律,不久乐队加入,再接着又是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仿佛两人长亭惜别,互诉衷肠,恋恋不舍。
10:00——12:02 乐曲进入了抗婚阶段,乐队转为充当封建势力的角色。首先是大提琴和低沉的锣声暗示了不详的预兆,小提的一下颤抖显示了祝英台的不安;接着在弦乐低声部的一段引导后,铜管在乐队的烘托下,奏出了封建势力的主题——逼婚;接下来,独奏小提先以散板节奏演奏,表现出祝英台激愤不安、痛苦难忍的情绪(11:33),然后以有力而又带点颤抖的声音奏出了反抗的主题。
12:02——13:48 在这一段里,独奏小提和乐队交替出现,分别演奏抗婚的音调和咄咄逼人的封建势力主题,展现了一个逼婚与抗争的戏剧画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个高潮。
13:48——16:13 音乐趋向平静,木管的声音引出了两人楼台相会的情景;独奏小提先拉奏了极其婉转、凄凉的一段旋律,笛声在背后隐隐应答,接着大提琴由同样的旋律进入,开始和独奏小提对答,两者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缠缠绵绵,把两人楼台相会、互诉倾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个乐段。
16:13——19:15 接着音乐急转直下,进入了“哭灵”阶段,独奏小提以紧拉慢唱的手法,模仿祝英台的哭声,表现了祝英台内心的独白和悲愤的诉说,代表封建势力的乐队则时不时的压上来,仍然表现咄咄逼人,快板和木鱼的假如给人一份得意的感觉。
19:15——20:20 紧接着,独奏小提强奏出了纵身投坟的祝英台的最后一声呼喊,反抗封建势力的最强音!!!然后,打击乐和乐队齐鸣,雷声大作,音乐进入了全曲的最高潮,然后渐静。
20:20——25:44 乐曲进入“化蝶”部分。长笛柔美地演奏出来自引子的旋律后,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仙境,重现了开始时的那幅江南美景;接着,加了弱音器的弦乐队奏出了爱情主题,重现了安详、宁静的气氛;之后,小提独奏爱情主题,悠扬的旋律加上背景弦乐的拨奏,中间还有两次颤音,活灵活现的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双蝶,在花丛中自由欢乐地飞翔的情景;然后乐队进入命令的齐奏,烘托独奏小提的主题,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音乐进入尾声,小提奏出最后一句旋律后,音乐减弱,神话般的仙境远去了。
4.Mike Oldfield〔麦克-欧菲尔德〕《Tubular Bells〔管钟〕》

',9)">
(温馨提示:因为音频文件本身音量较小,建议调大本地系统音量,以获得更好更震撼的效果)
很抱歉,没找到完整版的MP3。这个是土豆上的视频版,如果放不了请听下面分成两部分的part1和part2。我电脑有完整版的mp3,但不知哪个音乐可外链空间可以上传45M以上的文件。
这个是《Tubular Bells〔管钟〕》的第一部分Tubular Bells Part 1,相比上面的版本,就第一部分(前25分钟)而言,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
第一部分Tubular Bells Part 1
',10)">
第二部分Tubular Bells Part 2
',11)">
《Tubular Bells 2003》“导言”部分,视觉效果很震撼!建议点此全屏观看
',12)">
《Tubular Bells〔管钟〕》这张专辑一整张就一首曲子,总长达49分钟,第一部分 Part1 25分钟,第二部分23分钟。这首曲子如此的长,却是我最百听不厌的一首曲子。
其实这首曲子我并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但我依然为它倾倒,它那全新的创意立即像魔咒一样吸引了我,发现它令人上瘾,让人百听不厌,一边听音乐,一边惊讶于迈克编织旋律的方式。
《Tubular Bells〔管钟〕》似乎也有许多版本,第一次录制于1972年秋-1973年春,多年前他已察觉旧作在音乐上有瑕疵之处或因当时科技未达理想而有重新灌录的念头,但碍于合约中有25年内不能重录的限制,所以直到2003换了新唱片公司,《管钟》发行30周年,Mike Oldfield才以最新的音乐技术演奏,并改进声音部分的瑕疵,完成了《Tubular Bells 2003》。 不过好像《Tubular Bells 2003》把原曲改编后分为了13首。因为《Tubular Bells〔管钟〕》之后他又发行了《Tubular Bells II》、《Tubular Bells III》,我现在还不知道到底哪个是73原版的,哪个是03版的。
我在网上没能找到相关的鉴赏分析。以下是专辑介绍。
《Tubular Bells》是Mike Oldfield〔麦克-欧菲尔德〕的首张个人专辑,也是Virgin Records(维珍唱片公司)发行的第一张唱片,编号为V2001。专辑发行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占据英国排行榜榜首长达1年,上榜的时间超过5年,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500万张。
40年前 Mike Oldfield 发现当时的录音技术可以于同一母带中的不同声轨收录不同乐器声,Mike Oldfield 便决定使用此技术录制他的新唱片——《Tubular Bells》,并由他自己一个人分开弹奏曲中20多种乐器,再组合成一曲,此曲做了2300次不同的录音。他抱着自己的处女作《Tubular Bells》,到各大唱片公司去寻求出版的机会,却四处碰壁,因为当时的唱片公司对 Mike Oldfield 的尝试只觉得有趣,但不觉得有市场价值。直到碰上正在筹组的Virgin Records(维珍唱片公司),Mike Oldfield 和Virgin公司一拍即合,《Tubular Bells》这张只有2首乐曲,而每首乐曲长度都超过20分钟的专辑便成为维珍唱片公司首张发行的唱片。尽管他们知道手头的音乐与众不同,但因为公司刚成立,所以刚开始销量并不好。他们知道,只要人们听一次《管钟》,它就会流行起来。确实如此,问题是要让人们听到。于是老板理查德·布兰森拼命地给所有电台主持人打电话,试图说服他们播放《管钟》。但那时电台播放的音乐主要是3分钟长的单曲,根本没有空间留给一首45分钟长且没有歌词的曲子。第三电台拒绝这张唱片,因为它不是莫扎特的作品。第一电台拒绝它,因为它不是加利·格里特的作品。
在出版后的头两个星期,《管钟》的销售毫无起色。然后,理查德·布兰森邀请约翰·皮尔到“阿尔贝塔”号吃午饭。他是惟一在电台播放严肃摇滚乐的人,他主持的节目是《管钟》赢得广播时间的惟一机会。他们在“阿尔贝塔”号上吃过午餐,坐在***上休息。理查德·布兰森开始播放《管钟》,他感到惊讶不已。
“我从没听过这样的音乐。”约翰最终说道。
在那个星期的最后几天,他们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约翰·皮尔那干净利落的声音。
“当在太多的场合有人说某位当代音乐家的唱片值得‘永远珍藏’时,我都想去外面透透气。加里·格兰特和Sweets没有任何持久价值,仅被认为代表了70年代真实的声音。说完这些,我将告诉你一张有力量、能量和真正精彩的唱片,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一个摇滚音乐家在历史上的首次突破。今天晚上我不会播放一大堆唱片。我将只为你们播放一张专辑,是由一位名叫迈克·欧菲尔德的年轻作曲家演奏的。这是他的第一张唱片,它名叫《管钟》,我这辈子从没听过这样的音乐。该唱片由维珍出版,这是一家新唱片公司。而且唱片是在维珍公司自己位于牛津郡的录音棚录制的。你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这张专辑。”
于是这张专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销量达1600万张,Mike Oldfield后来的专辑都没能突破这张专辑的销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还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创作流行歌手的 Micheal Cretu,在一次音乐盛会后,面对茫然的未来向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前辈 Mike Oldfield 请教。正是 Mike Oldfield 的一句“努力成为制作人,做自己想做的音乐”让 Micheal Cretu 豁然开朗,从而成就了后来的 New Age 知名音乐家——Enigma(英格玛)。
我第一次了解到这首曲子是在《读者》上看到的,但我听到时我很兴奋,一是这首曲子却是很好听,二是原来开头那段5分钟长的“导言”就是我一直想找的一段用在动画片《死亡笔记》里的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也曾被用作经典恐怖片1973年《The Exorcist(驱魔人)》电影配乐,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音效奖。
其实很多交响乐都是很长的,比这些都长,不过有很多我还没认真听过,就先跟大家分享有感觉的这几首。另外,我好像在《读者》上的一篇关于梅西安和他的《时间尽头四重奏》的文章上看到这首另类的曲子好像也挺长的,有80分钟。当然长并不是我追求的,但这首在集中营里创作的反战作品却是很经典。前几年上网找一直找不到,现在不知有没有。
本文由星河 发布于2010-10-02, 目前已有 2491 人浏览欢迎大家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及链接;商业媒体转载请获得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