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路:中国还有没有科幻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09:52
载《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1)
中国还有没有科幻电影?
张之路
说起中国的科幻电影,是个老话题。但凡在中国城市居住的人,除了电影院,在家里看光碟,都看过不少的科幻影片,比如《外星人E.T》、《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等,有些影片的内容还记得一鳞半爪,名字却不记得了。但那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而看到中国的科幻影片却是少之又少,因为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幻电影。有那么几部,基本上都被涵盖在中国的儿童电影里。除了早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可以被广大电影界或者观众认可的中国科幻电影。
著名导演张艺谋前些日子在一个场合说,中国没有科幻影片,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电影特技的支撑……
中国的科幻电影曾经几次被比较热烈的讨论,但几次讨论都没有唤起电影界足够的重视和热情。即便有几位热心人有志于此,但也都是力不从心。说起他们的“力”,指的是他们没有力量得到资金的支撑。即便有了资金,怎么花这些钱,对于科幻特技荒疏多年的编导者也是个不能小看的问题。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到了现在变成只是局限在圈子里的一种讨论,我说的圈子里还仅限在文学圈子,在那些写科幻作品的作者的圈子里讨论。比如现在!
在中国,比起现实题材的影片,带有幻想色彩的影片也是少之又少,还不要说科幻影片,这些少得可怜的影片也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儿童影片当中。
从1949年到2004年,这类影片一共拍摄了22部。它们是1954年的《小白兔》(童话)、《小梅的梦》(童话)、1958年的《风筝》(童话)、1960年的《马兰花》(神话)、1963年的《宝葫芦的秘密》(神话)、1964年的《小铃铛》(童话)、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科幻)、1983年的《下次开船港游记》(童话)、1986年的《小铃铛续集》(童话)、1987年的《魔力》(幻想)、1988年的《霹雳贝贝》(科幻)、《邮票旅行记》(童话)、1990年的《魔表》(幻想)、《大气层消失》(科幻)、1991年的《荧屏奇遇》(童话)、1994年的《魔鬼发卡》(童话)、1996年的《魔画》(童话)、1997年的《疯狂的兔子》(科幻)、2000年《可可的魔伞》、2001年的《太空营救》(童话)、2003年的《危险智能》(科幻)、2003年的《寒号鸟》(童话)、2003年的《大宝贝和小宝贝》(舞台童话)。
在这些影片当中,能称得上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数量也是很少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界就很少再有科幻片出现了,即便是幻想色彩的影片也很少看到了,说到幻想,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带有荒诞因素的商业大片了。
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影片或者说中国为什么少有科幻影片。
归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缺乏幻想精神和幻想氛围。写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绝对主流。人们对现实发生的事物不遗余力地挖掘表现,而对哲学思想层面的东西则疏于表达,也不善于表达。科幻文学(包括幻想文学)在中国没有相应的地位。在许多发达国家科幻文学是一个独立的门类。而在中国它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他们在成人文学没有受到重视,但他们在儿童文学界又多少感到有些屈尊。就在科幻文学有些起色的时候又受到“城郭失火,殃及池鱼”的打击,失去了正常发展的机会。科幻文学创作的微弱也导致了优秀的科幻电影剧本的缺乏。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电影的从业人员创作艺术风格的单一,缺乏科学的基础训练,对科幻电影(甚至对所有带有幻想的电影)视为畏途。认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科幻电影不是电影的主流等等。
相当一部分编导和演员对科幻作品的曲解和误会是令人惊讶的。一部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的作品,用换脑袋的方法,把企业家的头换到民工身上,然后闹出许多笑话和噱头,以为只要告诉观众两个人换了脑袋就是科幻作品。还有一部龙王龙女都出现的电视剧也号称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因此我们不能不再次谈到我们对幻想的欠缺,我们对科学意识的欠缺,从业人员对科学知识的贫乏和冷淡。因为许多人不明白幻想也有内在的规律而不是瞎编乱造,没有类型感,因此创作就不到位,显得不伦不类。资金的短缺甚至有时候也成了某种借口。
在中国有两位导演没有在科幻创作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冯小宁和张建亚,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初露端倪就从这个门类离开了。这两位导演有着科幻电影所特别需要的素质,如丰富的想像力、比较大气的审美观、富有创意的道具使用、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幻电影浓厚的兴趣等等,如果他们继续在这个领域开拓下去,必定会为中国孩子贡献更多更优秀的科幻电影。
谈到中国的科幻电影,我们不能不想到国外的同类影片。
如果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作为科幻电影的“标准”,那么,可以说,中国的科幻电影仍然存在巨大的空白。
没有成功的科幻电影,其实并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国家“落后”的表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到现在也鲜有多少成功的科幻电影。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没有太成功的科幻电影,尤其是在商业上很成功的科幻电影。但这些国家仍然是这个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但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科幻文化却很繁荣。
美国的电影业是国际电影业的一个特例,他们的电影事业通常叫作“产业”,和工业农业一样要计算利润率。这与其他国家将电影当成艺术门类很不一样。虽然其他国家现在也学美国,但在骨子里,这些国家的人仍然将电影当成艺术品来看待。
科幻电影创作的行动在中国一直没有终止。许多影视从业人员和关注这个门类的热心人士在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懈地推进这个事业。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今天,仍然没有见到显著的成效罢了。
我们比较现实的思考是,中国的科幻影片的制作,第一要符合中国的民生,第二是不能太追求高科技。符合中国民生主要指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还不十分发达的国家,电影的投入也比较保守。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之外,很少有能获得较大投资的机会。而科幻电影中需要的道具和布景,尤其是电脑特技,虽然很小的一点点,也花费巨大。
1987年拍摄的《霹雳贝贝》整个摄制成本是47万人民币,这个投资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个奇迹。一个外星的“飞碟”在雨夜的五塔寺上空盘旋的镜头给人们留下很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当时正在盛行的美国科幻影片《外星人》投资是3000多万美金。因此,一些智慧含量很高的“土”办法仍然是中国的科幻影片应当寻求的途径。
中国的科幻影片希望编剧提供“非常讨巧”、花费很少的剧本,同时也希望导演和其他创作人员有“非常讨巧”的拍摄构想。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风靡中国的电视剧《火星叔叔马丁》(黑白片),那位马丁叔叔头上长出两只“天线”,似乎不是地球人,大家就看得津津有味。现在看起来是有些过时,可我们在当时就是没有那样的影视作品。再比如后来的电视剧《电脑娃娃》(彩色片)跟现实的人一样长相,就是力大无穷。再比如更近一些的电视剧《X档案》那样,中间只出现非常少的关于奇异外星人的镜头……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看的精美的东西多了,胃口提高了,而忽略了一些少年儿童仍然需要的普通的经常的精神食粮。况且,以我们现在的制作水平,我们是可以做出比前面提到的《马丁叔叔》、《电脑娃娃》、《X档案》更精良的作品。
对于现在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来说,拍摄中国的科幻电影不是从零起步的,我们已经积累了非常好的东西。
60年代拍摄的科教短片《小太阳》,70年代末期拍摄的《珊瑚岛上的死光》,80年代后期的《霹雳贝贝》,90年代拍摄的《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继续获得观众的青睐,获得童牛奖。新世纪拍摄的《危险智能》除了获得童牛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奖项之外,还获得童牛奖中孩子投票的第一名。
幻想电影是孩子们非常非常喜欢的电影类型。相比其他门类的电影,科幻电影更容易进入孩子们的视野。科幻影片停止不拍的情况是令人遗憾的。
1987年,我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文学部主任。在一次编辑部商量当年拍摄影片的选题。我提出一个简要的构想:有个孩子身上带有很强烈的静电,于是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时任厂长的宋崇很兴奋的站起来,他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彩。他说:好,把这个故事赶快写成本子,写好了我来拍!宋崇是个很乐观也很有童心的导演,以前他曾拍摄过《快乐的单身汉》、儿童影片《闪光的彩球》等等。他积极的态度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鼓励,本来我对这个选题心里没有太大的把握,有点投石问路的意思。他这样一说,我也下了决心,大约一个月以后,本子的初稿写出来了。定名为《霹雳贝贝》,我也开始了同名小说的创作。
看样片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镜头,贝贝躺在床上,他的小手上系着一个链子接在了房间的暖气片上,也就是说这根链子算是地线。我对导演宋崇说,这样接地线是违规的,贝贝的爸爸是电工,他应该知道地线接在水管子上还行,因为水管子是“接地”的,接在暖气上就会有危险。宋崇笑着对我说:反正是童话,接那儿都一样。我说不一样,科幻片在大情节上可以虚构,但是细节上要真实……
1988年影片公演了,虽然没有人在这根链子上说三道四,但我的心里却是个结!
在我的心目中,《霹雳贝贝》应该是部科幻电影,在导演心目中这却是部“现代童话片”,(这个名词是我们当时看了两部前苏联电影以后,听苏联的同行提到的。)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在中国,对于童话作品、幻想作品、科学幻想作品在一些创作人员当中是没有区别的。他们需要补课!
时间忽忽过去了20年,中国的科学幻想电影怎么样了呢?在这些年当中,我写了10部电影剧本,其中带有幻想色彩的影片有《魔表》、《疯狂的兔子》、《危险智能》、《乌龟也上网》(以上影片都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在这几部影片当中,我认为只有根据《非法智慧》改编的《危险智能》和《疯狂的兔子》能算作是科学幻想影片。《魔表》和科幻只能算是沾点边儿。……可是却没有人探讨这些问题。因为这些年中国的科幻影片太少了。只有编导冯小宁在《霹雳贝贝》以后编导过影片《大气层消失》。并获得了很多的赞誉。冯小宁曾经在《霹雳贝贝》中担任美工,他还在影片中客串了外星人等两个角色。
即便是《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在定位上也是广义的科幻片。因为他们都加入了“现代童话”和“寓言的”的因素。比如《霹雳贝贝》中的贝贝搓手可以使红灯变绿,可以让下课铃声响起来。《大气层消失》中的猫在某个时候忽然会说“人话”等等情节都缺乏科学文体的逻辑。
在这20年当中,我们看到了多少来自国外的科幻影片!我们却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因为从新世纪以来,只有一部《危险智能》算是科幻影片。有多少记者问:中国为什么缺少科幻影片,我们常常无言以对!因为这是一个长了胡子的老话题。
话题随是老话题,但答案却有所变化。
哈里波特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们似乎已经不太在乎中国有没有科幻影片,而科幻影片的也有被泛化的趋向,比如认为所有幻想影片都是科学幻想影片等等。
20071202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