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完这组图片竟然出家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27:09
张望作品欣赏
 
 
这是一双慧眼对佛教文化的张望,是作者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佛泽》,淡黄色的封面,书名下,一个圆形镜头聚焦着一个正俯伏在地虔诚朝拜的僧人。
打开《佛泽》,是一篇篇深入佛门的传奇历程;100余幅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来历不凡。  张望作品集《佛泽》
这些照片曾获得一次次大奖,包括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媒体称张望是“中国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家”。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PHO-TO》、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都曾辟出大块版面,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介绍。

《佛的足迹---寻佛》
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
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
杰作《烟霞洞之谜——寻佛》诞生了!
2005年5月,《寻佛》参加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比赛,获得了最高奖专题组冠军。
按照奥赛规定,获得最高奖的作者第二年成为奥赛评委。2006年,张望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他是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佛的足迹---觉者》
.

《佛的足迹---梵音》
.

《佛的足迹---澄境》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给儿子取名张望。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会以“张望”为职业。
198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天台县解放后第一个正式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的考生。
在大学攻读油画期间,因外出采风需要,他开始摄影,第一次拍摄的作品就得了奖。毕业前夕在西双版纳采风拍的照片,后在《浙江画报》发了专版。
三峡大坝合龙前夕,他专程赶去拍摄风光,摄影作品获得《光与影》专业摄影杂志全国月赛一等奖。
摄影上的成绩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决定了他的艺术道路。

《佛的足迹---佛国》
“我出生在中国佛教胜地天台,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侣,一直激发着我强烈的好奇。”张望说。
上大学后,张望在大量阅读中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那么,能不能用图片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呢?机缘很快来了。
1999年,天台山佛学院成立,佛学院希望拍摄一些宣传图片及存档资料,他们找到了张望。他尽心尽力为佛学院拍了大量照片。
初次接触使他对佛门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渴望跟踪拍摄,佛学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望成了佛学院的编外人员。凌晨4时,睡意正浓,木梆声响了,他立即起床;4:30,学僧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早餐);8点上课。晚餐后是他重要的拍摄时段,他带着相机与学僧们一起散步聊天;周末,学僧外出,或逛街,或购物,他亦跟随拍摄。
2001年夏,学僧要到普陀山受戒。受戒是佛教徒接受佛教专门机构审查、考察,合格后发给戒牒的仪式,戒牒是合格僧侣的身份证明。受戒者必须在指定的日期到达,逾期则被取消资格。张望跟随近30名学僧赶赴普陀山。
不料正遇台风,渡轮停航,怎么办?强渡海峡,冒死前往!全体学僧作出决定。学僧租的木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去,风急浪高,海水一次次灌进船舱,几十人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在狂风恶浪中飘荡,张望冒死用镜头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程。
2002年6月,拍完首届学僧毕业典礼,张望这才结束了天台山佛学院的拍摄工作。至此,他已在此陆续度过3年时间,留下了1万多张底片。

《佛的足迹---梵净》
.

《佛的足迹---凡圣》
张望深入佛门创作的摄影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系列专题《走进天台山佛学院》在《中国摄影》刊出,备受好评;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中国》、台湾《摄影天地》等报刊上的作品,也轰动了摄影界和佛教界。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但是,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2006年8月的一天,张望突然接到灵隐寺负责文化宣传的法师的来电,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并且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需要大量图片。灵隐寺经多方寻觅,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闻此,张望欣喜万分。
灵隐寺的法师和方丈都很喜欢张望,90高龄的方丈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和自己一起在小斋堂用餐。方丈不喜欢他人拍照,唯独允许张望跟随拍摄。在深入接触中,张望获知,方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就这样,张望和方丈同吃同住竟达3年。

《佛的足迹---心尘》
灵隐寺还破例允许他接触寺庙里的任何僧侣,特地派了一个小沙弥做他的助手。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部分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学子。与这些法师的接触使张望对佛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都道做和尚闲适清幽,事实绝非如此。不要说每天凌晨4时即起,就是那繁多的戒律也时时约束着僧侣们的行动。张望获知,受过沙弥戒的僧侣须遵守不少于十条戒律,而上升到比丘戒的更须遵250条戒律。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张望在灵隐寺拍摄了3年,近年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如何用镜头传递佛家教义中的“空”的意境?

《佛的足迹---过客》
在灵隐寺藏经楼,他发现了一幅绝妙的图像: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他架好三脚架,手按快门线屏息静候。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他灵感勃发: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
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佛的足迹---禅静》
获奖作品拍摄背景
《中国寺庙印象之二----禅静》
(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金牌奖)
公元2004年2月某日清晨,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进行集体打坐修禅活动。作为修持的一种方式,打坐修禅在中国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通过静虑、默想及多种方式以求清心明性,从而获得智慧。

《佛的足迹---过堂》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
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
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中国寺庙印象之一 -----过堂》
(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三等奖)
公元2003年12月某日凌晨时分,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早斋过堂仪式结束后依序步出斋堂。该仪式作为僧侣们每日修持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汉传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
创作体会
这是我三年来为灵隐寺拍摄作品之其中二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和人文知识,使古往今来无数人们为之倾倒,历朝各代艺术家以佛教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无以计数。我十数年前就读于中国美院时即对佛教题材的创作非常神往。后夙愿得遂, 在迄今持续六年的佛门艺术创作中,我与僧侣们食住相同,行卧相偕。
为了从根本上理解佛教从而拍摄出有深度的佛门作品,数年来我边拍摄边研读经典教义,听高僧讲法,与法师们交流心得,与苦行僧一起行脚和参禅。
以我粗浅的学识,我感悟到佛教的教义核心是一个“ 空”字-----即天地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亿万年来山川江河的不断隆起与下沉,生物的不断进化与灭绝,人类的不断生长与衰老!
诚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教理是一种思想而非有形物体,如何用摄影语言表现这种境界,确是我数年来彼费心机思索的课题。
2002年我受邀开始拍摄灵隐寺。灵隐古刹为千百年来中外驰名的佛教禅宗大丛林,学修戒律十分规范严格,其中的早斋过堂尤足令人神往。我即住在斋堂邻近处,往往是凌晨过堂宏亮的念诵声催我起床。
过堂是汉传佛教规定的僧侣每天必修课之一, 该仪式的主旨是报恩,即用斋前后均须举行经咒念诵仪式,用斋中应心存五种观想,以报佛恩,报法恩,报众生的供养恩。听着那动人的梵音,看着那规范划一的仪式,此情此景我的心灵也随之震憾,神飞天外!
但当我尝试用常规手法着手拍摄时,发现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仪式的资料片。并且由于凌晨时分光线暗,100vs反转片拍出的人物结像也不清晰。后多次尝试用各种表现手法,皆未能体现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现,为此曾经苦闷和失望过。后有见识雅致的摄影朋友自远方来,与杭州某出版社师友一起对我该场景的拍摄给予了肯定及指点,激起我从新尝试的决心。
之后有一段时间,逢过堂时我有意不带摄影器材,站在隐蔽处默默地看着整个进程。在各个有可能的位置反复地观察研究。
一次在斋堂楼上我意外地发现过堂结束时的场面最合我意,而用慢速度最为适合。于是有几天我凌晨四时起床,即在斋堂楼上架好相机,调好速度静候心目中那瞬间的到来-----我想象中的理想画面是:仪式结束时中间肃穆静立的僧值法师和二边流动虚化的人及背后整齐划一的碗筷。既表现了诸相虚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虚表 ”空”,又表现了佛教严格的戒律和庄严的仪表。从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动静虚实之美。
经过数次的周折,先后尝试采用了几种不用的曝光速度及方式,终于在数十张反转片中挑出了这张作品。

《佛的足迹---乐园》
.

《佛的足迹---岁月》
.

《佛的足迹---轮回》
. (创作体会:这幅作品的色调是在冷雨秋叶基础上作了暖调调整,画面呈现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进行这样的色彩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营造视觉美感的同时,给观者一种哲理上的思考—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

《佛的足迹---天外》 .
2007年,他的系列摄影专题《佛的足迹》获得中国最高政府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填补了金像奖佛教题材的空白。业界评价:张望独创一种用空灵虚幻来表现佛教教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的足迹---四季》 .

《佛的足迹---礼佛》

.
.

《神游》
.


顿悟
.
.

五台山的清晨
.

洗心
.

.
.
.

.
.

.
.

.
.
.
.

.
.

.
.
.

.
.

梦幻泡影
(《金刚经》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任何辉煌华贵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