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框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55:20
我们学习和掌握思维框架,不是去预测而是去分析,从过去单一的直线思维图逐渐走出网状的思维图,从事物变化的一种可能性找到多种可能性,然后以各种可能性中找到确定的成分。
最终,我们将自己的思维与客观的距离越拉越近。
思维框架的设置
思维的存在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客观的生活环境是思维形成的基本条件。同时,文化,意识形态观念都在影响着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
思维方式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与客观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
人们对于存在的认识总是依赖于过去存在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始终存在着合理性和有用性。这是思维连续性所规定的,但它面对新的存在又相对存在不合理性。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习惯,又是思维随意性所决定的,人们的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意性。少数情况是非随意性的。思维活动表现的每一个过程又具体的反映思想,意识,文化对思维的程控性。
思维框架的设置是为了解决随意性所带来的不合理性。思维框架就是框定几个大的思维程序,以人们通常思维的几个方面制定出几条基本原则,并且让这几条原则形成思维框架,让思维在思维的框架内做比较原则的活动,这是一种尝试性的实践。
思维框架不是框住人们的思维,让思维在狭小的空间通过思维框架的作用让人们的思维空间更大,思维更灵活。让思维的点变线,线变网。让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出自己的思维网状图,思维框架不是规范人们的思维行为,也不是规范人们的思维形式,而是告诉人们思维可能要经过的几个点,并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几个点,至于如何去经过这几个点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
寻找事物特点——定位
特点就是一事物鉴别它物的地方。思维以对象为前提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特点即是我们了解事物的入口,也是我们最终认识事物的依据。
事物的特点完全是由其他事物比较出来的。他们之间总是相互比较显出对方的特点。事物的特点都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对事物性质的确定可以说是我们了解事物的基础,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实质上是给事物定位。
找出事物特点是为了给事物一个系列的准确的定位。将已知条件构成一个思维平台在平台上定位的关键是几点重力支撑点。
找出重力支撑点的方法
(1)比较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从幼儿开始比大小,分辨颜色都是通过比较去积累知识的,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对象都通用比较法。
(2)抽象法。使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年龄的特征还有职业文化等特征,此方法已经是在比较法上的一种升级,它虽然不能完全的取代比较法,但他能做到比较法所不能及的许多事情。
1确定认识的第一对象
在生活中无数的现象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困难不仅是对事物本身认识的难度,而是自己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对象去认识。往往确定上的模糊导致认识上所耗费的资源处于无效支出的状态。
无论是学者还是专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泥瓦匠,他们都获得了认识上真正的第一对象。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总结,都会有自己的几加几等于几的等式,但这不代表什么,相对于他们的人们获得自己的第一对象,还的靠自己去实践去摸索。
第一对象就是相对事物表面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事物的本质这是给事物定位的第一支撑点这一点重要在于它会影响其他关系的确立。
2普遍现象,最简单基本关系(重力支撑点2)
找到了第一对象,应该说也找到了该对象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你不通过它生存的环境你是无法找到它的。
我们分析对象除了它本身之外更多的是分析它的活动,它的行为,它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它与其他的关系。
对现象的分析首先是确立它是否是普遍的现象。普遍现象从时间空间上的分配与其他现象比应占绝大多数,如果涉及到人,那么数量也应该占多数,多数具有代表性。
注意普遍现象的形态同时,也是多样化.但它都统属于一种现象。
对基本关系的认识是从事物的活动所必要相互依赖的关系开始的。事物变化都是与其他事物变化有关。纯粹的自我活动是不可能的,相互依托就是相互关系,事物的基本关系就是一些基本规律。
3找出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关系(重力支撑点3)
除了基本的关系外,也就是说除了规律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具体的状况,在生活中矛盾层出不穷,找出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也就是找出矛盾承担的另一方,一定要把问题匡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也就是1、因为什么你们会在一起,2、因为什么的什么你们之间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最小范围的关系,再神秘的关系也不过如此。
4找出矛盾主要矛盾问题的入口(重力支撑点4)
矛盾是由于关系产生的,从关系上找出矛盾、主要矛盾问题的切入口是理所当然的。 确立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重力支撑点3讲到的找出矛盾承担的另一方。
5最后找出事物变化的过程性,差异性。(重力支撑点6)
从重力支撑点1-5的认识过程充满着事物变化的细微过程性差异性,它们从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每经历一次事物的变化都会有这种过程性差异性。
系列定位: 任何一个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会只有一个点,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同时处在多点上,这样人们才会相对完整的认识一个事物。所以我们对事物的定位是多样的又叫系列定位。
趋势定位:趋势指事物变化的轨迹,指事物变化主轴线的位置。一般来讲主轴线的方向相对稳定,不是绝对不变。在主轴线上确定事物发展变化的位置是我们通常说的宏观认识。
周期定位:任何事物都会变,但不会仅是前进,后退这样简单的形成。周期循环是事物变化相对于趋势变化更活跃的变化方式,它是事物在主轴线上走出的一个圆圈,在圈上的点位形成了圆周期,不能习惯的在圈上只找出四点,或多或少根据现象而定。
分化定位:是指事物脱离了原来的周期循环轨迹进入了新的周期循环的位置。
具体定位:在以上三种定位原则的基础上,给自己的具体的认识的对象给予一个确定的定位,当然至少涉及以上三种定位中的两种。
作用思维的几个方面
1、时间空间对思维的特定作用
时间、空间改变了人的命运,人的命运等于时间、空间的改变。万事万物的存在都需要依托——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无限的,对具体的对象又十分有限,这是规律,谁都改变不了。任何人任何事的经历都证明了这条规律的不可更改性。
时间空间对思维的特定作用就在于它们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其实,许多问题将时间、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换位就能解决问题。事情的发生和解决都始终离不开时间、空间。事情的开始和变化都和时间空间有关。有时成功失败也有明显的时空性。空间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相同的事物却有了不同的概念。当然概念的不同是指社会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们对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认识是肯定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它就是存在的一部分。聪明的人永远都在寻找对与错的时间差,他做对了,别人跟着学就不行了。原因在于对象的变化所以行与不行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仅要知道时间、空间是存在的一部分,它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事实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在时空上也表现的十分突出。不同的是事物对时空性的要求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各人都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我们在思维时不仅要考虑时空的变化同时也要认识事物需要时间、空间的个性化。
从抽象的本质出发,也就是时空性对事物变化的情况。就是指过程,时空对事物来讲就是表现为过程,我们对过程的正确阶段划分以及每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这是讲时间空间的一样,事物发展变化的每一个阶段空间都有它明显的特点。这就说明了对时空性的具体了解,以及对规律的认识,将是我们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部分。
时空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事物的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换位而变化的。
事物的变化是离不开时空性的。各个事物的特点都会体现在时间、空间的关系上。这一点不论是搞自然科学的,还是搞社会科学的人,在研究项目时都不会忽视事物的时空性。时空性的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研究事物的特点就是在研究时空性在事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知道冬天穿棉衣,夏天穿衬衣这是最简单的时空性。在实际生活中时空性是十分微妙的。有时时空性时常在变与不变间,只有差异存在。这时人们犯超前,犯保守之过是常见的。很难把握时空性差异的变化,也就是说变化的微妙的过程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了这一方面的认识,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意识,我们要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2、思维的变化是客观变化所引起的
你能认识事物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应运而生的新事物。说明你能去认识事物外部环境变化与新生事物产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客观的变化,不仅是量变,也是常规变化,同时也能体察事物的质变及特殊的变化。这时不能不说你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说你解决问题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人的思维进步也就是思维对象的改变,而对象的改变往往是形态的变化,形式上的变化,实质性上的变化是非常之不容易的。事实上许多问题的解决不完全在人为的一些措施或方法。或者说即使人为的措施起作用也是有利于事物本生的变化规律的。一切都从变化开始,一切又在变化中结束,随时随地的观察事物这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前提。人们经常容易这样,把事物看成一层不变的,主要源于事物变化的相对稳定性。然而把事物的变化看过头了,在于事物变化本规律,两种情况都是规律认识的偏差造成的。
一切变化都源于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运动是事物内外因的结果。运动的推动力就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内部联系。同时也规定了人的思维发生变化。
3、从假想的结果存在的意识建立
不管想做什么,不管去做什么努力都想有个结果,这点意识非常重要。为什么要有这个意识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会重复出现,人们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上寻找出个性的特点对过程以及结果的预测是不困难的。有了预测,就有了心理准备。这样对事情发生后的人们的应变能力就有了基础。许多事情的结果及事情一开始假想结果存在的空间就有了。只不过结果真正的出现是等待过程的结束。
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你一定要认为结果是有的,但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无非是根据条件的情况自然而定。结果的形成受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影响。必然性是正常的变化,偶然性是突发的,只能事后解释它的必然性。说到这里我想简单的讲一下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于主轴线上出现的拐点的不均衡性。也就是说拐点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轴线。
4、对解决问题度的把握
度的掌握有个经验问题,适度往往是从大量的经验教训中把握。除了经验积累外,情绪是影响度的最大的因素。比例的规定就是度。这个度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它是无数矛盾的变化的一般现象。思维常见的几大误区:
1、立场上的偏颇。能跳出这个立场上的偏颇去认识问题,尤其是东方人,是非常不容易的,说白了,就是给自己过不去。立场往往与利益,与传统等有关。让人放弃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因原来的思维取得利益。你让他再放弃这种思维基本上是不可能,但是,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不放弃可以,规律会放弃你,趋势会放弃你,吐故纳新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2、感情色彩。没有感情色彩的人在世上几乎找不到。思维过程中不受感情色彩影响的人找到十分困难。只要是人总是有感情的带着感情生活是正常的,有感情就会有情绪。但管理情绪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不是在回避问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感情让人生活的多姿多彩。,但也让人犯了不少低级错误。
3、思维方法的单一。这是由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原因以及单一的职业,这是普通性,由于职业单一,知识单一,思维方法单一这是自然的事,也就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要太强调自己的单一的思维方法。
4、缺乏专业知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的。然而自己的知识,文化是非常有限,可以说在大多数的地方自己都是一个陌生人。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自己专业知识缺乏的时候,虽然我们思维非常活跃。此时我们必须借助于别人的专业知识,要知道思维离开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自己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无法对事物进行类别区分进行归属并上升为概念。
5、经验阻扰。这是一个老话题,成功的经验的有效期完了以后,不想放弃的人是非常多的,这个过期的经验往往对思维影响很大,它掩盖了事物已发生的变化,它让人产生惰性,所以说当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有经验借鉴最好查一下,该经验的“出厂时期,和它的有效期” 开个玩笑。
思维框架学习的心得
面对生活中许多的具体的事情,除框架的主要原则外,有两点具体的原则也十分重要。注意相互的思维平台。也就是思维人和思维对象(具体人),同时注意认真分析对方的客观条件的逼迫。在同一事件中的思维平台,这点定位非常有了这个基准面。后面的文章就要好做了。对事件过程的充分估计(可能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万事都有结果,过程肯定在结果前结束。不可能先有结果,后有过程,所以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对每一个阶段的特点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操作的合理性也就存在了。看问题不仅要两点论,同时还要用零点思维。不要随便把事物定位在A或B这两点上,而应该在AB之间找到更准确的位置。事实上有些事,我们没有经历过,对于阶段的具体划分是不大可能的,但阶段是存在的,在经历过程中要有意识,用这个意识去指导自己去经历,这样比没有意识要好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