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庄子谈博雅教育的非功利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55:57

从孔子、庄子谈博雅教育的非功利性

(2010-10-02)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张春玉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合作设立博雅学院的可能性,是一件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

  所谓博雅教育,在大陆称为素质教育,在台湾称为通识教育,在香港称为博雅教育,美国则称其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相近,即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以及自由完备的人格。其非功利性和自由思想,是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两个重要特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就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指出君子不是某一种定型的人才。用现在的话说,不是“专业人士”,而是上下古今无所不通的通才,他广泛的才能使他不会像器物一样,局限于一种用途。

  无独有偶,《庄子·外物篇》云:“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墊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天地并非不广大,然而作为个人,只需要容足之地罢了。不过,要在他站立的四周,都挖掘至黄泉,人(所容足的这块地方)还有用吗?惠施只好回答:没用。所以庄子最后说:“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脚下踩踏着的是有用之地,没有踩踏的是无用之地,无用之地就在有用之地的周围并延伸开去。容足之外的无用之地,正可供我们自由行走,这便是无用之地的作用。如果没有无用之地的支撑,我们脚下的容足之地也就没有用了。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被国人重视的教育是教人技能和本领,学生因有一技之长求职谋生,衣食无忧。这是一种功利性、实用性的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就偏重这一方向。然而,教育的根本并不在此,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句非常伟大的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为人不是为了职业、工作而活着,而是为了完善自我。

  博雅教育正是培养健全的个人,以及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的教育。一个人步入社会后能否成功,性格和智慧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无用之用”的真正魅力所在。人们常说“风度”“气质”“魅力”,还有“能力”等等,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丰富阅历、对大自然的感觉、对周围林林总总事物的敏锐,以及对所有那些润物无声的营养的汲取,以及由此造就的文化底蕴。

  能力更有多种多样,只关注“有用之用”的人,只能获取一方专业之技,只有那些懂得珍惜“无用之用”的人,才有可能拥有内行、外行都可以统帅,握大局于股掌之中的本领。因为博雅教育让人成为“不器”之人,让他们懂得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从容处理任何事情,哪怕信手拈来,都能出神入化,这才是培养真正的领袖和精英的教育。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