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子:自由的光芒 人文的情怀(新京报 2007-1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09:17
[联大学子]自由的光芒 人文的情怀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1-23 10:13:42 · 来源: 新京报

卓越成就的西南联大学子,在人文领域很好地继承了西南联大精神
殷海光(1919—1969)批判精神

殷海光(1919-1969),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教授,《自由中国》主笔,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被李敖称为“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哲学系,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逻辑新引》、《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作。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殷海光在担任《自由中国》杂志主笔期间,写下了大量抨击独裁、批评时政的文字,甚至将自家养的狼狗取名为“领袖”,公开讽刺蒋介石。在雷震被捕,人人自危之时,殷海光却公开发表了一份轰动一时的《〈自由中国〉言论撰稿人共同声明》,抨击国民党当局以不实之词嫁祸雷震,并愿为此承担所有文章的言论责任。
此外,殷海光还积极引介哈耶克、卡尔·波普等人的著作,大力宣传罗素哲学和“五四”精神,对广大知识青年及人民大众进行思想启蒙,鼓动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勇敢地起来与专制、独裁的统治做斗争。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汪曾祺(1920—1997) 散文为美

汪曾祺(1920-1997),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著名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查良铮(1918—1977)九叶诗风

查良铮(1918-1977),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笔名穆旦,诗人、翻译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穆旦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上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前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并被收入《穆旦译文集》。
何兆武(1921—)史家情怀

何兆武(1921-),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
1939年-1946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历史系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等,口述史《上学记》等。
李赋宁(1917—2004)语言天才

李赋宁(1917-2004),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1937年-19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李赋宁1934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转入外文系,1939年毕业后成为外文系研究生,194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在外语系任教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赋宁入耶鲁大学研究院英语系学习,1948获得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49年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资格考试。这时全国解放,李赋宁先生放下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学位论文回国,同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和杨周翰等同辈优秀英国语言和文学学者一道艰苦奋斗,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外语语言和文学教育体系,他初任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到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曾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讲学与研究。
李赋宁学识渊博,治学范围宽阔,涉及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古英语等多种外语。其《英语史》被誉为“英语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著有《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蜜与蜡———西方文学阅读心得》等多部专著,以及《艾略特文学论文集》和《约翰生〈莎士比亚戏剧集〉序》等多部译著。
王瑶(1914-1989) 为文为史

王瑶(1914-1989),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41年-1946年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1934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41寻找到已迁至昆明的母校复学。其后考入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和研究汉魏六朝等中古文学。随后在清华从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年中,王瑶先后在《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周刊》、《清华学报》、《国文月刊》、《文艺复兴》等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古文学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中古文学中许多重要学术课题,史料详尽丰富,观点博大精深,分析材料和论证的方法更是独辟蹊径,从而奠定了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作为青年教师服从组织安排,改行教近现代文学史,并开始整理编写《中国新文学史稿》。1953年,总计60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正式脱稿问世,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同时王瑶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除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外,王瑶还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汇编》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歌谣学会顾问、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兼民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并先后赴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讲学。
C20-C21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弘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2007/11-23/011@101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