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致谨严 其意深远——评桑哲《中国文学中的伊甸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23:13
笔致谨严 其意深远

  ——评桑哲《中国文学中的伊甸园》

  ○李 波

  文学中存在大量的性描写,但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待性描写的审美价值、社会影响及流变中折射出的社会、时代的人文风貌与民族文化心理?如何恰当地揭示性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如何恰当地分析和评价性文学,提炼其折射的社会问题,并为当代社会的性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在当前还有所欠缺。其通过系统、深入的性文学研究祛除社会对性的遮掩、畏怯及压抑,进而培养社会正确的性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桑哲正是抓住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以其特有的学术敏锐和学术韧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呈献给社会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乏阅读趣味的专著——《中国文学中的伊甸园》。桑哲的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开拓性,而且对于当代颇为棘手的两性的性文化建设与社会性教育引导等,具有现实意义。

   一、直视文学中性问题的勇气。

  中国是一个伦理色彩浓郁的国度,同时又是一个吸纳万邦、极富人情味的国家。这种既封闭僵化又开放自由的矛盾显诸各类生活事项当中。性作为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更为突出。虽然告子说“食色,性也”一副练达通透的样子,但这种人性之思并未能传诸百世。到宋明之时性已被赋予了淫秽的恶名,因变异人心之弊成为“百恶之首”。“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思想,也就成了道学家维护社会正义、推行伦理教化的圣典法则。但性是文学家喜欢涉猎的领域,不同的作者因为不同的目的处理性问题,文学史的性描写也就逐渐丰富且发展的颇为壮观。有的作家以猎奇之心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写淫描色,将床笫之欢变异转化曝露于世,赚取读者的眼球,以肉色铺排,春色盎然,博取商业之利;有的作家探究、展示性的压抑与苦闷,以或隐晦或彰显的性描写折射人类内心的骚动、灵魂的负担与撕裂的痛楚,借色欲的表象探察人性的本真;有的作家则把性视作表达自我的工具,性场景的铺排隐喻着个性的尽情表演,以或细腻或朴拙之笔,写野性之欲,写狂乱之色,写性之场景,勾勒氛围,内中思想颇多隐晦,多用隐喻;或将性作为生命中的奇迹,既不肮脏也不神圣,以欣赏的心态,欢悦其中的美。因此,笔触所及,自然清丽,尽展性的纯美而尽掩性中龌龊。中国文学中写性的作品纷繁芜杂,手法多样,旨趣各异。性被引向人性之美还是淫荡之恶,被作为色欲宣泄的工具亦或反叛的旗帜,个性的标示或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武器,因作者不同的观念、社会风尚的取向而千差万别。

  桑哲选择性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为严谨的态度。毕竟文学史上性文学的文本如此繁多,使文学中性问题研究较为困难。他不仅要面对和辨识不同性文学文本在价值取向上的分野,更要正视性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性文学在评判上的众说纷纭。而文学中性的处理与人类心理、欲望、观念等错综复杂的关联,更使研究充满着挑战。

   二、面对文学中复杂的性问题,多维度的分析使研究更为严谨,并具有开放性。

  近些年桑哲广泛地收集资料,并细致地研读各类性文学文本。但面对性文学,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许能揭示其部分的审美价值及文学意义,但毫无疑问会遮蔽性文学的社会、历史内涵甚至意识形态的隐喻。为了避免视角单一可能对性文学研究的限制,桑哲没有对性的问题泛泛而谈,而是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维视角,分析“性”在文学中书写上的变化、主旨上的变迁及性文化的建构等。

  论著分为四个部分:历史的关照,文体的考察,明清性爱小说的个案分析和性观念、心理等的综合社会学分析。从历史的维度考察性问题在中国文学中的整体状态,提取“思无邪”、“淫而欲”和“虚而化”三种不同时期的书写表达特点,见出了性在文学史中的流变,既注意了性问题在文学史中的连续性,也注意到了其变化性;从文体学角度,辨析性在诗词歌赋、谜语、传奇、讲唱文学、戏剧及小说等中的表现形态及特色、差别;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明清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小说细读,探究中国文学描写性生活的态度、原因与社会批判意识的结合,辨识明清性爱小说的书写特点,总结性爱在不同小说中的意识差异与文化分别;进而在社会学的高度上,考察性文学中的性观念、性心理等问题,并提出关于如何引导社会性教育的建议。从纵向和横向,宏观和微观,文学与社会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探讨文学中的性及性在文学中的意义取向,层层推进,析理透彻。这一研究侧重辨析文学中处理性的历史多样性、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中的多样表现形态,不仅勾画出一幅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性文学地图,而且把性与肉体、精神、文化等的内在关联突现出来。桑哲力求透过繁杂的中国文学中的性描写、文学家的性意识及性别观念等,改变传统对于性问题的单一、固化的观念,寻绎性与时代、文化等不同的规约机制,探究性的社会引导。

   三、对于文学中性问题的分析,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审慎、辩证的思维。

  作者在论述文学中的性问题时,没有琐碎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而是有意识地把性描写与人的精神观念、民族文化传统等联系在一起探讨,力图通过性文学或文学中性描写的分析,探索潜藏于文本深层中人的意识、社会观念等。为此,桑哲在研究过程中将“性”的内涵进行了适度延伸,通过性、性欲、性感、性心理、性意象等概念的使用,区分文本中性描写的价值取向与人文意蕴的差别。和以往研究者不同的是,他在性的历史线索梳理与文本分析中,不仅通过性描写的分析透视隐藏的国族观念、性别意识、男权思想与女性自觉等,恰恰地地融合了文化心理与社会深层意识的探究,而且注意到了性作为为宣示人性世界的窗口,在文学表达中逐渐由题材问题转换为社会文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论者在学术探究上的成熟度和深入度。

  循着这一研究思路,他通过细读的方法破解内中隐藏的话语,从文本中性描写的细微处入手去展示作者的创作心理与价值取向,廓清读者关于性的单一观念,凸现了中国文人在不同时空中奇思妙想和态度。比如在《金瓶梅》的解读中,他指出小说正是通过对性的狂热展示女性的苦闷,以性的方式吸引、掌控男性巩固自身的地位,“潘金莲实在是有些下作,不过这恰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了她作为一个性欲旺盛的青年女子在遭受了性压抑后的性饥渴状态。为了缓解性饥渴,即使‘屈身忍辱’,也‘殆不为耻’,可见渴望得到性慰藉的女人在性生活中的尴尬境地。”在对郁达夫性小说的解读中,他注重对《沉沦》、《空虚》、《秋柳》言外之旨的探究,透视出其中暗含的性的苦闷与时代的关联,也因此才能指出:“郁达夫对性描写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他注重坦荡地自我解剖,绝无故意挑逗吸引哗众取宠之意。”依靠条分缕析的细读,桑哲不仅形成了较为公允的评判尺度,而且使性在不同论者、不同时代出现的意味得到了准确的定位。

   四、对于文学中性问题的分析,形成了独特的辨析尺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

  对于文学中性描写的分析,尺度问题对于研究有重大影响,桑哲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也颇见功底,注意到了文学史上各种文类在性描写的发展过程中变化的适度与否的问题。传统研究者往往根据道德观念将关于性的描写置于伦理框架中评判,将之视作洪水猛兽,忽视了其在文学中的特有意味与独特的象征蕴含,抑制了其艺术价值而凸现了其低俗趣味,而一些现代派的研究者又往往忽视了性的描写中的社会影响评测,只在文学艺术的角度搜寻其在描写上的创新、在立意上的大胆,因之放弃了对一些小说刻意为之的色情描写的批判,缺失了恰如其分的批评,也导致了阐释上的失当。桑哲在面对文学中的性时,避免了以上存在的单一化立场导致的弊病,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抛开了先入为主的生活理念,从社会影响、文化渗透、文艺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不无缘由的批也不无原则的扬,而是显露其弊端又凸现其价值,不失其文学之趣也不缺乏洞察深入的力度。就如卫慧《上海宝贝》,他颇为公允地指出:“《上海宝贝》作为‘晚生代’女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为新潮女性描形画影,反映‘新新人类’在思想解放时代的精神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问题是作者应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评价作品中人和事,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两性描写,若尺度分寸把握不准,那就真有可能成为‘腐朽堕落和受西方文化毒害’的典型了”。在认可其价值、定位其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真实状态时,把以“什么样的态度”描写性作为批判的重心,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学术上的诚恳、冷静与稳重是难能可贵的。

   五、严谨的论证与平实的文风,使著作可读性强。

  桑哲涉猎的性文学研究,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更为审慎的态度设置框架。书中充分利用了当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广涉资料,思辨性与逻辑性较强。但或许因为桑哲近些年从事编辑工作,对于学术专著虽然侧重其体系的完备和论证的深入,但更明了阅读乐趣对于学术思想传递的重大作用。纵观《中国文学中的伊甸园》一书,桑哲在具体处理时,在理性论证的框架下,注重材料的趣味描述,形成了言语简约有致,辞采温润多趣的文风。这使得本书让人读起来颇为轻松,且趣味盎然。

  文学史中的性文学、文学中的性描写、性在文学中的隐喻及象征表达等,实际上都折射着社会时代的文化观念。桑哲由文学中性问题的梳理、阐释进而研究中国的性文化,这一研究路向从学术角度上看具有其创新性。而从性文学到性文化的研究,而直指当代社会的性观念的转化及性教育的开展,这种介入社会的眼光则不仅深化了研究,且使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当前社会已清醒地意识到正视性问题关涉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健康发展,而桑哲的这部《中国文学中的伊甸园》的著作,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并从中获益。

  李波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刊于《现代语文》2010年4月上旬刊——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