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南亚研究院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8:17:42
论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沿边国际产业带
来源: 时间:2009-9-17 点击:107
杨先明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本文以国际通道与产业发展互动和次区域经济发展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如何利用国际通道发展本区域经济,提升国际通道的经济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并通过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建设与国际产业合作之间互动,拓展国际通道的经济价值,扩大和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该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东南亚南亚;沿边;国际产业带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接壤或者相邻地区,尽管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但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这一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下,基础设施正在改善,出现较好的增长态势。该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区域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毗邻地区,各种次区域、小区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在相关国际组织推动下,各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亚洲公路网的建设,泛亚铁路的兴建,也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目前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战略构想的提出,无疑将为该地区的发展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增长速度下降,全球化的进程将会放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该地区推进亚欧大陆桥和南亚通道建设,其现实意义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
一、国际通道与产业发展互动和次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利用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发展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接壤或者相邻地区经济,提升国际通道的经济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是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如果在国际通道建设的同时,优化相关地区产业的布局,将提升国际通道的经济指标,扩大国际通道的物流量,增加本地区的就业数量,并最终影响国际通道的经济可行性。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国际通道路径,从中国内地到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通道都存在空间距离漫长、运输成本偏高的问题。我们以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至东南亚、南亚的城市为例。
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运输成本、时间对比表(以成都为起点)
预计
开通时间
运输路线
运输
公里
运输方式
费用(元/20英尺集箱)
时间(天)
现在
成都—上海—曼谷

铁海联运
5223.06
10
现在
成都—深圳—曼谷

铁海联运
5647.25
11
现在
成都—昆明—磨憨-曼谷
2955
铁路、公路
18327.63
5
现在
成都—昆明—瑞丽—曼德勒
2320
铁路、公路
15057.37
5
现在
成都—昆明—曼德勒-达卡
3513
铁路、公路
22107.11
9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铁路海运联运方式相比较,以公路运输方式走西南通道具有时间方面优势,但是在运输费用方面的优势不明显。泛亚铁路西线和泛亚铁路中线具有明显的时间和运输费用方面的优势,但面临沿途经济不发达、经济产出量不足的问题。运输成本和劣势也决定了中国西南地区不可能像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大规模外商投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海洋的低成本的通道,把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这样一种对外开放的模式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过程中收益很高,并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西南地区缺乏以贸易作为增长发动机以引进外资、通过市场方式引进技术与产业的基础,与主要贸易港口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通道中间地段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通过国际通道中间地段经济活动的扩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通道的物流量。能够同时产生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效应的空间区域应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交汇点,即通过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导致边界效应弱化的直接影响地区。选择在中国西南边境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域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重点区域,具备经济合理性并容易获得各参与者的支持。
其实,在周边地区共同构建产业合作带,也符合中国提升沿边开放的模式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的沿边开放主要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至1987年,全国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5亿美元;1993年达到5152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后,2000年达到486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到1615亿美元,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2468%。边境贸易对沿边省区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强内地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近年来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结构升级与我国边境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现行的边境贸易优惠政策与WTO的非歧视原则是有所冲突的。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国家必须对边贸优惠政策进行较大的调整,边贸的政策优惠将逐步减少。三是边境贸易模式、政策必须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对应。随着我国与周边次区域合作的推进,客观上需要根据发展态势调整沿边开放的内容和模式。因此,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模式实现转型。
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界定与意义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就是通过该区域参与双边或多边的投资便利化,营造特定的制度环境,降低边界效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开发与加工,提高当地优势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从资源地区变成有特定产业支撑的经济增长带,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从而建立和拓展这些地区工业化基础。在国际上,不乏在边境地区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带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加(拿大)边境国际产业合作带、上莱茵河跨国次区域产业合作带等。因此,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可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这些地区从“富饶的贫困”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范围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依托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境地区,在边界两侧条件适宜地区建立的若干个产业园区、开发区;拓展区是支撑跨境合作产业园区、开发区的资源地区,地理范围覆盖我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南亚东部地区;辐射区是拓展区所能影响的周边区域,包括我国西南地区以外的地区、东盟其他国家和南亚国家。现阶段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可以以现有的重点口岸为基础,围绕双方对应的口岸建设一批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区、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使西南沿边地区形成贯穿东西的产业合作带,通过边境地区的要素优势互补,内地产业转移和沿边开放政策、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结合,形成沿边国际产业合作的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外交方针中把周边国家放在首要地位,强调中国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将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在共同增长中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西南地区边疆与周边接壤地区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状态,贫困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关系,但这一区域是全球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格局,在这一地区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能够通过这一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摆脱贫困,形成共同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共同繁荣。
2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协调发展
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形成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逐步建成一些跨境城市、商贸中心、产业基地等产业支撑力强的边缘增长中心,从而带动这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区的发展,将支撑已经初步形成的国际通道的物流规模,发挥国际通道的经济效应。
3有利于解决我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周边接壤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与西南沿边地区接壤的周边地区,仅靠农业无法解决长期以来获利极大的毒品种植,也无法解决一系列周边地区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开发优势资源,延伸资源开发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这一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国际通道经济效应
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在这一区域形成一批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吸引中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到这些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投资办厂,有利于走出去的企业形成聚集效应,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降低商务成本,避免单一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有利于国际通道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我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收到实效
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与我国的发展差距较大,仅靠贸易往来,难以解决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对于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民族工业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构建面向“两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双方合作建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在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中实现共同增长、共同繁荣,能够形成实施我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的有效载体,使“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落到实处。
总之,为了有效地把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与西南国际通道项目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可考虑以我国西南滇桂两省区的边疆地区为主要区域,构建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际产业合作的核心带,与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为加快“向北开放”构建的沿边经济合作带相呼应,扩大“向南开放”,推动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
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和条件从发展的态势上看,构建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
1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从体制性框架协议向具体合作项目转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合作领域从贸易领域向人员培训、资源合作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纵深推进;在南亚方面,孟中印缅论坛(BCIM)正在向务实方向发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在促进投资和贸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大的资本集团正在积极介入这一地区。我国应顺势而谋,向具体的产业开发、资源加工方向发展,深化区域一体化。
2所涉及的国家和中国西南省份参与次区域产业合作意愿强烈,希望借助国际产业合作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近期周边国家对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持积极参与态度,例如老挝北部九省已经委托中国帮助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引进投资进行产业开发。事实上,中国西南的一些省市例如四川、广西、重庆和贵州都把东南亚、南亚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与周边国家的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实施或正在启动,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3已经形成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国际合作的政策体系和通道经济架构
国家为支持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给予了云南省“境内关外”、“出口加工区”、“边境贸易区”、“边境经济开发区”等优惠政策;并给予广西类似的政策。目前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的多条纵向经济走廊,将与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交汇,形成要素流动的枢纽和增长的结点,有利于跨境地区增长中心的发展。同时,我国中央、地方政府与周边国家各级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机制;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减轻当地的贫困程度。由于亚行对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态度,无疑对沟通各方、改善投资软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我国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有能力、有动力开展对东南亚南亚的产业投资
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北部等地区的工业才刚刚起步,南亚相邻地区也需要发展工业以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均急需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提升产业层次。我国在冶金、生物资源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加工制造技术都较为成熟,符合周边国家产业开发的技术要求。企业到“东南亚、南亚”地区投资办厂,可有效实现产业转移。除滇桂两省区外,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和重庆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是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经济资源。
5云南、广西作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完善
昆曼、昆畹、昆河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东线建设,泛亚铁路中线和西线规划、建设在稳步推进;广西自治区与越南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不断完善,通畅便捷的陆路交通正在成为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坚实基础。电信、能源方面合作项目的启动,进一步改善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随着我国西南地区与周边接壤的口岸与各类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由自然条件和制度差异造成的边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四、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对周边国家
和中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应当是多国和相关地区的共同意愿和共同行动。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对周边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贸易规模和减少贫困都有着积极意义和重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将产生各具特点的正向效应。
长期以来,沿边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如何形成互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区域均衡格局的变化表明,仅有沿海地区的高度开放,必然导致要素和产业在沿海一带空前聚集,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很难带动诸如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的对外开放。同时,内陆腹地对外开放既需要借助沿海地区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也需要依托在沿边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极,四川、重庆等内陆腹地巨大的经济能量通过沿边增长极可转移产业,直接走向东南亚、南亚市场,并获得外部资源支持。因此,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建与形成,对重庆、四川等内陆地区加快开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将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带中受益。周边国际产业带的形成,能够使云南省从通道地位转变为合作主体地位。云南长期致力于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但是由于云南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形成,通道建设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缺乏从次区域合作中获得利益的能力与基础。在通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跨境产业合作与分工,依托通道布局产业,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的加工企业进区办厂,合作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开发层次,形成产业聚集区(点);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支撑加工业的发展(面),通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带,云南的产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周边国家贫困落后,市场容量小,消费能力弱,使云南省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中一直处于弱势。通过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圈,云南在推动中国的产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梯次转移,支撑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得以凸显,将成为支撑中国实现南向互利合作战略的重要平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获利于北部湾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将从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中受益。而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并没有包括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与越南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完善,资源条件较好,并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配套条件,一些产业合作项目已经启动,是最有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合作的地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形成,对广西将形成沿海(北部湾战略)、沿边(周边产业带)开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格局,并为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注入新的内容。
五、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步骤与对策
构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涉及因素很多,需要政府之间、地区之间、相关国家之间多方面努力,也需要国际组织协调和参与,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动国际产业带从初级形态向机制化发展。
加强研究,高起点谋划是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基础。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就合作的具体产业、重点领域、合作方式、产业布局、合作策略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统一认识,高起点谋划,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高起点谋划需要及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充分论证构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可行性。构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业合作带的构想,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应争取在中央和国家部委的主持下研究、论证这一构想的可行性。在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政策、资金、外交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建设。
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是扩大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关键所在。目前铁路、公路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是对东南亚、南亚扩大合作的薄弱环节。建议在未来较长时期把以铁路、公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尽快形成贯通沿边与内地、比较完备的交通网络。要加强一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铁路和公路通关能力。逐步将二类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推进口岸加工区和境外园区的建设。根据口岸所在地区条件和进口资源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加工区建设,实现资源落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和完善软环境是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的重要支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外交磋商,建立定期沟通、协商和信息交流机制。金融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人民币对外结算机制,统一出口退税政策,用政策引导方式,允许建立跨国投资合作银行,积极引导和鼓励口岸地区商业银行开展货币兑换业务,允许在周边国家开通人民币银行卡业务,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应积极发挥商务和外交部门、境外企业、行业协会等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应发挥国家在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应制定统一规划和对外政策,强化统一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应从长计议,可以考虑设立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保证口岸在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根据周边国家出入境的实际,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入境管理办法,放宽边境通行证管理和第三国车辆出入境限制,为跨境人员旅游经商、企业间经贸往来提供方便。重视建立云南、广西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可以重点考虑在云南瑞丽、腾冲、广西凭祥等地建立综合保税区,赋予口岸保税功能。应尽快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引导国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创业,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宇燕 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卢光盛 地区主义与东盟经济合作[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伏润民 中国西部开发与周边国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先明,张建民“十一五”期间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战略构想[R]亚洲开发银行,2006
[责任编辑:李丽]
收稿日期:2008-12-03
作者简介:杨先明(1953~),男,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