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六字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17:43

孙思邈六字诀

预备式

成立正姿势站立,头正身直,双目微闭,下颏微微内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将身体重心转至右腿,左足跟先慢慢抬起,接着,整个左腿抬起,向左迈出一步,脚尖先落地,然后整个脚掌落地,两脚相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屈,松静站立。

1、嘘(xu)字诀

松静站立,双目微闭,调整呼吸一次。吸气时,两手重叠,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内外劳宫穴相对,左手鱼际压住肚脐,劳宫对准丹田。呼气调整好,站立姿势,身心放松安静,再自然用鼻吸气,同时两腿伸直,脚趾抓地,意想有气从双足大趾趾甲后内侧,沿足厥阴肝经上行入肝,再从肝返回丹田。呼气时用口吐气,同时默念嘘字,双目圆睁,双膝微屈,脚趾放松,身体微微下蹲。如此,鼻吸气,意想有气沿肝经入肝返回丹田,同时闭目抓地,两腿伸直,口吐气,默念嘘字,双目圆睁,屈膝下蹲,脚趾放松。一呼一吸为一次,共做六次。

2、呵(he)字诀

如上站立,双手放于体侧,双目微闭,用鼻吸气的同时两腿逐渐伸直,双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并逐渐上举,手指相对,至于前顶。同时,意想有气从双手小指末端内侧沿手少阴心经上行入心,从心返回丹田。吸气尽即用口吐气,同时默念呵字,双膝微屈,身体下蹲,双手沿着正中线下行至丹田,略停,放回体侧。如此,吸气,两腿伸直,手置前顶,气行入心,返回丹田。呼气默念呵字,屈膝下蹲,双手放回体侧。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六次。

3、呼(hu)字诀

如上站立,双手放于体侧,双目微闭,屈膝下蹲,用鼻吸气的同时两腿逐渐伸直,双手前抱,手指相对,手心向上,逐渐提掌至脐上腹部。接着,右掌外旋至肩,手指向后,左掌翻掌向下,放于左胯旁。整个吸气和动作过程中,意想有气从双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太阴脾经上行进入脾脏,返回丹田。吸气尽,口撮拢吐气,同时默念呼,右掌上托,身体右斜,再用鼻吸气,身体逐渐站正。右掌旋前,对着前顶,而后降至胸部,并逐渐变成掌心向上,左掌逐渐提至胸部,十指相对,双手手心向上。接着用鼻呼气,屈膝下蹲,双手下至丹田,稍停,放回体侧。左式呼气相同,动作相反。右式左式交替,共做六次。

4、呬(si)字诀

松静站立,双手放于体侧,双目微闭,用鼻吸气的同时两腿逐渐伸直,双手向前托抱,手指相对,手心向上,并逐渐提至胸部,手指向胸并逐渐旋前向外。吸气时意想有气从双手拇指桡侧端进入,沿手太阴肺经入肺,返回丹田。吸气尽即用口吐气,同时默念呬字,双膝微屈,身体下蹲,双手左右开弓,指侧向外,并逐渐放回体侧。如此,用鼻吸气,同时提手至胸,意想有气入肺,返回丹田。用口吐气,默念呬字,双手左右开弓,放回体侧。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六次。

5、吹(chui)字诀

松静站立,双手放于体侧,双目微闭,用鼻吸气的同时两腿逐渐伸直,双手旋前后伸,手背贴着身体,沿着臀部、腰部、背部上提,从腋下向前,抱于胸部。意想有气从双足小趾下沿着足少阴肾经从足底下上行入肾,从肾返回丹田。吸气尽即用口吐气,用口吐气的同时默念吹字。屈膝下蹲,双手随着下蹲抱于膝盖前,稍停放回体侧。如此,用鼻吸气,双手贴于身后,上提抱胸,意向有气入肾,返回丹田。用口吐气,默念吹字,屈膝下蹲,双手抱膝,放回体侧。一吸一呼为一次,共做六次。

6、嘻(xi)字诀

松静站立,双手放于体侧,双目微闭,屈膝下蹲,用鼻吸气的同时两腿逐渐伸直,双手前抱,手指相对,手心向上,并逐渐提掌至胸部。接着托掌外旋至肩,手指向后。吸气时,意想有气从双手无名趾末端沿手少阳三焦经进入丹田。吸气尽用口吐气,同时默念嘻字,双手上托至头顶,手指相对,仰头注视两手虎口之间。再用鼻吸气,同时双目微闭,双手及前臂后旋,手掌心相对并逐渐变成掌心向下,指尖相对,随着吸气下降至胸部。用鼻呼气,双手下按至丹田,稍停放回体侧。如此,用鼻吸气,托掌至肩,用口吐气,默念嘻字。托掌至顶,再吸气、翻掌,按至胸部。呼气,双掌按至丹田。放回体侧为一次,共做六次。

7、坐式静炼法

空闲时找一清净地方,宽衣解带,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头正身直,双目微闭,放松身心,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等到呼吸平和后,按照嘘字诀、呵字诀、呼字诀、呬字诀、吹字诀、嘻字诀的顺序,每诀各练习六次,合计三十六次,称为六字小周天。各诀练法除没有动作外,意念及呼吸同站式动练法,练嘘字诀时吐气默念嘘字时仍要圆睁双眼。

8、站式静炼法

站式静炼法,各诀除没有动作外,意念及呼吸同站式动练法,练嘘字诀时吐气默念嘘字时仍要圆睁双眼。平时身体条件允许,应按站式动练法练习,以加强六字长寿术的锻炼效果。

9、孙思邈卫生歌

孙思邈(541~682),西魏时代出生,活了141岁,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他的著作《千金方》在医药养生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药王”,他作的《孙氏卫生歌》经后人挖掘整理出版后,引起空前轰动。这是一首言语简练,切实可行,琅琅上口,易诵易记的健康宝典: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

父母遗体宜保之,萁裘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其真元气。

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延性命。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以失元神。

劳行散尽中和气,要杖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肺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发宣常梳气宣炼,齿宣数叩津宣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日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但教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偏多五病难。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多汗须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始服药。

惟有夏月难条例,伏阴在内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致秋冬成痢疾。

心旺肾衰宜切忌,君子之人能节制。

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

大饱伤神饥伤胃,大渴伤血并伤气。

饥食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末有引身不生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将安适。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搓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肾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如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寒者体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

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

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疾病侵。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讯雷风雨大。

急须端肃畏天威,静室收心宜谨戒。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明萦绊几时休。

放宽些子自家福,面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

思量无以报洪恩,晨夕焚香频仟悔。

身安寿永福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歌中提到的“嘘”、“呵”、“呬”、“吹”、“呼”、“嘻”,即为吐纳六字诀,也就是孙思邈常用的服气功法。此法备受道家重视。经历代发展演变,其口诀为:

肝若嘘时目睁晴,心呵顶上连叉手。

肺知呬气双开弓,肾吹抱取膝头平。

脾呼单托须撮口,三焦客热手双擎。

这正是孙思邈六字诀动练法的精辟概括。

10、注意事项

(1)吐气默念各字,不能气粗出声,否则易伤脏腑正气。

(2)口吐鼻息,缓慢柔和,做到吐为细细,呐为绵绵。

(3)四季常练嘘,八节不易吹。这是因为人之肝火易动,故四季长炼嘘字诀以泻肝火;人之肾精易亏,宜补不宜泄。故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不宜练吹字诀。

(4)四季练法

平日练法,遇季加诀。即每日各练六字诀六次,每逢春季加练嘘字诀三十六次,逢夏季加练呵字诀三十六次,逢秋季加练呬字诀三十六次,逢冬季季加练吹字诀三十六次。

也可每季只练一诀,每逢春季只练嘘字诀三十六次,逢夏季只练呵字诀三十六次,逢秋季只练呬字诀三十六次,逢冬季季只练吹字诀三十六次,不再加练他诀。

孙思邈《四季行功养生歌》的歌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


老祖宗的精妙养生观
 人们说“经”是要“经常”阅读,可以常读常新。将至新年之际,翻阅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养生内容,觉得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礼记》中的养生观《礼记》是三礼之一,与《周礼》、《仪礼》并列,《礼记》是解释《仪礼》的,说明为什么要行这样的礼?意义何在?“礼”,古人解释为“履”,意为多干活少说话,否则,岂不是一个摆设。《礼记》认为人世间所“得”的一切都是由这个“德”交换而来的,《礼记.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德此有土,有德此有财。”《礼记.中庸》里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要想“得”,必须要有“德”才行。有德身强体健养生当然也要有德,有了德之后,身体才会强健。《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成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说:“富润屋,德润身。”有钱的人可以把屋子装潢得漂漂亮亮的,而有德之人则可以把身心调节得很好。“润”是指润泽,用平常的话来讲就是印堂发亮、满面红光、血脉和畅、肌肤荣华之意。好比春、夏之际,万物欣欣向荣,表明了旺盛刚健的生命力。宋、明的大儒们,他们的学生在旁边常感到有如春风般的和熙之气。佛经中也记载,人们在听闻佛法时,常常会是“惊喜交集”、“目不转睛”,听完后又“欢喜赞叹”、“皆大欢喜”,都是一种大德之相。我本人状态好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面部肌肉异常松弛,全身很轻;而不好的时候,身体发沉。小说中说某位主人翁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像灌铅一样,有万斤重,都是大实话。“僵”和“枯”缺乏生命力“润”的反义词是“僵”和“枯”,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生命力的体现,是死亡物质。看看那些枯枝败叶,无不枯黄僵硬。我小时候养过鸡,发鸡瘟的时候,瘟死的鸡不久就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骂人的时候,有时会骂“死翘翘,邦邦硬”这样的话,其实里边也有一个小秘密,是骂人缺德之意,骂人的人倒不一定都知道。据一些古籍记载,坏人死亡之时,尸体会变得非常僵硬,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死翘翘、邦邦硬”。大德之士临终之时,常会预知日期,端坐而化,逝后四体柔软,面目如生,头顶生暖,俗语说就是要到天上去了,而灵魂要从头顶上出去,不会“邦邦硬”,“僵”、“硬”都是业力大的反映。其实,现代的一些科学研究也发现,人和动物在无理性、发怒、放纵自己的时候,会释放出来一种物质。比如:把某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所凝结出来的液体,注射在别人或是动物的身上,之后,被注射的这个人或动物一定会很生气或勃然大怒,或是在情绪上产生极大的变化。这样看来,“僵”、“硬”所代表的是一种不好的物质,而“德”则是一种好的精华物质。养老抚幼古有别《礼记》中还记载了养老之礼,抚幼之礼,很值得借镜。比如:指出了老年人在各个时期的生理变化,《礼记.王制》里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过去,大户人家常常用童男、童女给老人暖体,也是古人的养老之礼。而古人织帛,原来也是为了敬神养老,不是有钱就可以享用的。对于老年人的食物,《礼记.王制》说:“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意思是人50岁的时候,应该和少壮者分食;60岁的时候,时时备有肉食,莫使缺乏;70岁的时候,要备有零食;80岁的时候,要经常吃一些美味佳肴;90岁的时候,食物应该放在老人的身边。《礼记.内则》篇里还详细记述专门为老人们准备的8种珍馐佳肴的制作,如:肉要用上好的里肌肉,要制成老人易于吸收消化的粥状食品等等。则可以知道今天中国的烹饪技术世界第一,也是为了孝亲养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对于儿童,《礼记.玉藻》篇里说:“童子不裘,不帛。”“缁布衣。”因为裘和帛过于温暖,会伤了儿童的“壮气”,医家也说儿童是纯阳之体,不用过暖。但是儿童非常爱漂亮,可以在衣服的边上镶上绣锦,这样既合理又合情。三国时的王朗看到魏明帝的子女总是养不大,就上疏说可能是因为衣被太温暖所造成的。顺应天时防范未然《礼记》中对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加以引导。《礼记.玉藻》篇里说“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为可以“观玉比德”,时时激励自己要磨砺品性,像玉一样“温润以泽、坚而不蹙、廉而不刿、鲜而不垢、折而不挠”。《礼记.礼运》里说:“四体既正,肤革充盈。”指出了体正则心正,心正则身体也会变得强壮。《礼记》认为外在自然节候阴阳的变化,身体也会出现同样的变化,故要顺应天时。《礼记.月令》里说冬至阳始生,夏至阴始生,此时人们应该安静无为,戒除欲望,“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祭义》中说:“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苍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指出了人们在天时变化之时,感到了天地升降生杀的运行,而自然生出敬畏之心。看了这些,真是很惊叹于古人的伟大,正像人们所赞叹的那样,老、庄、孔、佛等古圣贤们,虽然不是医生,却是胜过操刀开方普通医生的“大医”,防疾病淫邪于未然,治病于未发之间。《礼记》中记载的内容,像中医一样,都是经过了人们数千年的实践,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千万个实践者,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调。但时易世移,如今《礼记》只剩下空头的文字,变成了考古学、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有些在民俗中还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老一辈里面也保留一些,只是越来越少见了。

孙思邈对中医养生五贡献
□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代医家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进而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强调房中补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为防止性生活不当而诱发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观点,都是很科学的性保健内容。

    第四,重视妇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

    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由于孙思邈懂道、佛之学,对其养生之理论及养生之术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孙思邈曾说:此穴无所不治!3个动作拉开它,大病恶疾都远离!

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使用“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人体上一对重要的穴位。

这个穴位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都听过,但是都没用过!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这个穴位真的那么神奇吗?一起来看看。

养生长寿简单六字诀

近年来中医养生热度持续升温,人们跟着电视、书籍热情地学习如何饮食、锻炼、防病,可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其实,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六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黄色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滋补要因人而异,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食补。气虚的人要吃主食,还可喝鸡汤、吃鸡鸭鱼肉。补血可用大枣、猪肝、各种红肉。补阴气,多吃水里生的,如鸭肉、海参、甲鱼等。养阳要吃牛羊肉、鸡肉、驴肉、韭菜等。春天要养肝,多豆芽、豆苗、草莓、菠萝等。但要少吃香椿、香菜,以防过敏。夏天吃点苦能去心火,要多吃夏天成熟的瓜和豆。秋天应多吃应季水果和栗子、松子等坚果,还要吃润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养藏,多吃根茎类食物,如山药、土豆、红薯、萝卜、白菜。 

  养生不能一味地补,要补泻结合。夏天要利湿,可多吃冬瓜、丝瓜、西瓜、薏仁,火气重的可吃苦瓜、苦菜,吃绿豆排火毒。秋天燥气盛,便秘、口干的人多,应多吃润燥的梨、萝卜等食物。冬天寒气重,可多吃点姜、肉桂,以驱寒气。

  “固”:固精、固气、固神

  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此外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包括各种肉类,以牛肉最好,还可吃山药、黄精、枸杞。 

  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另外,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辟谷养生不是忍饥挨饿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字面意思是不食五谷。辟谷术起源于先秦,流行于晋唐,道教创立后,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养生术。

  传统的辟谷术主要有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和服药(饵)辟谷三种类型。服气辟谷者相信人体可以从“气”中获取生命能量,不服食药就可维持生命活动;服水辟谷则是在服(符)水的同时配合存神、行气、握固、咽津、祝由(相当于“巫医”)、饮粥、服饵等养生术,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服药(饵)辟谷是服食坚果、辟谷丸等高营养、难消化的药物或食物以代替谷物,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是辟谷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辟谷养生现在依然流行,信奉它的人甚至将其视为“灵丹妙药”,于是一些极端的个例常见诸报端,他们或因辟谷造成机体水液代谢失调而晕厥,或在身染重病的情况下拒绝一切营养,导致病情加重。现代研究已证实,辟谷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促进机体脂肪分解、有助毒素排出、净化血液、保护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但有些养生机构或减肥机构以此为噱头,打着科学养生的幌子,诱导一些人进行不恰当的辟谷养生,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忍饥挨饿”,以期延年益寿、防病治病、减肥降脂,结果弄得体质越发虚弱,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昏迷等,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

  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术,辟谷不是绝食,更不是简单的挨饿,否则就背离了古人的辟谷养生原则,反而损害健康。古书记载的辟谷做法是避免或减少谷类、肉类等食物的摄取,这实际上是一种改善饮食结构的养生方法。科学的辟谷养生术应讲究荤素搭配、顺应自然、有宜有忌的饮食法则。一般来说,刚开始辟谷时宜采取逐步缩减食量的做法,为了避免过度饥饿,中间要吃一些流食。如果一段时间后不想辟谷了,可恢复正常饮食。辟谷养生的关键在于限制食量,而不建议“全辟”。体质壮实者可选择每周一天不进食,仅饮用水和蜂蜜,并辅以补充多种维生素;体质一般者可选择每周一天少进食,并配合服用少量高蛋白、高油脂类的食物或药品来取代日常五谷,以补养气血,如核桃、杏仁、栗子、大枣等。古人常用茯苓、黄精、天冬、白术、人参、蜂蜜等配制成丸或膏取代日常饮食;体质较弱者最好通过改变饮食结构、而非减少饮食摄入量的方法来养生。

  辟谷期间还要注意保持身心舒畅,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吃东西要细嚼慢咽,饮水要少量频次,不要食用坚硬、辛辣食物,最好是有专业的老师或者医师指导,而不要独自盲目练习,更不可急于禁食。

命诚可贵 七法养七气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为什么在最公平中又最不公平?所谓最公平,在于每一个人此生都只有一次;所谓最不公平,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和质量都有天壤之别。公平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攥着拳头而来,也都是撒手而归;不公平的是有的人是哭着来,笑着走,有的人是哭着来,哭着走。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人们不要被无休止的不合理欲望所控制;庄子告诉我们“鼹鼠饮河”不过果腹,每个生命最本质的需求或许并不巨大,不必放任自己的欲望;孟子说养浩然之气时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不要任意浪费体力与精神,要善用精力、气力。对生命的珍视,节省生命能量与资源是养生的基本态度,而省气、蓄气是养生的第一步,于此,我们可以仿效宋代养生大家陈直提出的养气七法。

    陈直在《寿亲养老书》书中说:“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节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七种方法养七种气,每一条都是通过节省、积蓄来完成。

    一是不要多说话。说话太多会耗气,古人说“行走勿语,伤气”,意思是说走路的时候不要说话,边走边说也是伤气的,而且多说话损耗的是“元气”,也就是损耗“真气”,所以平时注意少说话则可以养真气。

    二是节制色欲以养精。贪图声色刺激,自然耗精散气,故节制为要。

    三是饮食不要贪口舌之欲。比如胡椒,清代的医家王士雄说“多食耗气”,又比如槟榔,本草书记载“久服则损真气”,再比如常见的山楂,味道不错,少量吃可以消食化积,但是吃太多了,就会伤胃气。

    四是咽津液。就是要咽下口中产生的津液,不要吐口水,这是很多养生功法都用到的一个方法,津液被认为是肾精上承而来,所以很宝贵,古代的养生家都强调津液不能浪费,不可吐出去而要咽下去,咽津液可以养脏气,尤其可以养肾气。

    五是节制怒气。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也是耗气的,怒气冲冲会使气往上往外发泄,惊悚恐惧会使气散乱不收,过度的心花怒放会使气散发掉,过度的悲伤、思虑都能耗气损气,其中尤其以怒最耗气,所以节制怒气可以养肝气。

    六是饮食有节。可以养胃气,主要是做到少、杂、淡、慢、温五个字。

    七是不要太钻牛角尖。不要心事重重,少思虑才能减少心气的损耗。

    养气七法不是纯粹指呼吸之气,而是调神、调形、调气的统一,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养气方法,得了养气的真谛,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十法の晨起叩齿60次能长寿

古语说:“百物养生,莫先口齿。”可见养护牙齿在养生中的地位。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就有叩齿法。《修齿要旨》中说:“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可使人长寿。” 

  叩齿不是随便咬咬牙就可以,正确的叩齿需要有时间、数量、力度上的控制,同时要注意口腔清洁,方法不当反而损伤牙齿。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每天清晨,全身放松,嘴唇微闭,把牙齿上下扣合,先叩臼齿(即后槽牙)30次,再叩前齿30次,睡前也可再进行一次。

  叩齿可以使牙齿坚固。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了他的叩齿经验,“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另外,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因此每天早晚叩齿,能够强肾固精。

  叩齿的力度要根据牙齿的健康状况量力而行。老年人牙齿松动,不可用力过猛、频率过快。另外,口中有食物时不宜叩齿,以免加重牙齿磨损。

  叩齿法简便易行,但见效比较缓慢,只要持之以恒,拥有一口健康坚固的牙齿不是难事。

中医养生保健十法の饭后摩腹补元气

摩腹是一种古老、简便易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属于中医推拿手法中的摩法。南宋大词人陆游就曾说,“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饭囊”,可见其流传之广。

  中医认为,腹部是气血生化之所,所以摩腹法虽然作用于局部,但可以通过健脾助运达到培补元气的作用,从而有益于全身。摩腹法刺激轻柔缓和,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对胃痛、腹泻、便秘、肥胖、失眠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健康人也可通过此方法强身健体,调理脾胃。

  摩腹法建议于饭后一小时或临睡、起床前进行。操作方法为周身肌肉放松,全掌着力,意念置于掌心,以肚脐为中心,缓缓摩动腹部。手法宜轻柔,不需要带动皮下组织,以抚摩后腹部有温热感,并层层向内透热为佳。摩腹前可以先将手部搓热后进行。

  摩腹法在操作时要注意施术的部位和方向。腹胀和消化不良,着重摩上腹;腹泻,着重于脐周;便秘和小便不畅,着重于下腹部。日常保健多采用顺时针方向,大便较稀溏者宜逆时针方向按摩,便秘者顺时针方向按摩。需要强调的是,摩腹适合大部分人,但也有禁忌症,孕妇、过饱或过饥者以及腹内有恶性肿瘤、急腹症等患者禁止摩腹。

用这些中药给身体加点气

中医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对人体各器官运行起推动、防御、温养、固摄等作用。呼吸短促、胸闷、消化不良、咳嗽、胃下垂甚至月经不调等一系列问题都跟气虚有关。

常用的补气中药材有:

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党参

  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白术zhú音竹)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打开膏肓穴,百病都难藏

药王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102岁。并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膏肓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本文来自“7点养身”,微信搜索免费关注)

取穴方法

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在后背肩胛骨旁。取穴时,病人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

艾灸膏肓穴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

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当然打开膏肓穴的方法不只有艾灸,平时的自我锻炼很重要。

运动膏肓穴,除去一身疾

开合膏肓的方法
1.双肩旋转法
防治心、肺疾病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2.像扇子一样开合
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