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龙骨引起巨大轰动 破解70年前的谜团(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46:46

.
自古以来,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涵义,可以说它占据了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那么龙是否存在?是精神还是物质现象?这似乎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凡龙的传说、龙的故事都源自遥远的古代。然而,您听说过在现代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龙的故事吗?
2004年6月16日这一天,家住辽宁营口81岁高龄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一件神秘的东西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匣盒被打开了,里面呈现出五块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经披露,便在营口引起巨大轰动。据老人讲,这是龙骨,自己珍藏多年。难道它们真是龙身上的骨头?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周从一(营口市史志办主任):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市民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有的见证人给咱们挂电话,给咱们提供情况和咱们联系,提供线索。
为什么这五块骨片在营口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市民竟会有如此高的热情,难道营口真的有龙降临过?
韩晓东:因为这龙在世上可以说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突然间出了龙骨了,大伙都觉得非常新奇。所以 都想一饱眼福,看一下龙骨到底是什么样。
营口人对龙的青睐并不是仅仅由这几块骨片而来,实际上他们对龙所保持的特殊热情已经维系了70年。原来早在70年前,营口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一次“天降巨龙”的传闻。
韩晓东:我们单位这几个同志到省档案馆翻阅《盛京时报》的时候,打开这个报纸,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首先是惊讶。
这是1934年营口当地的一家非常有名的报纸《盛京时报》,在版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报道,题目为《蛟类涸毙》。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紧接着连续数日,当地报纸又发表了相关的连续报道,当时的营口水产专家判定此物为龙的一种——蛟类。
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从此一病不起。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我9岁那年看到的,我在马身上站起来,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看到龙眼睛半睁不睁,它尾巴回过来绻着,两爪子在前边,你看两爪子就像龙爪一样一样的。龙离开水不行,干巴。龙都要生蛆架势。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二十多天以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骨片的捐献者——孙正仁老人在当年亲眼目睹这个怪物骨骸时只有十一岁。
见证人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另一位见证人,80岁的杨顺义老人在童年时也曾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形,他带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
杨顺义:当时看到摆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头,一百多块,有一或两个角记不清了,就在这里。人们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龙,龙身上都是蚂蚁那么大的小蛆,会蹦,一蹦多高。它顺沟上来了,上来以后连续下雨,潮水再大,它进了苇塘了。进了苇塘以后,赶上没有大潮没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后,太阳这么一晒,雨不下了,它受不了了,硬晒,晒一个来月。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为此百姓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骨”,并推断是“遭了天谴而被雷击”后落入苇塘。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并称其为“天龙降”、“巨龙”等等,同时还配发照片。由此,1934年那个夏天,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以一饱眼福。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
北京的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时都目睹过所谓的“龙骨”展览,80年代中期,根据自己的记忆,他在《营口日报》写下了当年的所见所闻,并勾勒了一幅漫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盛况。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而此时,
工作人员们困惑了,他们无法断定这个怪物骨骸究竟是龙还是其他别的动物,尽管从翻阅的历史资料和众多健在的目击者证实,认定它是龙,但这一切都需要科学作为佐证,然而这个佐证去哪里去找?如此大的庞然巨物为什么只剩下几个碎片,它的主体又在哪里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工作人员首先从照片入手,据说,当时除了这张报纸上的照片外,这个骨骸还被拍了很多照片,并拿到街上被小贩叫卖 。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百姓手中怪兽的照片,如今已成稀罕之物。两个月过去了,没有找到一张原版清晰的老照片。为什么这个怪兽的骨骸会神秘消失?作为这段神奇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的孙正仁老人又是如何得到这五块所谓的龙骨的?
据孙正仁介绍,他亲眼目睹了营口“龙骨”的展出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营口西海关附近展览时看到过。第二次,不仅看到了龙骨,而且还拥有了几块。
原来早年孙正仁曾给在大连居住的一个营口富商王老五的大老婆做管家,负责伺候她的起居。王老五的大老婆是官宦出身,家里非常富有。但由于长相丑陋,新婚之夜就遭到王老五的冷落,所以她一直独居在大连。为了感谢孙正仁多年对她的照顾,在孙正仁离开她返回营口时,她特地将从营口搞来的“龙”骨砸下几块送给了他,并告诉他这是“龙骨”。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有这五块。那么,其他的又在哪里呢?
韩晓东:我们在查阅1934年8月12号《盛京时报》,惊奇地发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动物不但头上长两只角,而且腹部还长四只爪子。在它搁浅的位置自己还挖了一个长十七八米,宽七八米的一个坑,而且在坑边上还有清晰可见它当时用爪子挠的印。
在《营口市志》和《营口史话》有着同样类似的文字记载,它给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原来这个怪物的尸骸在展览后做成动物标本交给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进行收藏。
韩晓东:它的下落有三种传说:一种传说,因为当时属于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在营口占统治地位,而且日本人对生物、尤其是像这一类的生物,尤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现的动物,我想他会非常重视。所以老百姓有一种传说,当时龙骨的骨骸被拉到长春,当时的新京。拉到那儿去了,最后运到日本去了。但这个事到底属不属实?这只是一种传说。
另一种传说,当时的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这个龙骨在它的水产中学标本室里存放。给学生教学用的,后来正好这个水产中学又搬迁到大连去了。有的传说跟水产中学一起把这个骨骸转移到大连去了。
还有一种传说,龙骨被营口市的一个中药商给买去了,然后加工成药材给人治病。
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是大连海洋水产学院的前身。在档案资料记载,这个怪物的骨骸在展览后存放在这所学校的标本室里,但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这所学校几经搬迁,最后大到大连,偌大的尸骨也在迁徙中消失了。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丛一将营口发现“龙骨”一事告之大连海洋水产学院标本室。
周丛一主任:我先给大连海洋水产学院挂个电话,挂电话找到标本室的张主任传过去,他觉得很吃惊。
正当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在寻找龙骨的下落时,由于媒体的宣传,对“龙骨”的说法也热闹起来。有的报道中认为,它是某种现代的海洋动物,上岸搁浅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还有的认为是猛犸象的象牙。
韩晓东:我觉得都是不严肃的,为什么说它是不严肃的。第一,这两家媒体的记者我们没有接受过采访,他没有来,他只是通过其他媒体了解的情况,然后通过其他媒体发过的照片就给专家看,然后专家就得出结论。如果说是化石,咱们都知道化石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千年东西,这个生物是70年前,而且有的见证人还看到它当时还喘气,还有的人看到当时它已经死了,但是身体还腐败,说明当时它是死不长时间,当时70年前它应该是活的东西。那么70年前活的动物,你说它是一个化石,我觉得这是不严肃的。
一天,韩晓东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的资料,在查阅中有一篇文章引起他的注意。文章提到黑龙江的大庆曾经有龙降临,而且与营口的传闻极为相似,他立即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然而对方告诉他这个亲历者已经故去。
为了给这个轰动的事件有一个准确的交待,对龙骨有一个科学的判定,2004年9月,周丛一、韩晓东带着这五块骨片亲自前往大连海洋水产学院进行鉴定。
在大连海洋水产学院,非常巧合的是他们请教的两位80多岁高龄的老专家林乃琪、徐云鹏先生,早年曾是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教师,对当年营口天降巨龙的传闻也略有耳闻,然而当他们看到图片时也还是充满了惊异。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无法判定着骨片和图片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动物种类,但有一点他们可以肯定,此物绝非是鱼类。
其实,现在世界上有很多我们难以解释之谜,比如说我国新疆的喀纳斯湖水怪,吉林长白山天池水怪等等,那么营口的这只水族类巨型动物是否也是一个自然之谜呢?周丛一和韩晓东又赶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他们希望在这里能得到答案。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始建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在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海洋哺乳动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实力。
然而,当这五块骨片掂在工程师刘金远的手里时,他给出的答案令周丛一和韩晓东大吃一惊。
自然馆刘老师:我一眼就看出它是马的牙齿,第四纪动物牙齿很常见的东西,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没问题!那肯定是马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牙齿有鲜明的区别,食草动物的牙齿咀嚼面有一些密致构造的,而且比较平,吃草时研磨起这个作用。食肉动物牙齿都比较尖利,后面的磨牙比较少了,全靠那种我们俗话说的狼吞虎咽,用猎齿把东西吞到肚里去。所以一看就能看出来。
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牙齿的纹理,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骨片的动物类型,这是匹野马的牙齿。它的纹理和现代马牙齿的纹理几乎完全一样。年代的测定也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五块骨片的年龄并非只有七十年,而是至少要在一万年以上,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是化石了。
韩晓东:孙正仁老人捐献给我们的这个龙骨,它也可能是当时这个动物身上的骨骸,也可能是其他动物身上的。因为他自己收藏的这几块龙骨,并不是当时他亲自从龙身上摘取下来的,而是别人赠予给他的。所以这个和当时的动物是不是一体,这个我们都不好说。对于这个东西,我们觉得现在应该对这个龙骨进行一下科学鉴定。
惟一的一点点实物被无情地否定掉了,营口人心目中的那条龙变得越发飘渺了。看来骨片和图片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种类,它们之间应该是毫无联系,那么70年前这张模糊的图片上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赵永波是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专家,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十几年,在看完这张图片后,他所做出结论着实又让周丛一、韩晓东大感意外。
赵永波:从我的以往经验,十多年的经验判断,它应该是一条鲸鱼,从图片来看,从头骨来看,它应该是须鲸类,它的脊椎骨特别明显,脊突,这是它的构造,因为图片本身不太清楚,所以具体鉴定到种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在大类当中我应该可以肯定是须鲸类。
赵永波的结论在鲸鱼标本展览室得到了确认,所谓的龙角和龙爪在这里都得到了最有力的证实。
须鲸类的头骨构造特别明显,椎骨的侧突也比较明显。我看它的前面骨骼排列顺序挺乱的,并不是很整齐的排列,前面有两个凸起的骨骼是简单堆放的,应该是下颌骨。
将图片和实物加以对比,不难发现无论是形态还是骨节的数量都有惊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图片上脊椎骨的朝向与鲸鱼骨架的头尾方向向反,这是由于当时摆放的错误而造成,而所谓的龙爪其实是鲸鱼的两个上肢,它是海洋哺乳动物长期进化成这样;而这两个类似角的东西更是由于摆放的错误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它不过是鲸鱼的下颌骨。
70年的“龙骨”之迷终于得到一个科学的解释,它不是什么龙,而是一条巨鲸,随着这个谜底的破解,围绕它与此相关的迷雾也渐渐散开。原来,作为辽河入海口的营口有着大面积的湿地,而每天两次的大潮,更是推波助澜。涨潮时,海水倒灌,落潮时,大河东去,而生活在渤海中的各种生物,也会随着潮起潮落在辽河里游来游去。
作为当时目睹过这具鲸鱼尸骸的孙正仁、肖淑琴、杨顺义、李滨生四位老人,他们对天降巨龙深信不疑,这不排除各种传说中的想象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上营口的海域,包括渤海海域从未有鲸鱼的出现,当时老百姓对这个大型动物一无所知。
鲸鱼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像鱼类的回游,候鸟的迁徙一样,鲸鱼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不断的迁徙。在迁移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现在世界有很多地方出现过条鲸鱼游入浅水被搁浅,或冲向海岸集体自杀的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至今还是个谜。然而,鲸鱼能够进入河流,并上溯到距离入海口20多公里处,这的确是一个奇闻,在营口的历史上也仅有这么一次。
营口位于渤海之滨,地势低洼,从前这里一遇大雨,便是汪洋一片。巧就巧在70年前的那场连续多日的暴雨,正赶上大潮。辽河暴涨,海水倒灌,大水淹没了辽河两岸,当时的河床淤泥少,河宽水深,海船在河道中都可畅通无阻。科学家推断,这条鲸鱼就是在海水涨潮时,随着潮水倒灌而误入辽河的。由于鲸鱼的视力极差,它是靠超声波来判断方位,鲸鱼在辽河中接受不到像海洋里那种回声,因此困顿于河中,当水退潮去,迷失方向的巨鲸,搁浅在辽河边的芦苇丛中,成就了这个七十年的神话。
现在辽河水每天平静地涨涨落落,辽河岸边依然流传着有关龙的故事,尽管人们希望龙真的在营口降临过,但经过科学论证,它不过是一个流传了70年的神话,而流传下来的真正原因是,当时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即便是当时的水产专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营口人从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海洋动物,错误地把它想象成为传说中的龙,而流传至今。现在“天降巨龙在营口”的神话已经烟消云散,然而,龙在营口人心中却是永恒的,因为龙是我们民族的,永远的图腾。 (CCTV《走近科学》)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