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风水之论阳宅风水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23:15

家居风水之论阳宅风水案例          

阳宅气说:

阳宅的气说,主要有纳气说和气色说。
纳气说包括两方面,一为地气,一为门气。地气及闸气都旺,方可得到福贵。如果地气衰而门气旺,地气旺而门气衰,则不吉。

按五行相生相剋的观点,凡气从剋方来,则宅受剋,宅内之人变染兇气。凡气从生方来,则宅受生,宅内之人变沾吉气。气以宅外的道论而论,直接朝向宅的路被称为来脉,横路比作界水。又以八卦方位名气,有乾气、坤气等。阳宅若得天之旺气,地之贵气,必然富贵。

气色说即望气辨吉凶。

阳宅之祸福,先见乎气色。凡屋宇虽旧,气色光明精彩,其家必定兴发。屋宇虽新,气色暗淡灰秃,其家必败落。又步入厅内,厅内虽无人,但有烘闹气象,其家必大发旺,若步入厅内有人,有阴森特甚,若无人聚立其间,其家必渐败绝。入门,似觉有红光闪烁,其家必成巨富。倘红光若火焰带烟气,则主火灾,倘黑气弥漫如雾如烟,则主横祸。倘白气满屋,若淡烟,其家必有死亡。喜气从带黑气,旺运将衰祸将至。若带白气,必有孝服。黑气中微露彩色,祸将退尽。白气中带彩色,孝服中交有喜乐事。夜静天朗,望见其家屋上有紫气红光,必生贵子。夜分子时,月明星稀,望见五彩之气,其下必有大贵。若气下大上尖,或横或散,仍是偽气。

宅:

宅,其名称本身就有风水意义。《释名》说:“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对宅的外环境,先哲很讲究。《左传》记载,齐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房,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麈,不可以居。”

晋代就有了相宅者。《御览•居处》引王隐《晋书》说,魏舒从小丧父母,住在外祖父宁氏家,“寧氏起宇,相者云当出贵。”上党有个鲍瑗,请人相宅,宅修好了,仍有灾难,术士淳于智批评原来的相宅者说:“此人安宅失宜,既害其身,又令君不利。君舍东北有大桑树……”

修建房屋要注意方位。《淮南子》记载,鲁哀公“欲西益宅”,史官力争,认为不祥。《风俗通》对此解释说,宅的西边不宜修筑或扩建房屋,因为西方为上,是尊者所处之地。

据说,宅上有气。封建史书中,凡是大富大贵之人出生时,宅上有吉祥之气不散。宅上的气有红、白、黑、青等。凡宅上有赤气,家有泛财。有白气,家财不保。有黑气,家人伏法。有青气。家中有银。

歷史上的名人之宅,都选在风水宝地。如百里溪、范蠡、郑玄、陶潜、谢玄、嵇康等人的宅地都被人专诵千年,传闻光武的旧宅在六安县,靠近白水,取龙虎白水之义。风水先生认为最好的阳宅有两处,一为山东曲阜孔子旧宅,地居泰山下之下,沫泗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贵格,故子孙福祚绵远,千万年不绝。一为江西龙虎山张道陵旧宅,有青龙白虎盘踞之势。

宫室:

现代人的观念中,宫是比较高贵的场所或建筑。在上古,宫是一般的住宅,老百姓的房屋也可以称作宫。宫室可以并称,宫与室同义。

宫室的起源,《墨子•辞过》有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这段文字说明,上古的宫室是傍山陵阜而建,用以避湿避风。

春秋时代,宫室一般是坐北向南,宫有院墙,门内有院子,院内建筑偏北,设有堂、室、房。

关於宫,歷史很讲究地点。《史记》记载“玄武危主宫室”。樗里子选择葬地,预言将来百年之后将有矢子子宫在其墓地两旁。汉武帝到河东巡游,见有许多凤凰栖息在某处,便下令在那块地方修建步寿宫,取吉祥意。唐高宗原来的住地潮湿,患了风痹,他就下令修建大明宫,建造在高冈上,南接京城之北。唐高宗在晚年住在上阳宫,传说在修上阳宫时,从土中挖出了盛有双鲤的铜盆,并刻有“长宜子孙”四个篆字,高宗认为住在此宫,可以中兴。

先民对宫的顏色和作用也有讲究。《神异》记载:“东方有宫,青石为墙,高三仞左右,闕高百尺,画以五色门,有银榜,以青石碧鏤题曰天地长男之宫。西方有宫,白石为墙,五色玄黄门,有金榜,以银鏤题曰天皇女之宫。西南有宫,以金为墙,闕有金榜,以银鏤题曰天皇之宫。南方有宫,以赤石为墙,赤铜为门,闕有银榜,曰天地中女之宫。北方有宫,以黑石为墙,题为天地中男之宫。东南有宫,以黄石为墙,以黄榜碧鏤题曰天地少男之宫。西岩下两边有阴阳沟,有石羊马夹道相对。”文中涉及到六个方位(东、西、西南、南、北、东南)、还有“五色门”、又有“中男”“中女”之别,这都是风水观念的反映。

阳宅选址:

人们从事建筑,都希望选择最佳地形,让建筑物处於最佳环境之中。

建筑物要与大自然和谐。

先哲主张阳宅先在近山傍水、土肥草美之处。《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又说:“圣人之处国者,必於不倾之地,而择 形之肥饶者。”

先哲主张综合考察阳宅基址。《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楚苏掩提出“书土田,度山林,鳩藪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瀦,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这是对成住环境的最好描述。云雾繚绕的九华山路,古寺古庙时隐时现。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桥,就是水口的出处。村,在绿树和曲水环抱之中。远处有大山为屏,近处有路有桥。山、路、云、寺、村、柳、桥、江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生机勃勃的阳宅选址。
http://www.qm3d.com

风水观念对待阳宅基址有一套复杂的相法。在山区,看山势龙脉。脉大势大力大。脉气为本,砂水为用,气局两全,绕为福地。在丘陵地带,选址欲其宽广平夷,四面拱卫,无空缺凹陷,既要地大宽阔,又要藏风得气。山地观脉,脉气重于水。在平原,看起来似乎没有龙脉,风水先生却说土地高一寸即龙,大小田埂都是龙,还可以看水,有诀云:“凡到平洋莫问踪,只看水绕是真龙。”平地观水,水神旺於脉。

住宅不能建立在山脊或山谷出入口。

住宅南方应有空地。

住宅不要建在废井之上。

住宅不要修在丁字路口面对公路的地方。

住宅不要建在死胡同。

住宅帝边有庙宇,不吉。

住宅南方若有高山,此家必有儒腐的读书人。

门前宅后,必有巷道。

桥樑是过水的设施。

宅前堆有石头,家人易感冒,好人心痛。

住宅西南有十字路交点,此家妇女性欲强。

住宅东北有十字路口,影响生育。

宅的四周是路基,落囚字诀。

宅前道路呈圆弧形、S形,家业不兴。

阳宅的树环境:

树木弯抱,清閒享福。

门前桃杏,贪花酗酒,门对垂杨,被髯悬樑。

独树当门,寡母孤孙。

桃株向门,阴庇后昆。

门对林中,灾病多凶。

门前双树,畜伤人愈。

独树平秃,二姓不睦。

大树古怪,气痛名败。

高树般齐,早步云梯。

树下肿根,聋盲病昏。

竹木回环,家足衣绿。

大树枕帝,必多惊惶。

左树右无,吉少凶多。

右树红花,娇媚倾家。

右树重抱,财禄长保。

树屈驼背,丁财俱退。

枯树当门,火灾死人。

树枝藤缠,悬樑翻船。

屋顶枯树,必出寡妇。

大树压门,无女少男。

果树披左,杂病痰火。

树头向外,必遭徒罪。

树头垂水,必招人溺。

两树夹屋,定丧骨肉。

树似伏牛,霜居病多。

蕉树常前,寡妇堪怜。

门前有槐,荣贵丰财。

前有死树,失财倒路。

住宅的西北方最好有棵大树,西北为乾,树有木精,可以保护住宅主人。

宅前大门口不可有大树。

宅院中不得有大树。

住宅四周有竹林,属於吉兆。

阳宅的水环境:

阳宅四周的水分为六种,第一是朝水,如九曲水、洋朝水。第二是环水,如腰带水、弯弓水。第三是横水,如一字水。第四是斜流水。第五是反飞水。第六是直去水。

阳宅周围的水影响人的吉凶。

秀水绕前横过,主清閒乐和。

秀水朝门,主发横财。

水近割门,主人不安。

水直冲门,主人离散。

此外,对水沟、池塘、水井都有禁忌。

水沟是居宅内的水阴沟,宜暗藏不宜显露。掘
沟导水宜顺地势,按子位屈曲而出,则气不流散。若直泻前去,则财不聚。开门放水,财散不住。对门放水,亦不聚财。水于两旁,富而悠长。凡丙午向,沟水宜从前天井右边辛方回流,中天井从庚方回流,后天井从乾方回流。如几宅并排居住,宜在门外横凿一沟。

池塘是居宅取水排水之处。凡塘成四方形,兴旺禎祥。塘似覆釜,富贵无量。屋大池小,男孤女夭。屋小池大,财帛流散。门前塘大,人寿不长。屋后塘大,少年伤亡。此外,前塘直长、后塘窄小、前后夹塘、大塘并小塘、上塘过小塘、屋内有池塘、塘中起水亭、塘中有小山、塘水似黄泥,都属凶格。

水井是用水来源。开需要水之方。吉方开井,生聪明之子。天干位上吉,地支位上不宜。

宅前有半圆形池塘,圆方朝前,可能会发横财。

宅前池塘的尖角对家门,容易生病。

多建房屋而填塞沟井,难保长久。按,填塞沟井可能会破坏生态,但是,该填就得填。不能因为一沟一井,影响村镇建设。

宅与宅之间的关係:

风水很讲究住宅与住宅之间的关係,有许多禁忌。

民间习俗说:“平行几家建房,必须在一条线上,俗叫一条脊,又叫一条龙,又必须同样高低。若有错前的,叫孤雁出头,屋主会丧偶。若错后叫错牙,小俩口会不安。若高低不同的,叫高的压了低的气。左边的房子可以高於右边的房子。绝不允许右边的房子高於左边的房子。俗规是:左青龙右白虎,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了头。在同一院内,即使是自家盖房子。否则叫奴欺主。”

宅前不宜有无人居的破屋。

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住宅有凶。

若别人家围墙角对自家门,叫泥尖煞。若角对左边,对男人不利,角对右边,对女人不利。

阳宅结构:

古人建城,方圆九里,每边三个门,城中道路有九经九纬,王宫门外的路边分别是祖庙和社,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夏代有世室,室分中央室、四隅室,用白灰粉刷。殷人有屋,堂南北长七寻,基高三尺。周人有明堂,宫中以寻为度,野地以步为度,道途以軔为度,路门内外分别有九室。

上古的阳宅,主要强调的是工整、对称。如和营建城、北京故宫,都是方方正正,有中轴线,有中心点,给人以庄严的感觉。

房屋的结构有许多特定名词。

凡旧屋前后新连接的谓之插翅房。

房后左山头又盖小屋谓之单耳房。

新旧相接不成宅体谓之偏身房。

堂房左右俱盖小屋谓之双耳房。

堂房前后或盖一小屋谓之卜丁房。

旧房露出樑柱谓之露脊房。

旧房被水浸烂谓之赤脚房。

旧房开门窗太多谓之漏星房。

有堂无室谓之孤阳房。

房屋双分为金木火土五形。

金形,欲其屋宇光明,墙壁严整,四簷相照。

木形,欲其屋脊高耸,墙垣起伏,四簷拱照。

水形,俗其屋宇整洁。

火形,屋宇藏风,屋脊不见尖耸。

土形,屋宇方正,四簷齐平,墙无缺陷。

阳宅的尺寸有一定的规制:

阳宅往往以步代尺,作为长度单位。四尺五寸为一步(按:这是古代的工部木尺,与现代的市尺有别),九尺为二步。一步起为建,二步为除,三步为满,四步为平,五步为定,六步为执,七步为破,八步为危,九步为成,十步为收,十一步为开,十二步为闭,十三步为建,十四为步为除。

这些步子又有吉凶。建为元吉,除为明堂,满为天刑,平为捲舌,定为金柜,执为天德,破为冲煞,危为玉堂,成为三合,收为贼劫,开为生气,闭为灾祸。其中,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

这些步子是怎样运用呢?凡宅宽,须不犯满平收闭;宅长,须按除定执开,如果宅居的步数合除定执危开建,则早生贵子;衙门步数合除定危开执建,则加官进爵。学堂、人馆类推。

对於阳宅结构的论述,主要偏重於民间住宅。

住宅基地要前高后低,不宜后高前低,基地前窄后宽,富而贵。基地前宽后窄,钱财少。基地呈三角形,人财两空。基地四角都欠缺,绝对不能住,住宅基地呈正方形,吉。

围墙:

住宅,自成一个“世界”。围墙就是这个“世界”的界限、标誌。围墙反映住宅的风貌和衰容,也关係到住宅的安全和舒适。《周礼》云:“墙厚三尺,崇之。”《易林》云:“千仞之墙,祸不入门。”

住宅最好呈正方形,围墙最好呈曲线或圆状。按:这是取“天圆地方”之说,以达天天人合谐之义。

住宅的围墙不宜有缝隙。

围墙上不宜爬满野藤。

围墙上不宜开大窗。

不可先做围墙再盖房,否则犯囚字诀。

围墙的簷盖不宜宽过两尺。

住宅大门两边的墙应相等,高低宽窄应适宜。

门窗:

门是住宅最重要附件。风水术很重视门,因为门是居宅的顏面、咽喉,是兴衰的标誌。它沟通宅内与宅外这两个空间,是“气口”“气道”。通过门,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迎吉避凶。门有旺门、衰门之别。门以通大路为重,气生路上,一天门,气就从门而入,门若背旺迎煞,诸凶毕集。两家对门,门高者贫。并排开门,门大者赢。对衙门、狱门、城门者大凶,对朝门、仓门者不安。不得妄修门楼,如果要修,必得十分讲究。千金门楼,良有以也。门楼不得偏左偏右,也不得过高过低。门楼宜坐北朝南,此为坎宅,巽(东南)方最佳,离震(南与东)亦佳。巽门为青龙门,最宜出入,大门之内为二门,又称中门、仪门。中门内有总门,总门在厅之内,主各卧房出入。总门之内有房门,另外又有便门。

我国古代的门窗艺术值得研究。西方注重单个的建筑和门窗,东方人注重建筑与景观。南齐谢眺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唐代白居易有“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落。”凭藉门窗观赏自然风光,可以陶冶情操,颐养身心。风水术讲究门窗对著生气一方,就是为了采景,採光,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住宅的大门多是朝南、东、东南开,总是面向秀峰、曲水。大门内往往有一屏墙,(故宫的九龙壁即属於此类型)使宅外不见宅内,宅门在方向上适中,又能聚气。宅内曲幽,即通达,又受到控制。这些都是风水观念的反映。

大门小不吉,不宜空气流通,不宜进出,也不美观。如果宅小门大,也不吉,不利安全,也不实用。

住宅大门切忌长石当道对门。

住宅南方有门或窗,最好屋簷和遮阳板。

平房的天窗不宜开在房子的西南角或东北角。

住宅向北开窗,导致妇人月经不调。

独幢住宅不可没有后门。

宅内陈设:

床铺不宜对房门和大镜,床下不宜有许多破烂物,床上不宜正对横樑。

灶是人们生活必备之物,饮水、烹调、取暖都离不开灶。灶关係人的身体健康、生命财產安全。

先哲很重视灶。上古的五祀之一有祀灶。《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安灶注意方向,不得对房门,不要让宅对面的人看见灶,也为要站灶对著鸡笼、路口。

晒衣服的竹竿不要横过灶台,容易把衣服烤糊、熏上油烟,甚至引起火灾。

灶不要紧贴卧房。

城市形胜: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產生了丰富的都城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產、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这样,就產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 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都城又称京师。《公羊传》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眾也。”
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 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中有许多关於建筑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於之?”(王有石在鹿地的东北,作邑於此。)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方向合不合适?

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鍼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部呈水準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準的技术。

风水关於都城的建筑观念,与般的阳宅理论基本相同,只是有两点区别:

一是求大。都城基址必须选择大环境,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弯曲大,只有容易大,才能修建庞大的都城。

一是龙脉集结处。繆希雍《葬经翼》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陇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人也。之数者自三代以来靡不为帝王之宅,然兴衰迭异者,以其气有去来之不齐也。”这段话讲的是西安、洛阳、北京的龙脉地形,特别推崇北京,因为作者所处的明代都城在北京,所以向封建统治者献媚。

下面,我们从风水的角度,分别介绍古代都城的营建情况。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它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於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线上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餘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南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州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仪在《南村輟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於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於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师,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

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麼能继续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现在,北京正在全国、全世界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鐘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佔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著的老虎,东面有鐘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歷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鐘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寧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寧镇山脉的最高峰鐘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鷺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著南京,使得歷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据说,早在西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鐘山赋诗,邓伯言云:“鼇足立四极,鐘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件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

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明实录》卷21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墙和宫殿的情况:“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鐘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鐘山之阳,在旧城乐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餘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於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

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三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鐘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都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於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臺,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这一套说法很烦琐,我们切不可拘泥。

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西安,古代称为镐京、长安,它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周以丰、镐为都,秦以咸阳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东汉、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讚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咸阳。咸阳在九 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眾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体现了“万世一系”的秦帝国都城的宏伟和尊严。

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在东南另建新城,《隋书•文帝纪》记载:“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於是,选择了“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建新城。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穀,北临渭水,东有、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殿坐北朝南,“南面称王”。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唐朝皇帝认为隋朝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偏低,便在东北龙首原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整个长安城佈局工整,它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长安城的格局对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响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长安城兴建。

洛阳:天下之中、山河拱戴。

洛阳号称九朝故都。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后樑、后唐、后周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闕。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於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於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於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 水西,惟洛食,我又卜 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分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洛阳有伊、洛、 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位址在今洛阳以西。

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煬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煬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煬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煬帝尝登邙山,观伊闕,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保因不建都於此?’僕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

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樑,五代后樑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故都。

开封位於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挤青齐。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於它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於居内控外。

风水先生对开封的地形并不推崇,但对城内的建筑却自有见解。《挥尘后录》记载了北宋徽宗赵佶相信茅山道士的风水观,并且付诸实践。其文:“元符末,掖庭讹言崇出,有茅山道士刘混康以法 符水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内,颇有验。佑陵登极之初,皇未广,混康言京城东北隅,形加少嵩,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岗阜,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一时佞幸,因而逢迎,謁国力经营之,是为艮岳。”

杭州:天目餘脉、山青水秀。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於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胳,鐘灵毓秀於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天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跌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坐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公流未河,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

银川:四塞险固、贺兰作屏。

银川,西夏王朝的都城,从西元11世纪到13世纪,作为都城长达189年,称作兴州。

银川西北有贺兰山之固,黄河绕其东南流。四塞险固,可攻可守。

银川作为夏都,有个神奇的传说。《西夏书事》卷十记载,西元1017年,“夏六月,有龙见於温泉山(即今贺兰县暖泉以西的贺兰山),山在怀远镇北。(李)德明以为瑞,遣官祀之,於是有迁都之意。”到了西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

贺兰山山势雄伟,林草丰美,经济富庶,交通便利,这是夏在银川建都的根本原因,所谓“龙瑞”,不过是风水附会而已。

城市形胜的类型:

我国的城市与地理形势的关係,大致有以下几类。

群山环抱类。如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四周群山绵亙,特别是皋兰山似天然屏障横卧在城南,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依山就势,层层相因。如乌鲁木齐位於天山北麓,四面环山,东面巍峨的柏格达冰峰的山腰有一湖碧绿的天池。如河北承德在群山包围之中,山上林木茂密,山中一块绿草如茵的平原和一泓湖水。盛夏时节气候凉爽,清朝统治者在此修建了避暑山庄。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类。如昆明在群山之中网开一面,著名的滇池增添了城市的美色。如青岛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三面环山、一面平原类。如郑州北有太行,西依邙山,西南为岳蒿山,东北是华北平原。

依山傍水类。拉萨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旁边高耸著普陀山,布达拉宫依山而建,
气势雄伟。大理位於点苍山下、洱海之滨,周围是一片扇状平原。长沙位於湘江之滨,西岸有葱蘢的岳麓山。泉州位於晋江入海处,市北有清源山。
 

水口交合类。常德在沅水入洞庭湖处,湘西物资在此集散。武汉在长江和汉水的匯合处,市内有龟蛇二山。上海在长江入海处。寧波在甬江上游鄞江与姚江两河交叉处。

临水类。无锡在太湖之滨。福州滨海,市中心有於山。南昌在赣江下游、鄱阳湖西南岸。

作为一个城市,可以不靠山,但一定要临水,无水则不能生存。如果有山靠则更好,可以防止水淹,又可以取得木材资源。风水原则是对城市形胜的概括,城市的兴建应当考虑风水原则。我们应当认真总结歷代的城建经验,採用最佳原则建设现代化城市

庙观与文塔:

寺观占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佛教佔有峨眉山、普陀山、五臺山、九华山。道教佔有青城山、武当山。凡是名山,都有宗教寺观。一般说来,寺是佛教供佛、观是道教供仙。庙是统称,供神。

为什麼僧侣要佔据名山呢?因为名山风水好,能吸引游人。游人越多,香火越旺。再则,市井已被世俗贵族龚断,僧侣们只好到山间寻找归宿。山间最适宜僧侣修行。

早在东晋,慧远法师就在庐山“选精舍,尽山林之美”。到南朝时,其风日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僧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云游天下,一方面是布教,另一方面是选择吉地。唐代自在禪师曾经“命弟子至江南选山水佳丽处,将以终老。”佛、道之间为了争夺四川青城山,大动干戈,一直闹到朝廷,由皇帝出面才解决。

佔据了名山,还要善於选择修建寺观的地点。《园治•相地篇》提出:“略成小筑,足征大观”,这就是说要使寺庙和名山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镇千山”的佈局。应当以点控面,点面结合,善於选择制高点、转捩点、空白点,使寺庙选择在最佳位置。

寺观要处理好山水相依的关係,“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依山面水,善於借景、让景,巧用自然地形,使建筑与自然相协调。

寺观多选在山顶极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傍悬崖峭壁,这样便於极目远眺、俯临凡界。同时可以超世脱俗,表现出神秘的色彩。人们仰看半天云中的寺观,就会想到它是神与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间的中转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从而提高寺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寺观建筑往往採取“土包屋”的形式,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寺庙隐于万树丛中的幽深之处,这样可以藏气避风,十分雅静。敞开的一面是明堂,是进出的场所。

寺观建筑又採取“屋包山”,即寺庙沿山坡覆盖,背枕高峰,拾级而上,气宇轩昂,一片黄澄。

寺观建筑还採取虎踞龙盘之势,背倚大山,两翼侧岭远远回抱如襟带,又像伸开屈抱太极的双手。

寺观最基本的建筑原则是因其自然,相彰得益。不可擅动土方,不可乱砍林土,以免伤害了地脉,跑了生气。

我国寺观很多,如果实地考察,我们会发现许多有益的经验:

苏州的虎丘山园林善於综合处置地貌,在两丘间的上山香道上点缀著几处小景,以提高人们的游兴。以千人石广场为中心,作为风景集中区域。在西面山上修建了楼臺亭阁,作为用以远眺的观赏区。东山和后山幽静隐秘,别成天地。虎丘山上建有虎丘塔,被整个风景区簇拥,十分突出。

四川灌县二王庙建在山势陡急的玉垒山麓,前面紧贴都江古堰。修庙时,为了让出空间和增加气势,特将山门退至山坡上,又在路上修了小巧美观的牌楼门,用以烘托山门

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山坡上,两侧有峡谷,穀对面又是高山,这种地势,风水先生称为“二龙戏珠”,因为佛光寺被两条形似蛟龙的峡谷环绕著。这里取水方便,又不会因山洪淹没。寺的西南有一口井,常年不涸,风水先生说这井通著东海龙王宫殿。

湖北武当山建筑也讲究风水。传说明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命令工部督促30万人在武当山修建道教观宇。朱棣先后下旨说:“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观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其体。”“今大岳太和山金顶砌造四周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随地势高下。”这就是规定,建筑群要根据山岳来确定建筑用地,建筑物要随地势因地制宜。在所有的出家人中,以道教的道士最擅长风水,他们撰写风水书籍,传播风水观念,收带徒弟,坚持实践。所以,道教的宫观是最讲求风水的,一般都选在风水最好的地方。

道士们信奉阴阳五行学说,宣扬生死造化,必然会派生出一套风水理论与实践。

道教于晋代四川青城山修了上清宫,於北魏在山西恒山修了悬空寺,于唐代在陕西华山修了长春洞,又在湖北五当山修了五龙祠,还在安徽齐云山修了石门寺,福建武夷山修了天宝殿,于宋代在山东嶗山修了太清宫。这些地方风水极佳。

佛教是外来教,僧人不太讲究风水。但是,任何外来文化一进入中国本土,就必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外来文化变形,成为“半土半洋”的文化。佛教也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南北朝时,他们寺庙往往修在城镇之中,如南朝自梁时大兴佛寺,楼臺殿宇鳞次相望,杜牧有诗感叹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后来为了追求风水,佛寺也上山了。在四川峨眉山修了万年寺,在云南鸡足山修了迦叶殿,在湖北玉泉山修了玉泉寺,在安徽九华山修了化成寺,在浙江天臺修了国清寺,普陀山修观音院。

许多名山,佛道共同佔有。如山东泰山、湖南衡山。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座名山没有寺观。诸如前面还未提到的安徽黄山、天柱山;浙江的雁荡山;江西的庐山、龙虎山;广东的罗浮山;云南的西山;北京的香山;天津的盘山;河北的苍岩山;辽寧的千山;江苏的栖霞山、花果山,等等。只要我们有兴趣去考察,一定可以发现许多风奥秘。

文塔:

我们到农村去考察,汽车还没进县城,有时老远就可以看见一座像笔桿的塔;步行还没进村,有时也会看到村口有塔。这就是文塔。

文塔,又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它盛行於明中叶至清代。一般修得细长,似毛笔插入云宵,似乎要在苍天上书写什麼。文塔修在县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镇进出口的土丘上。文塔标誌这个地方的人们重视教育,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风水观念的產物。

风水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修文塔,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贮其元气。文塔要合六秀,或合贪狼区门星,或受临官完带帝旺水,切忌沐浴死墓绝胎水纳朝。坐向以去处为向,来处为坐。起天父地母卦而推高以合贪狼,用阔狭中心而推尺寸以合武曲。其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修塔要用风水罗盘测向,用罗经中针盘格定三吉六秀宜生旺食神方。文塔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明清的学人个个都想考中科举,所以许多乡村都修建了文塔。

湖北鐘祥县有文峰塔。此塔建在龙山上,塔有22级,达16米,巍峨雄姿,为郢中城东制高点。塔铁竖有铁笔一支直刺青天,大有倚天铺云,尽写乾坤沧桑之势。当地学子见到此塔,由然而生追慕前贤,振兴文运的感慨。文峰塔是当地文风炽盛的标誌,也起到了美化山川的作用。据说,此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文塔,它创建於唐朝广明元年(880),重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有一座文笔闹堂石塔。它以城北的五峰作为笔架,城东的堰塘作为砚臺,含义是祈求当地学子文运兴盛。

陕西韩城县有个文星塔,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山川形势,明朝冷崇在《创建文星塔记》说:“杨公来我县为官,上任后就游览了韩城县的山川名胜,对韩城的风景非常喜爱。但是感到有所不足的是东北方向的山峰还不够耸拔,於是与本县乡绅士们商议,修建一座浮图(风水塔)来弥补它。塔上塑了一个魁星像,塔北建了一座文昌庙,於是风景更加完美了。”

安徽省旌德县城有个文昌塔,是按照风水观念修建。由於旌德县城的地形像“五龟出洞”,如果让龟出走了,就会带走文运和财气。又由於县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状似火的梓山,导致城里经常失火。为了“定龟”和“镇火”,就在清朝乾隆年间修了这座塔。

有些地方讲究气派,将文塔变为文昌阁、奎星楼,这样耗资更大,人可以登临其上。修建这种楼阁,一方面是弥补自然环境的某种缺陷,另一方面是使心理上得到满足,人们将当地的好运都归於修建了文楼或文阁。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志》记载:“芳溪四面皆山,东有桐冈相台,西有狮岭风坡,北有牛洞太山,南有炉峰笔架,其镇密之势列如屏墙,惟东南隅山势平原。”於是,“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塍二水交匯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於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

现在,文塔还大量存在於乡村,它点缀得山川更加美丽,成为人们旅游之地,也反映出农村文运兴盛的新貌。我们不能因为它是风水的物產物就捣毁它,保留它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