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温州发展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15:27
十问温州发展之三:大平台建设 为什么我们难以扬帆远航?

字号:[ 大 中 小 ] 日期:2010-09-25 浏览次数: 79         大平台就像一艘巨轮。当区域竞合日益白热化,温州这座海滨城市,将如何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为未来经济的扬帆远航打造一艘巨轮?人们拭目以待。 ——题记

         本报记者 张佳玮 马玉瑛

         温州的发展,正遭遇瓶颈。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很多人在问:温州的发展怎么了?用地紧缺局面难以缓解、人才资源流失加剧、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经济转型、城市提升进程中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越发凸显。

         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展平台和环境的制约,温州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受到相当大的掣肘。

         “温州现有的平台、空间、环境,都已经难以与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匹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曾参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研究,也曾就温州经济发展作过深度调研。

         在厚厚一沓调研报告结尾处,他的结论之一是:温州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缺平台。

         没有平台,发展从何谈起?

         看一看:当温州的发展因平台缺失而尴尬时,别人正以十二分的努力搭建大平台,培育经济增长极。

         从空中俯瞰,美丽的辽东半岛恰似一艘巨轮憩息在渤海的臂弯里——东北老工业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被媒体称为“颠覆式的战略转身”。这一切的开始,源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依托这一大平台,正在成就“脱胎换骨”式的发展。尤其是大连长兴岛,正在重磅打造船舶产业基地。目前,长兴岛年造船能力可达1560万载重吨,将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

        天津的跨越式发展,同样始于一个大平台——天津滨海新区。随着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大机车、大造船等龙头项目建成投产或抓紧在建,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产业加速涌入,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创下近10年的最高水平。

        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大平台所展现出的爆发力、集聚力、辐射力,实实在在令人震撼。

        环顾温州周边,南有福厦城市带,北有杭嘉湖城市群,西有皖江产业带。兄弟省市在规划、建设对经济社会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大平台方面已展宏图。

         温州的平台建设情况又如何?

         比一比:当一个个好项目从指缝里溜走时,我们的平台建设,差距在哪里?

       “按道理讲,温州地处长三角和海西之间的黄金海岸线上,又有多年累积的雄厚资本,本应该足以撑起区域中心城市的大平台建设。但实际上,温州的平台建设较慢、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并不强。”这是肖金成调研的结果。

        差距首先体现在速度上。温州平台建设速度慢,我们不是以片片“熟地”等着项目来,而是让项目等着“生地”慢慢熟。

        “项目投资也讲究时效性,所以投资方对项目上马的周期有严格规划。”市经合办招商中心副主任王晓东对此深有体会,很多好项目没留住,就是因为时间等不及。

        大连长兴岛和天津滨海新区,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完成村民拆迁、安置、土地政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一片片“熟地”让投资方一目了然,放心投资。但反观我们自身的平台建设,因种种原因造成项目搁置,甚至两三年下来都没有太大改观。如此速度之下,没有服务到位的三通一平土地,却让投资方“按图索骥”来投资,其投资热情肯定大打折扣。

        差距其次体现在平台规模上。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来看,温州平台建设的延伸空间小,平台之间的联系度、紧密度不够,影响整体框架的拉开、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发挥。

        记者最新拿到的一份《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报告称,“从发展空间来看,自1992年建区到2002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只有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和高新园区0.7平方公里;2002年以来,滨海园区15平方公里启动建设,但无法为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2009年启动建设的民科基地也只能满足今后3年的发展需要。过去几年,由于空间制约,一些规模以上企业外迁,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不进,影响了发展后劲。”

        不仅如此,温州的平台建设,还缺少“一盘棋”的概念。肖金成举例道,“你的园区里办大型制造业,我在园区里也跟着办,这可不是种菜!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建设所浪费,区块功能如此分散,又怎能使平台产出规模效益?”

         “我们的平台,急需进行区域一体化统筹。”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林观众不无急切地说,如目前温州主城区的功能较弱,其平台的辐射力在某些程度上还不及瑞安、乐清等,若再不强化主城区的主功能,实行区域一体化统筹,对于整体而言反倒是一种内耗。

        差距还体现在平台档次上。温州平台整体档次不高,“产业”与“城市”相分离,产业区是城市外的“孤岛”,城市是产业区外的“绿洲”。

        产业无“城”不活。“一个平台的建设,需要四大支撑——土地、交通、产业体系和城镇群。”市经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钢认为,一个好的平台,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块地”,它其实是一个集机制体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而我们现有的一些产业平台,往往割断了产业与城、与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高端人才的流失。“一出门,找不到一家像样的购物中心逛逛;周末会会朋友,就近却找不到一家上档次的餐厅。这样的环境,怎么留得住外来人才?”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在解释为什么温州部分产业平台留不住企业时,曾用这个例子说明。

        找一找:政策处理难影响了速度,开发环节缺乏有机衔接影响了效用,这些都是造成差距的内因。

        温州必须找出内因,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奠定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其一,政策处理难,是造成平台建设速度慢的一大内因。

        以围海造地工程为例,我市曾有一个围垦工程与台州玉环的一个项目几乎同时开工。三年后,玉环的这个项目已经成功围垦近万亩,并被开发成为集酒店业、旅游业、农业观光业于一体的成熟园区,而对照之下,温州的这个项目,却依然处于围垦“进行”中,原因之一就是政策处理问题。

        政策处理是一项非常需要群众支持的工作。采访中,市水利局相关人员举例道,同样是石料供应问题,宁波、台州等地基本都处理得比较顺畅,我市却有近三分之一的工程因石料供应的利益纠葛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长时间地被迫停工或半停工,如乐清乐海和胜利塘北片、龙湾天城和海滨等。

        据市水利局测算,目前,我市滩涂围垦工程建设每亩的造价,高于其他同类地区,约为每亩3-6万元(不包括围区回填),其中建设和安置的投资约每亩2-5万元,政策处理费用约每亩0.8-1.3万元。

      “究其根源在于,上下没有连成一股绳,向上没有争取到政策支持,向下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存在不理解甚至误解。”龙湾区沿海办主任王身康说,不仅是围垦,温州在进行各类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中,都遭遇过这样的现象。滨江商务区、瓯江口、生态园建设……政策处理难使不少工程一拖就是三五年,项目落不了地,资金链跟不上,直至工程被绕进“恶性循环”中。

        其二,规划、开发、建设三者缺乏有机衔接,各为其主、各管各事,导致平台整体档次不高。

       “规划、开发、建设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不少时候却带着主观随意性,随意修改规划、随意进行项目开发、随意乱拆乱建,到最后,受重创的是平台全貌和整体品位。”林观众一针见血地指出。

        深圳市规划院副院长黄卫东说,他在2004年时就参与了温州滨江商务区的规划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商务平台,原来完全可以成为浙南闽北的龙头商务区,但是很可惜,规划、开发、建设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建设慢了,而越慢,就越落后。

        地处温州大都市区核心的生态园,规模庞大、资源丰富,其生态建设所带动的生态服务效益、休闲旅游产业及周边地产增值,无疑将是温州绿色GDP的重要增长点。然而,生态园自2006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来,由于基础弱、底子薄所限,只能逐步分散分批地进行,这个绿色生态大平台至今没有很好地满足温州市民迫切要求出形象、出效益的愿望。

      “平台的搭建、开发过程应该环环相扣,层层相接,只有形成一个运行通畅的有机体,才能发挥出平台的积极效用。”王钢说。

        其三,产业升级与平台发展相辅相成,但温州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外拓的速度和规模。

        “当产业仍在中低端徘徊时,对平台的需求力不高,也就同步拉低了平台发展的增速。”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室主任张其仔认为。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近的一份报告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外迁,民间资金外流,温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除了原有的几家大企业,温州基本没有在本土上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而实际上,一些本土大企业在外地的投资额、产出规模也已大于本地。温州单纯依靠仿造、简单作业、人口红利的产业发展方式,使得产业始终徘徊于中低端。

       “温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步提升产业平台的规模和档次,让产业与平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温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一力说。

        想一想:当全省已经在转型升级的征途上开始了豪情迈越,我们该如何建好巨轮扬帆远航?

        温州要以大平台为基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谋求全国发展战略地位。

        大平台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定位高、建设水平高。

        要集结各方力量,统筹各方利益,有条不紊地落实规划、缜密建设,“保证规划不走样、建设不重复、进展不拖沓。”林观众说,在平台建设中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提高投资的强度与密度,推进温州对内、对外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机场扩建和深水港建设,全面布局高速路网,尽快打通沿海快速路。

        大平台建设要“优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空间布局。

        摊开温州的大都市区规划图可以看到,沿江、沿海仍有大片开阔地等待我们去挥笔。“既突出沿江、沿海区块在大平台建设中的重要性,又要兼顾协调各区块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肖金成认为。

        现在,温州正以沿海产业新平台建设为主阵地,加快推进沿海滩涂围垦工程,加快瓯江口、滨江商务区等建设。未来的瓯江口,将成为温州发展方式转变主平台、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未来的滨江商务区,将成为温州服务业最高端的综合功能区。

        大平台建设要成就“产业新城”,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采访中,张一力画了这样一幅“产业新城图”:平台上汇集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企业又带来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推动了城市的商贸、品位、档次的提升……一个好平台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正在朝着产业新城的方向转型,将把开发区打造成为二、三产业集聚的大平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城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肖健雄说。

        温州的大平台建设,更要发挥手中另一份令人艳羡的资源禀赋——温州人优势。

        张其仔认为,温州有6000多亿的民间资本,撬动起来不得了。而且,民间资本与国家投资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灵活”。民间资本有活力、有精力、有毅力,摔倒了也不怕,温州完全可以把这个资本优势运用到大平台建设上。肖金成也认为,温州民营经济可以通过资本回流、与政府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壮大本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