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与历史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52:53
    隐士与历史文化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面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站开了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物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我们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开国的时候,能够把元朝打垮,当然中间是靠几个道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来的是刘伯温,背后不站出来,故意装疯卖傻。疯疯癫癫的人有好几个,如装疯的周颠,另一个是铁冠道人,这是著名的。这些人朱元璋都为他们写过传记。正史不载,因为正史是儒家的人编的,他们觉得这些人太神奇了,这些资料都不写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颠这个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一个人疯来疯去的,与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告诉解决的办法。有一次朱元璋测验他,周颠自己说不会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笼去蒸烤,结果蒸了半天,打开一看,他等于现在洗一个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从此朱元璋告诉部下,不可对周颠怠慢,这是一个奇人。像这一类的人,也属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国过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一类的人是非常多的。当然正面历史不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就拿王阳明来讲,他所碰到的于普通人的生活及观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
  隐士思想,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他们站开了,担并不是消极的逃避,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养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他的学生在他死后私缢他为“文中子”。在隋炀帝的时候,他本来有志于天下,自己想出来干,但与隋炀帝谈过话,到处看过以后,知道不行,回去讲学,培养年轻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如李靖、房玄龄、魏徵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可是我们读唐代的历史,还没有他的传记,所以后人还是怀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否则为什么没有他的传记?最后经考证,原来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过在学术思想上意见不同,所以后来修唐史的时候,就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摆进去。因此文中子死后,他的缢号,还是朝中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给他的。历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说不仅他的弟子,连他自己也比为当代的孔子。而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也许他比孔子还要幸运,因为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结果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培养了后一代的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
  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强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该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自己流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所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