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掠影》赤水观瀑探丹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41:03
行行摄摄】赤水观瀑探丹霞 36/88 分享标签: 赤水 瀑布 丹霞 十丈洞 四洞沟

        “赤水归来不看瀑”--这是赤水人对我说的,从中能够听出他们对故乡山水的自豪。

        这座历史悠久的黔北重镇,因酝酿茅台名酒的赤水河而得名,更因那包装成经典的“四渡赤水”而名扬海内。加之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度带上,地势顿时陡落千米,形成了特殊地质、地貌和气候,也带来了瀑布、丹霞、桫椤树和竹海等绝色的自然奇观。

        这个秋天,怀着对贵州这个边缘县级市的好奇,从贵阳艰难行进6个多小时,过遵义、经仁怀、穿习水,一路在赤水河谷中蜿蜒起伏,就在被山路绕的头晕目眩、行将崩溃之时,终于走进了这片神秘的青山绿水之中......

       到赤水,首先要看瀑布

        在号称“千瀑之市”的地区,瀑布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气势之雄、姿态之异,足以让你唏嘘感叹、流连往返。

        居千瀑之首的是十丈洞瀑布。其坐落在距赤水西南38千米的国家级4A景区内。瀑布与景区同名,足见其重要的地位。它宽81米,高76米,高度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还高,只有宽度略窄。就其气势和形态而言,确实也有跟黄果树PK的资本。但因深处偏远深谷之中,一直不为世人所知。据传明代大驴友徐霞客赴黔,也是因交通问题未能到达赤水,所以才将黄果树命名为中华第一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央视曾录制节目一篇介绍它,这才使其渐为天下知。大概是为了跟黄果树叫板的缘故,此瀑布已改名为“赤水大瀑布”。

        十丈洞景区第二大看点是中洞瀑布,比之十丈洞的雄浑与高大,中洞则显得玲珑而精巧,兼有黔北女孩儿般的清秀与柔美,故被称作赤水最秀美的瀑布:

        四洞沟景区与十丈洞景区相邻。共有四级形态各异的跌水瀑布组成,伴以郁郁植被、奇石与水潭,曾被称为“小家碧玉、没有败笔的景区”。

        到了赤水,一直不清楚各瀑布为何均以“洞”来命名?后来向导游MM请教,原来其来自《说文》:“洞者!疾流也!”原来四洞沟就是拥有四条瀑布的山谷。

        由景区入口算起,瀑布用编号成其名。“一洞”--水帘洞,瀑布幅宽37.5米、高31米,珠帘悬挂,白纱绢绢,下临浅潭、丹石衬底,是浓缩了的赤水丹霞:

        及至瀑下,也具激流澎湃的气势:

        此瀑半腰有山洞可入,入其间,可于水帘中向外探望,此即水帘洞的由来:

         待从另一侧出,透过浓密的绿茵,所见更加柔美清秀。一走进山谷,就被这“一洞”的柔美所迷醉。

        “二洞”---月亮潭瀑布,宽42米、高10米,秀美得如一把弯月形银梳。可惜右侧的电瓶车道无法至其跟前,需从左侧行人道进入。从高高的路边望去,瀑静潭谧,想起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更想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洞”---飞蛙崖瀑布,高26米、宽43米。因瀑正中有一巨石,形似青蛙欲飞而得名。

 

         瀑下清水过石,由动而至静: 

           积水成潭,至纯而凝重:    

        直至人工堆砌的月牙形堤坝,又恢复了活泼好动的性格,欢快激烈的向下游奔去:

          继续前行至路之尽头,“四洞”---白龙潭瀑布便至眼前。这是四洞沟最大的一个瀑布,高60米、宽23米,飞流直下,雨雾弥漫,远观近望,清新自然。行由至此,感觉四洞沟头开得精彩、尾收得震撼,形态之美,名不虚传。

         以上仅仅是赤水最著名的几座瀑布。其实只要你走进赤水,在路边经常会经常遇到汩汩而下的水流。如果想抬扛问问瀑布数目是否真的过千?那输得没准还真是你!

 

        到了赤水,还要探丹霞

        “赤水丹霞”几乎是最美的旅游广告词。其核心区面积273.64 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面积最大的丹霞景观。而且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就是最美的阶段,难怪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当地古时曾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当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层沿垂直节理方向发育,红层便被割成一片片红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视觉冲击强烈的丹霞配上暖湿气流带来郁郁葱葱的植被: 

        再叠加上特殊地形带来的激流飞瀑:    

        更有珍奇因素推波助澜,这块垮塌的岩石通体呈蜂窝状,据说是丹霞地貌中的稀世珍宝:

        正是由于各种苛刻条件齐聚赤水,才造就了这难得、典型的中国丹霞奇观。

        因此就在上个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同意由贵州赤水等地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这回当地政府应该笑了,当然笑不是为了更好的想办法保护,而是带上这顶桂冠后带来的滚滚财源。   

   

          在赤水,第三应该看那些珍稀有植被。

         赤水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长期良好的水热环境使该区成为许多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侏罗纪残遗种——桫(suo)椤:      

        桫椤树距今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在远古时代,它是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

        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有的独自成株,有的两三株在一起生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壮美的景观:

      桫椤是蕨类植物的代表,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大多数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变成煤炭,只有极少的一些木本种类幸免于难。看来这小小的一株植被,竟然跟俺这煤矿工人有着深刻的渊源:

        当前,赤水有一个桫椤自然保护区。其实这种植被在该地区极其常见,究其原因,除了前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其自身特点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山农因其木质疏松不能成才、劈成柴火又不易燃,于是弃之野边任其生长。成为老庄思想“无用即大用”又一鲜明的例证。

        除了桫椤,分布最广的要数各种竹子。在赤水有一个竹海森林公园,据说那风吹竹海、竹浪婆娑的风景让人迷醉。可惜俺慕名而去的时候已是夜晚,驱车前行十公里,竟无投宿可炊之地,于是抱憾离去。只在各景区中拍下了几张竹林的照片:

        据说赤水目前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旅游,第二便是竹制品,其名目繁多,生活用品、建筑用品和工艺品不一而足。原来这俏丽的竹林,竟然还是赤水人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到了赤水,最后应该去看看这里的人文古迹

        赤水地区自然景观奇特,相比之下,人文景观要逊色一些。比较能代表赤水的人文景观要数丙安古镇了。

        丙安古镇距赤水市区25公里,是黔北的历史重镇。其下临的赤水河,自古就是出黔入江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滩多水浅,自长江溯流的商船从合江进入赤水后,要在此稍事休整、换船翻滩,于是在元代逐渐形成这面临危岩、背倚青山、三面环水古镇。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前,林彪曾经率红一军团在此渡过赤水驻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事情自然不能大肆宣传。为了搭上红色旅游这班车,当地政府巧妙的设立了红一军团纪念馆,里面有关于红一军团及四渡赤水的介绍和陈列,据说这还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军团为主题的陈列馆。别管历史的真实如何、目的如何?能争第一就好,嘿嘿!!

         对于四渡赤水这一段历史,多数国人耳熟能详。大致就是红军长征至此,为实现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与打阻击之川军在赤水沿岸展开运动战,最后从贵阳南部入滇绕道北进四川的经过。其中三渡之地均在赤水市境内。道路沿线各地正纷纷大兴土木,大打红色旅游牌敛财。

        在教课书上,为了昭示遵义会议伟大的、神奇的、立杆见影的效果,把这事件描述的奇兵制胜、贡献巨大、神乎其神。但是,以个人观点,此役是战术的成功还是战役的胜利值得商榷。其一:在总体战略未变的情况下,红军没能在赤水突破敌军防线,北进四川的战略目标并没能实现。其二:如果最终经滇入川的结局是正确的选择,那又何故犯兵家大忌、劳师数月在赤水边折腾、消耗,而不直接甩开防军直接赴滇呢?所以感觉四渡赤水只是多次军事探索失利的结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

         这有前几年刚修建的铁锁桥,结束了丙安镇往来靠摆渡的历史。样子仿中国人都知道的泸定桥,不过那座桥历史很久、而且在四川泸定县,相隔甚远,别搞混了。      

           去丙安的时候适逢赶集,商家多卖现代商品,但依然惊诧的找到了历史书上的背篓和草鞋,原来我们认为已经进入历史的一些东西,在这里依然还是现实:    

         小镇虽然名气不小,但至今尚未做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依然展示着原汁原味的黔北村镇生活,喜欢原生态的驴友们,这里倒也算是个怀古的好去处。      

    

         有本书上说,赤水是值得背包客仔细揣摸和体验的地方。的确,在这片广袤的区域内,丹霞遍布、植被成荫、瀑布成群,无数人间奇珍深藏林间,有待强者驴们去探究、去发掘。可惜,俺没这毅力也没这时间,只能蜻蜓点水、窥一斑而枉知全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