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中国文化的奇葩 (评论: 空谷幽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02:33

隐士文化——中国文化的奇葩

2010-08-13 19:59:09   来自: Ida (observer of the world)
空谷幽兰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中,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隐者铭
  
  一年前就买了这本书,而它静悄悄地在书架上躺了365个日夜,今天早起,突然觉得该是看看了。“空谷幽兰”,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白描游记。
  
  古人言“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古就是成一格,只可惜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大跃进经济蓬勃发展后,这一支高洁、恬然、集大智慧于一身的队伍已经没落,渐渐消殒于大市。而这个极具性灵的西方人,竟然在改革开放前执着于自己有些可爱、新奇的推断,“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柴火,没有柴火,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于是千里走单骑,兀自去探寻那些散落在松针林、高山涧的遗珠。
  
  中国的隐士文化,自是源远流长,追溯到皇帝,追溯到尧、舜,关于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关于舜让位于善卷的故事,古代的明君都是十分青睐于这些隐士,在古代,隐士是集智慧、才略于一身的才干之人,可是大部分隐士的天性便是隐退,所以作者要寻找这些隐士自然是要费些周折。尽数中国的几个有历史、文化烙印的名山,这之中包括,终南山,骊山,华山,太白山等等,都遍布着作者的足迹,也展开了很多关于心、智、神的对话。
  
  那些隐士们终其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也用一生去参透,避开这俗世纷扰,后汉书说“或隐居以求其智,获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噪,或去危以求其安,或垢其俗以动其概,或癖其物以激其清”,这就是古来隐者的各色缘由,但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共通,那就是悟道。文中所寻觅得的山中修士,就是参佛悟道的高士,没有被现世的沉浊开化,而是遵循天,信道法自然。闻道,听道,终不如亲临求道,而那些隐于深山的悟道者,寻求的就是这天地间不变的东西。
  
  终南山的任道长说“人的天性与天的天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这个宇宙的目标,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无”。道,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无字一字,竟是要参其一生。不过这些与世隔绝,以独为乐的人,住着小茅棚,简单的生活环境,也能自给自足,劳作、参悟、修仙,这就是他们的一生。
  而同样,志诚和尚说,人生很短暂,像是闪电,像是梦,只有修行才能悟得生命的本真,我们来自于哪,归处何方。而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的食粮,物质只不过是肉体的贪欲。
  
  杨道长说道“修道就像是胎儿。当我们在母亲的体内时侯,我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等我们能够看和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出生了。修道也是这样,当我们最终明白道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已经结束了。我们的肉体不是我们的真身,除非我们把假身弃之一旁,否则真身就不会出来”。而“佛教徒和道教徒走得是同一条路。只是他们做着不同的梦而已,本质上,佛教和道教是一样的。只不过道教讲的的命,而佛教则强调性。但是真正修行的人士性命双修的。”
  
  而陈道长也说,“修行真正的德就是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道和迷信也就是一线之间,道就是为了修德和悟无之道。
  
  最后作者回到了闹市,结束了仙山寻探之旅,而他剪辑下来的关于中国隐士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远去的时代。故事连连绵绵无法终结,思绪不禁飘远,不知道在某个深山沟壑中,是否还有那么一处林,几枝枯桠,三两缕烟云,绕着老庄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