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详细地来说说“妻”字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40:05
干国祥 发表于 2007-2-2 10:52:00   在某个网络上,我在《说文解字》中关于“妻”的字条作了一点补充。   《说文解字》关于妻子的原注是这样的:“妻   qi1   婦與夫齊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職也。   臣鉉等曰:屮者,進也,齊之義也,故从屮。   七稽切。”   我的补充是:“妻字明显地表达一个婚礼上的仪式,结发或解笄的仪式。通过此仪式,女子成为某男子的合法配偶——妻。”   不久,谢颐城先生在我的补充条下发表了他的不同意见:
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成:妻字表达的是夫妻关系的理想境地——举案齐眉的意思。假如你知道,妻字的更古老字形还和“齐”字有关。许慎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把“妻”解释为“婦與夫齊”,徐铉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把屮解释为:“屮者,齊之義也。”不管举案齐眉的典故产生得有多晚,显然它产生于这个古老的理想:妻者,婦與夫齊者也。由此可见,解释古文字对文字字形演变的历史得多有点知识。而不是望文生义。
  我想,我的解释确实说得太简单了些,有必要对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应该想到,“妻”这个字的产生的时代,我想它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汉字产生的最初年代母系氏族时代,它表示女子的某种身份,后来转假为妻子;二是父系氏族时代,这个字表示为妻子;三是很久以后的“封建”时代(即所谓的封建礼仪已经完备的时期)依据其文化而造的一个新字。   其实我们应该不难想像,古代的汉字,大都产生于后起的封建文化之前,因此,举案齐眉、婦與夫齊这样后来的说法来考查汉字,恐怕是极不可靠的。至于徐铉把屮解释为齐:“屮者,齊之義也。”这更是一个完全的臆测,其实在甲骨文中谁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头发的象形。   其实解析汉字之源,最好莫过于将这个字最早的形体找出来,然后依据其字形的变化,来看一看这中间的“周折”。   “妻”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 写的:。这个字形非常容易看清,这是一个长发女子,旁边一个手形。  在《冉父丁方罍》上, 妻写成:。仍然是一个长发女子和一只手,不过,现在这只手伸到了头发中间。   在《徐太子鼎》上则是:。也仍然是一只手,不过头发和手的关系不像在《冉父丁方罍》中的妻字是穿越而过。   而《说文解字》中也提供了一个古妻字的字形:,这个字形看起来有点麻烦,也难怪许慎和徐铉等人看不清楚了。   《说文解字》中作为正式字形提供的小篆写成:。其实这个字里,手的形状是非常显明的。   在隶化过程中,手的形状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縱橫家書(四○)》上写成:。今天的隶书和楷书都将手后面的弯曲伸直,但是,仍然不难看出这是一只手的形状。   以上就是“妻”这个字的沿革了。
  现在需要考证的是,为什么“妻”字要与“头发”和“手”有关呢?
  其实,头发在古代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清朝的头发政策,民国的辫子问题自不必说,今天的男性长发、女子彩发,不也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古人谓青年男女成年为结发和及笄,结发夫妻是指原配。 汉时苏武出使匈奴,临行时作诗与妻子道别:“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首诗,写的就是结婚的仪式:“结发为夫妻”。另外描写这个仪式的诗出自唐代女诗人晁采《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汉、唐诗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曹植《种葛篇》)、“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这些诗句说的就是“结发”的婚仪。
  还有另外一种关于头发与婚礼的历史。据说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这里的缨是什么意思呢?《曲礼》云:“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此表示她有了对象:“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又相传汉代葬仪有个风俗,妻子不幸早殃的话,丈夫会把婚礼时用的梳子一掰两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结发之妻。
  此后,“合髻”婚仪更是风行一时,不但民间流行此俗,而且“公卿之家,颇遵用之”(《新五代史?刘岳传》)。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合髻”的仪节,说得更具体:入洞房后,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这种以剪下少许头发作为婚姻信物的婚俗,到明代仍未绝迹。
  凡此种种,都是结婚仪式上头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至于到底新郎伸出去的这只手是解缨,还是结发,或者解笄,再或者是“掀开了你的盖头来”,我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考证了。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女子被称为“妻”,拥有“妻”的身份,它需要一个仪式。汉字中的妻字,就是利用这个最最重要的仪式,来说明这个字的深刻含义的。我小时候,亲眼见出嫁的女子需要有一个包括“开脸”的仪式在内的过程,这些,都可以视为古代婚仪的遗留。
  正因为头发如此重要,所以才有陶母流传千年的故事。《晋书. 陶侃母湛氏传》里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次范逵到他家投宿,没有钱来待客,陶母湛氏悄悄剪掉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得钱买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得知原委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头发问题,永远是个意识形态的大问题,以后有时间,再来慢慢细说罢。 。

妾的甲骨文写成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上面是古代文字表示枷具的“辛”字,下面是一个女字。意思是女俘虏。《说文解字》上说:“妾   qie4   有罪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意思是因为犯罪而充当奴隶的女子,因为容颜等因素而成为主人的性伙伴者。


而续弦一说,当从古人将夫妻视为琴瑟,夫妻恩爱称为琴瑟之好。因此,妻子死了就相当于断弦难发音,而续弦则从此而来。
 无论如何,谢颐城先生的观点与我的观点,其实是两种释字学观点的交锋:一种是比较严格地遵从古形古义,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一种是认为可以从汉字(诗、文字作品)中引申出自己想要赋予的微言大旨的。
前一种,有点像汉字考古学;后一种,可以称为经典解释学,它其实是中国从汉以来儒学释经典的传统方法另外,出于负责,我还是决定指出,谢先生的论述中有一处明显地自相矛盾:“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成:妻字表达的是夫妻关系的理想境地——举案齐眉的意思。假如你知道,妻字的更古老字形还和‘齐’字有关。许慎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把“妻”解释为‘婦與夫齊’,徐铉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把屮解释为:‘屮者,齊之義也。’不管举案齐眉的典故产生得有多晚,显然它产生于这个古老的理想:妻者,婦與夫齊者也。”
因为,我们知道举案齐眉这个典故的意思,它是妻子将放饭菜的小案举得和自己的眉毛一样高的意思,表示对丈夫的尊敬,表示自己的卑下地位。这明明是妻与不夫齐,怎么反而成了“妇与夫齐”的例证呢?
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造这个字时候的古人想想,究竟那时候的婚姻是怎样的,意味着什么?
就依《说文》原义,我们再来看看“屮che4”。《说文》自己解释说:“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从屮。尹彤說。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看来,这个“齐”字,毕竟还是附会得很。
头发似草,小篆以屮拟发,倒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