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与解读 - Jōlìи ^э^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42:45
  《学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部教育论著,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学记》是《小戴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全文只有1229个字,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它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其中包括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如,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这些思想中有很多仍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下面试着进行解读,与同仁共同探讨交流。

                   学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读]

 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法规,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的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中较多的人拥戴自己;招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以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还不能使所有百姓顺从自己。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风习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古代兴办教育的目的:化民成俗。欲使社会有秩序、高效率、讲文明,不能光靠法规政策,更不能靠“红头文件”,教育才起根本性、决定性、终极性的作用。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解读]

 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读]

 这里阐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学记》中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其中包括向学生学,从而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也就是说,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学相长”不但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韩愈后来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这与他在《师说》中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观点一脉相承。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明确提出“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该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中国人独创的教学原则,洋人不曾提过。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解读]

 古代的学校制度是:乡属每二十五家组成的闾设立塾,乡属每五百家组成的党设立,每万二千五百家组成的术设立序。在中央集权的国都设立大学。

 [原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解读]

 这段可视为对学制及考试制度的论述。有考试学科知识的,如离经[断句]、辨志[辨析文章主题],有评判思想品德、能力的,如“敬业乐群”“亲师”、“取友”、“通达”。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有“基本要求”之分。这与我们现在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所提出的学段要求是一致的。

 [原文]

 大学始教也,皮允[帽子]祭菜,示敬道也。《宵雅》疑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循]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祭祖]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尔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逾越]等[次序]也。此七者,教之大伦者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解读]

 这几段话说明了如下的意思:

 首先,学习必须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其次,指出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

 第三,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不练习好缦乐[合奏],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熟悉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就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通俗点说就是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指出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学习与休息之间、“亲师”与“乐友”之间都是辩证统一的。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对目前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的。

 [原文]

 故君子之余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解读]

 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必做到:在掌握了已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遵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篇说:“对那些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全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违背]。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致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解读]

 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赴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

 教学之病,古已有之。前人早已指陈,可惜两千多年过去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甚至更严重了。这很令人警醒。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抗拒]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解读]

 事情出现了然后才禁止,当事人容易抵触;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即使勤奋也难有所成;杂乱而不循序渐进学业难成,没有朋友一起学习,互相启发,就会孤陋寡闻;安于和同学们不务正业,不听老师的话,会荒废学业。这六种情况,是学业不成功的原因。

 这里隐含着我国古代总结出来的几个经典的教育原则。即:

 ——“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捍[抗拒]格而不胜。”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是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即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的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即使勤奋刻苦,也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就是及时的教育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孟子所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急功近利而搞“揠苗助长”。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教育。这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教育原则。

 上述这些教育原则,至今仍然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解读]

 这里提出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和严格要求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

 在这之前,孔子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曾经提出过启发性的教育原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和时间,不要开始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使学生茅塞顿开。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不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吗?同时也与新课程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相一致。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铜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解读]

 这里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说的是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人们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里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他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一成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传化的。“长善救失”这一原则,也就是运用了矛盾的转化的规律,即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克服。这便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看学生,一发现他们身上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以后就认为不可救药,甚至一棒打死。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为而臧,罕辟而喻,可谓继其志矣。

 [解读]

 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她唱歌;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当,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这是对“向师性”效应的最好诠释。即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其次,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过硬的基本功。而在诸多的基本功中,语言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坚决相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教师不善于同学生谈话。”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教师虽不一定“胸藏锦绣,口吐华章”,但必须用语准确,言简意赅而又富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向师性”。

 [原文]

 君子知志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解读]

 教师懂得入道有难易,学生的资质有美恶,就能多方诱导学生;只有善于多方诱导学生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就能当一地之长;能当一地之长,就能当一国之君。这说明了,教师本身也在学习如何统治人民。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夏、商、周三个帝王和颛顼、帝喾、尧、舜四个朝代都重视教师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主,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解读]

 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尊师的深远意义。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造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对待臣子:一是臣子在祭祖时充当受祭者的时候,一是臣子身为教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规矩,教师给天子讲课时,可以不受君臣之礼的约束,表示作帝王的也一样地尊师。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师尊而道严”是指“尊师”与“重道”之间的关系。可后来人们却将其演绎成了紧张的师生关系了,称之为“师道尊严”,这是一种曲解。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答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解读]

 这是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述方法的重要性。“善学”是对受教者的要求;“善问”“善学”表面是要求学生,实际上是教师造诣高低的表现。高明的教师才会使学生达到“善问”“善学”的境界。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解读]

 只靠一点现学现卖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讲解给他听。要是讲解后还不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讲解。这里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使他们能够力所能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

 [原文]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解读]

 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面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教育人的途径了。

 用工匠传授技艺讲教学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常采用此法说明教育原理。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解读]

 古时候研究学问,总是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概括出某一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东西来。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声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表现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官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民就不能和衷而亲。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解读]

 权威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某一门技艺;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助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必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够从根本看问题了。夏、商、周三个帝王祭祀百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聚。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学记》原文与解读 - Jōlìи ^э^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学记》原文与解读 系统自动关机指令 - L·Tang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裸子植物分科检索表 - L.JL 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菜根谭>>原文、译文 - lwd01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帽子 [原文地址] - 漫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企业应对策略 - liuzhanka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转 笔法资料《颜勤礼碑的基本技法》 - 书法教与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四章 第二节 木工工具与设备常识 学案 - 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原创】教与学,从健康心理境界出发 - 世纪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非常全面的风水知识j (绝对值得收藏!) - 爱拼才会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被强*J之后的坠落(震撼视频!!) - 清香白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专家解读侵权责任法 - 茜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 - 紫雨轻寒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解读文化大革命(一) - 白若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解读文化大革命(二) - 白若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解读文化大革命(三) - 白若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解读文化大革命(五) - 白若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解读文化大革命(七) - 白若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解读男女』 - 墨洒夜寂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解读苏东坡》全集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解读裸体密码 - 红叶阿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郭德纲博客骂宋祖德【经典】【原文转载】 - 傲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一穴制胜——穴位按摩疗效好 - 天边云的日志 - 网易博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