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34:47
张化桥: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2010-03-01 20:00:05)分类:学习园地

    小时候, 我常听老师讲, “读书先要越读越厚, 然后要越读越薄” 。我当时不甚理解, 但印象深刻。上周我读了一本袖珍版的投资经典书, 爱不释手, 似有所悟。 这本书在几个星期以前刚出版, 叫”投资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 。 作者是两位身价不菲的七十多岁的老人, Burton Malkiel 和Charles Ellis, 他们分别是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在学界和商界均有建树。 他们联手把多年积累的投资智慧加以升华, 用最简练的语言献给了大众。
  两位老人的投资理念实在是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了。 比如,书中引用了巴菲特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一辈子要经常吃汉堡包而又不养牛, 你是希望牛肉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如果你每过几年就要买一辆汽车, 你是希望汽车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对这两个问题, 每个人好象都能正确回答。 但是第三个问题就比较微妙: 未来五年如果你不断有储蓄需要投资, 你是希望股票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大多数人会把这个问题答错。他们一买股票就希望股票开始涨, 而忘记了自己还要不断地储蓄, 不断地买股票。 股票价格上升会抬高自己的以后的购买成本, 所以, 股价上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坏消息,
  就相当于牛肉和汽车价格的上升一样,当然对那些准备卖股票并且洗手不干的人有好处。反之, 股价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 你应该越买越欢才对。毕竟,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取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 因此,进入成本当然越低越好。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 你就应该理解”投资额均衡控制的原则” (即, dollar cost averaging) 。 比如你每个月投资2000元在股票上。 在股价高的时候, 2000元只能买较少的股票; 而在股价低的时候, 2000元可以买很多的股票。从数学上可以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平均购股成本会低于你购股价格的均值。这不是玩绕口令,大家可以用实在的例子算一算。 从长期来看, 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 “买股不买市” 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投资的要素”这本书教导我们既不要买股,也不要买市。那怎么办?
  关于投资, 此书的建议与Vanguard基金公司的创始人John Bogle有相类之处 (请参考本人在财经网的文章,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2009年8月18日)。他们说投资首先要有长远打算。他们七十多岁也还在做长期投资。其次,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有持续选择入市时机, 或持续选择好股票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持续地跑赢大市。在买卖股票的过程中必然有费用,而费用会吃掉毛收益的很大一个比重。 此外,频繁交易有时正好错过市场(或个股)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遇到一次的大幅上升的好处。大家记不记得刚刚卖掉某个股票或某个市场之后该股票或该市场便大涨的悔恨? 即使不频繁交易,长期持有若干爱股也有很大的风险。它们会不会跑输大市?它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通用汽车,或安然(即Enron)或北电?
  该书对基金投资者也有劝慰:别徒劳了!找一个能长期持续跑赢大市的基金或基金经理比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还困难,为什么不把那个稻草堆买下来呢? 在各个基金中换来换去不仅有交易成本,而且事前预测某一个基金在明年或后年的表现比预测股价还难。 该书引用了大量历史数据证明,(1)绝大多数基金是长期跑输大市的,(2)常胜将军十分罕见; 过去的表现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既然投资者费尽周折还不能跑赢大市,何不直接购买大市呢?长期持有指数基金,风险小,也可以避免绝大部分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心情平和,尽享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最彻底的风险分散。 另外,在入市时机上,两位作者建议大家最好把自己当傻瓜, 假定自己完全不懂经济学或市场,分时段均衡入市,减少风险。两位作者也劝大家永远不要预测大盘走势,并且引用了J. P. Morgan先生的榜样。当别人问他如何看未来股市的走向时, 他总是回答:市场会波动 (it will fluctuate)。两个作者对技术分析(画图)不屑一顾, 认为那只是占星学(astrology)的小把戏而已。
  现在的股民实在也是太忙碌了: 信息多,会议多,研究报告多,证券种类多, 应接不暇。 有的人抱怨, 一天12个小时坐在电脑面前, 甚至连处理电邮和阅读上市公司公告的时间都不够。我们的两位作者引用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Jason Zweig 的话来说, 你只有先向市场投降, 然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并且最终征服市场。 那时, 你便可以潇洒地说, 对于大市或者个股的走势, 我既不知道, 也不关心 (I do not know, and I do not care)。而向市场投降就需要买入市场, 也就是买入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 并且长期持有。
  这本书的另一个内容是坚持长期储蓄的重要性。这两位身价数亿的老人强调储蓄是投资的源泉和起点。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分毫必省的技巧, 从信用卡的使用到喝咖啡,买保险和上餐馆。但他们说,最重要的省钱技巧是避开要面子和消费攀比的困扰。 凑巧, 我前几天接到我在湖北某县城工作的侄子的电话, 他收入不高, 但很想买一辆广州本田的汽车, 我跟他好好讲了讲储蓄的多种意义。
  两位作者认为, 大家对股市的回报期望太高, 也太短期。 他们认为中长期股市如果能够平均每年有4-5% 的真实回报(扣除通货膨胀), 已经相当不错。 其中的一个作者, Charles Ellis, 在另外一本书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中谈到了几个发人深省的数字。 比如, 道琼斯指数在1968和1982年均为1,000 点; 在1964年底和1981年底均为875点。 也就是说, 在那漫长的17年里,虽然企业利润大增, 但股票的大市毫无进展。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 利率从4%涨到了15%, 这使得市盈率大幅收窄。 当然, 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过度悲观也导致了股市低迷。 由此可见, 预测短期甚至中,长期股市的变化是完全不可能的一项徒劳。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本人在投资银行做了十多年的证券分析师, 要完全接受两位作者的理论是不容易的, 但也许是明智的, 因为那意味着一种解放和超脱。
  两位作者建议大家买全世界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 但我觉得既然从长远来看, 股票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企业的盈利增长, 而企业的盈利增长又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因此,中港两地的投资者可以特别偏重当地的指数。还有一个更为激进的做法, 就是特别偏重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 自己组建一个50或者70个不同行业的股票的十分稳定的资产组合。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几个烂苹果, 但它们平均的高增长率也许完全可以超过以大股票为主的恒生指数或者其它指数。这里要强调长期持有, 和避免频繁的交易。这种策略也许是两个宗教的妥协?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董宝珍:无为的关键是心理和智力上的无为
(在凌通价值论坛上看到网友转贴瑞银中国区经理张化桥的文章,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29125&extra=page%3D1)
    投资需要无为的思想其实已经被普遍地证明,大部分成功者都不是频繁操作的,都是坚持无为少动的。进一步想说的是,无为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的无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心理上的无为和智力上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心理上不胡思乱想,在智力上不到处乱用。一个好的投资者在做完投资和操作之后,应该是心理就不再掂记这个股票的涨跌,也不再进一步关注他的具体走势,也不在思考什么时候能达到目标,就像此事与自己无关一样,不再投放智力更不为其操心,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无为。简单地说就是不看不想不操心,好像这个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好像把这个事情都忘了,是一种对这个事情胸有成竹之后和胜券在握之后的轻松和不关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是真正的无为投资,这是真正能把你推向成功的一个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恐怕也是真正的好的投资人了。
    打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在很早之前看电影《少林寺》,有一个境头是:一个老方仗被坏人架到火上活活烧死,但是被火烧的过程中,老方仗从容,阵定,口中还念着佛经,当时看这个电影就觉得难理解,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老方仗以拯救众人为根本,他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了不顾个人生死,对于皮肉之苦能够克服,这种心态实际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无为和宁静。
    做一次投资当然应该在决策前思考和研究,但是一旦决定做出了,操作也完成了,那么就不应该再操心了。在现实中,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大部分投资人却不是这样,关注宏观政策,关注股价走势,关注国际金融环境,关注石油价格,甚至关注国际政治形势,这些关注的结果除了让投资人心燥意乱,缀缀不安之外,最大的作用是增加成功的难度。大家应该知道,你所做的投资能不能挣钱,只跟两个事情有关系,一个是这个公司的质量怎么样,另一个是你买入价格是不是合理和安全,只要是有适量的公司,买价也比较安全合理,你一定能挣钱,哪怕在你买的过程中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影响你最终能挣钱的结果。复杂的经济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市场波动,只是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而不可能改变最终的结果。投资最终的结果永远而且只能是由上面的二个条件决定。对于投资人,只是在心理上要有一个准备就是过程总是不可确知的,由于结果已经明确了,所以过程就不值得管,哪怕这个过程极端复杂,也没有必要管它。你已经知道结果,何苦在意过程呢?
    投资人不能做到心理和智力的无为在于,他们认为投资成功是与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资金意图,国际形势这些问题相关的。事实上这些问题与投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只能影响一下过程,而过程在结果明确的情况下不值得关注。
    很多情况下,乱用智慧,过度操心是有害的。人们总认为想得越多决策越好,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思考过程中,人们得出错误结论的时候远比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多。所以如果不断地使用智慧,就会造成错误的结果大量地产生。智力的价值不在于多思考,而在于在核心本质问题上的思考,在关键的问题上思考清楚了,最终的成功也就确定下来了。越是想得多,越是错误多。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一个非常伟大的观点,叫做绝仁去智,老子反对过度思考,强调只要顺随把握大的规律就可以了,在掌握了大的规律之后,完全不用思考。不借助大道的乱思考,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当时我对这个观点也有不理解之处,现在我完全理解老子的意思了。
    投资的大道就是投资标的质地优良,价格低估,只要这二个问题被解决了,什么复杂的变化都不影响你获利的结果,挣钱的结果。有了这二个条件你就彻底地无为,不管不问,不操心。
    其实很多问题即使你再聪明,也不是靠你思考能解决了,有些问题最佳的处理方法是你不管他,无视它,问题自动就没有了,自动就消失了。你要人为干涉反而会遭到麻烦,投资的复杂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