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侄孙为国民党少将 被我党说服起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44:33
来源: 新华社(北京)
林遵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除通过郭寿生等人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外,对所有前来试探的人都予以拒绝,不接受任何方面的联系;二是要人宣扬林遵很反动,思想顽固守旧,死跟国民党等,以此来迷惑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在舰队的亲信和特务。
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法林遵举足轻重受重视
1948年岁尾,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最为繁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又连续指挥发起了淮海、平津战役。按照毛泽东的分析,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主力将基本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即可渡过长江,挥师南下,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然而,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和国际势力的调停,认为组织尚存的军事力量,依据长江天险,千里设防,即可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同时制造“和谈”舆论,企图假以时日,再卷土北上,重新夺回失地。毛泽东无情地揭穿了蒋介石的图谋,决心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他在1948年l2月30日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并引用古希腊的著名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国人千万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为此,他谢绝了国际友人的“好心劝告”,拒绝了“划江而治”“平分秋色”的主张。
不接受“划江而治”,要解放全中国,必须首先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当时,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国民党部署了70万兵力,另以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架支援作战。面对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毛泽东成竹在胸。他清楚国民党绝非铁板一块,突破长江防线关键是做好分化工作。而实际上,分化工作早就在他的部署下开展起来了。争取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就是分化长江防线的一个重要步骤。
林遵
林遵,又名林尊之。1905年生于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父亲林朝曦曾供职于北洋海军,并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由于祖辈的影响和近代中国海军发祥地的熏陶,青年时代的林遵对海军便情有独钟。1924年,19岁的林遵满怀振兴中国海军、洗雪甲午之耻的雄心壮志,以优异成绩考入烟台海军学校。在校期间与中共党员郭寿生相识。郭创办中共外围组织“新海军社”,主编《新海军》月刊,林遵是“新海军社”的成员,《新海军》月刊的热心读者。
1929年,林遵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1934年毕业回国,在国民党海军中任航海官、副舰长。1937年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1939年回国后,历任国民党海军“永绥”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驻西沙群岛舰队指挥官,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抗战期间,他曾率领第五游击布雷大队与日军作战,与新四军有过来往。日本投降后,他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样的纪念碑。这是林遵人生中辉煌的一页,倾注了他的一腔热血。
恪守“知己知彼”的毛泽东,自淮海、平津战役发起后,即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给予严密关注。虽然此时他尚不完全了解林遵其人,但通过中共驻沪特别情报机构写给中央的工作报告,对林遵的一些情况却有所掌握。
在林遵奉命率海防第二舰队进入长江后,中共地下组织便通过各种途径,设法与林遵取得联系。1948年9月,中共地下组织特派员找到了时任国民党《海军月刊社》社长郭寿生,向他转达了周恩来要他归队、争取林遵起义的任务。此后,郭寿生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数次与林遵晤谈,话语逐渐投机,两位老友终于敞开心靡,尽吐心声。谈及国民党的腐败和专制统治,林遵愤慨地说:“国民党不垮台,是无天理。”对国民党下达的“于必要时炮击江岸”的命令,他表示断难执行。他说:“作为一个指挥官,他的良心尚存的时候,下令炮击生他养他的同胞和国土,于心何忍!”
郭寿生和盘托出受中共组织委托,前来动员他起义。林遵心头为之一震,略加思索后表示,愿意起义,但具体搞法,还要相机行事。后来,林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与中共党的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我如同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里见到了光明。”
毛泽东密嘱“隐忍待机”林遵巧施“瞒天过海”
中共驻沪特别情报机构得知林遵愿意起义的消息后,立即给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正在西柏坡指挥淮海、平津战役的毛泽东,看了报告后极为重视,即于1948年12月13日电示驻沪情报机构:
你们可以选派得力干部去与林遵接洽。我们的态度是欢迎他们起义,为人民立功。起义一个舰队即编为一个舰队,起义一个分队即编为一个分队。起义的时机,待接洽好后再定。
在毛泽东眼中,像林遵这样的国民党军事将领,具有民族大义的有识之士,只是由于跟随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使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旦脱离了国民党,转向人民一边,他们的才智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争取林遵率海防二舰队起义,一则可以瓦解国民党长江防线中的水上“钢铁堡垒”,加速渡江战役的胜利进程;二则可以为组建新中国的海军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对后者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前者。这是因为,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实在太深重了。毛泽东对此刻骨铭心。当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惨痛的历史教训使毛泽东不得不开始筹谋海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
在1949年1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已将建立一支海军作为新一年的重要任务,向全党提出。对此,毛泽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自然包括对争取林遵及二舰队起义的考虑。争取林遵及二舰队起义,关系重大,稍有不慎,极易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在第一封电报发出后,毛泽东又作了缜密部署。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完成了为新华社撰写的元旦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就在文章播发的当天,他又亲笔签发了第二封电报,电文如下:
关于长江第二舰队准备起义事,请仍按中央前电所告原则办理。林遵所提接头办法,既系林自己主张,不必改变,最重要的是要林隐忍待机,切勿暴露,免在事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电文不长,但字里行间流露着毛泽东对林遵的关心、重视与期望,这使林遵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为了更好地保守秘密,林遵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除通过郭寿生等人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外,对所有前来试探的人都予以拒绝,不接受任何方面的联系;二是要人宣扬林遵很反动,思想顽固守旧,死跟国民党等,以此来迷惑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在舰队的亲信和特务。这一招果然奏效,直至起义前一天,桂永清还被蒙在鼓里。在南京他亲自找林遵谈话,要林遵率舰队去上海,并以升官、授勋相诺,还令国民党《海军杂志》社将林遵的照片制成锌版,准备作为封面,以“林遵率领舰队冲破共军封锁驶出长江”为题,大肆加以宣扬。然而,桂永清作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离开南京之后,林遵便率舰起义了。林遵本想带出更多的舰艇起义,但由于发生了士兵寻衅和逃舰事件,使林遵想起了英国的一句谚语:“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wood”(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多得不如现得。于是他改变想法,即于4月23日举行起义。
毛泽东喜闻江面壮举复电盛赞林遵率部起义
1949年4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一举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在这一天,林遵率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官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起义。喜讯传来,住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兴奋不已。他激情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