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19:26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第一章:教育之困 林格 著


  想象力与大国崛起
  这里,我想把想象力当作一个重点来探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徒劳无功的。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就是“芝麻”,想象力就是“西瓜”。
  什么是想象?
  首先,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
  通常把人们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外界现实刺激主要表现为言语的调节或物质的刺激,二是记忆的表象主要是过去感知过的材料以及实践经验等,三是形成和创造新形象则是将大脑中旧有的联系重新配合,从而构成新的联系,是一种智力活动。
  其次,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

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就是“芝麻”,想象力就是“西瓜”。
  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形象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比如,我们读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画面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了加工和创造。再比如,当我们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境,却能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奇异的图景来。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用我们熟悉的“枯藤”、 “小桥”、“古道”等表象构成的。想象虽然是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加工改造而成,但记忆表象只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而想象则是以创造新形象为特征的。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爱因斯坦16岁时曾问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以后他又设想“一个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会看到什么现象”。他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创立了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爱因斯坦自己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优秀学者都在做一项有意义的课题----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但大多重点分析了经济、科技方面的原因,忽略了深度分析教育的原因。
  比如,人们时常问究竟是什么建立了强大的美国,究竟是高度发达的科技,完善的机制,还是以西部牛仔为模式的冒险精神?创造学的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建立了强大的美国。”也就是说,一切都应当归结于人脑的想象力。因为一切教育、科技、经济的发达,都离不开想象力,即使完善的机制也是为人的想象力的展翅高飞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谓人才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高度活跃,创业的高度活跃等等,其内在原因都是因为人的想象力的空前释放。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起飞?原因很多,而如果从“人”这个因素探寻,那么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极大地开发了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20世纪60年代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就提出“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问题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培训人才,推进研究开发,改进工业化的对策”,“不能停留在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和消化上,必须进一步开发本国的技术,所以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问题是关系计划期间经济能力增长的关键问题”。该计划要求教育成为“找到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大门的钥匙”。1963年,日本经济评议会在《关于人的能力政策的报告中》中指出:发展自主技术“不能单是为振兴科学技术教育与扩充科学研究投资而采取直接措施”,而“最重要的是产生独创技术的创造力,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国民具有可能实现自主技术的基础教养和创造性能力。否则,就难以涌现足够数量的有独创能力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这个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竟有数千万人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每年的专利申请高居各国之首。
  
中国的复兴与再度崛起,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开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是有效开发自己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大脑的想象力资源。
  我接触过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想象力本身有误解。其实想象力并不是只有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有的特殊能力,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最普通和基础的小事,要做得好,做得美,都需要想象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生意也将比别的生意走得更远。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中真正淘得金子的人是少数,但是卖牛仔裤的却成功了,没有别的,是因为他并没有直接认定只有淘金才是唯一成功的途径。他的生意虽然普通,但是普通中却蕴含了一点微妙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带给他的却是更广阔丰满的世界,他的名字就叫利维-斯特劳斯。以下这个故事也给我深刻的印象,我们暂时不讨论年轻人的做法是否有作秀的嫌疑,但是他至少证明了想象力带给普通人的启示。
  两个年轻人在偏僻的小山村一起开山。一个年轻人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卖给修房子和铺路的人;另外一个年轻人不把石头敲碎,直接运到码头,卖给花鸟店的商人,因为这里的石头奇形怪状,花鸟店的石头价格很高。三年后,把石头卖给花鸟店的年轻人,成为村里第一个盖瓦房的人。
  后来,国家为了保护植被,不允许开山,只许种树,这儿成了果园。这里产的鸭梨汁浓、肉脆、味甜,人们把成筐成筐的鸭梨运到北京、上海,然后发到韩国、日本,个个都赚了不少钱。
  可是,卖石块给花鸟商人的那个年轻人却把果树卖掉,自己种柳树。大家都笑他:柳树怎么值钱?事实上,他的想法是,大家知道鸭梨好卖,但鸭梨用什么装?大家都卖鸭梨,他就卖装鸭梨的柳条筐,而卖柳条筐的只有他一个人。五年之后,他是第一个在城里面买房子的人。
  这个故事被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听说了,他就想找到这个年轻人,给他投资。找到这个年轻人开的服装店的时候,年轻人正在和街对面一家店的老板吵架,很多人围观。年轻人说:“我的西装标价1000元,同样的西装你就标价500元,我标价450元,你就标价400元,我卖出了2套,你卖出去200套,你太可恶了。”准备投资给他的人一看,这个人素质太低了,失望地走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两家店都是年轻人一个人开的。
  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可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作为教育学者,我关注到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
  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
  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就是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孩子们完成了任务。
  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美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区别在于:“像”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好”则没有一定的章法。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自己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标准。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一个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不是标准答案。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在讲学时,我曾经反复和校长们探讨,基础教育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是,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蒙台梭利女士是一位优秀学者,她的教育法在我国非常盛行,有关著作也不可胜数,而且长销不衰。许多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蒙台梭利教具,或是把孩子送到“蒙台梭利幼儿园”去。然而,她的教育法曾受到另外一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质疑,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过于现实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在斯特娜夫人看来,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贡献也不小,但是她的贡献只是对低能儿进行教育的贡献,只对低能儿有效,而对教育普通孩子则没有任何效果。最根本的一点是,她的教育法忽视了对孩子想象力的训练。因此,用她的方法是造就不出伟大人物来的。蒙台梭利把儿歌看成是“无聊的儿歌”,但是,孩子们决不认为儿歌是无聊的。采用她那样现实的教育法,是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的。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