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沙溪古镇 探秘剑川石宝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58:08
寻访沙溪古镇 探秘剑川石宝山 --11月30日出行征友中...
 
浪人

组别版主
性别 男
来自
积分1464
帖子618
注册时间 2006-12-25
2007-11-20 16:50平板|收藏|小中大
回复: 寻访沙溪古镇 探秘剑川石宝山 --11月30日出行征友中...
“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
自古以来,石宝山就是滇西有名的风景名胜区。民间有谚:“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传说在明代石宝山就与三塔齐名。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南25公里的沙溪乡境内,属老君山脉。它包括宝顶山、石伞山、石钟山,方圆约20公里,最高海拔为3038米。这里树木葱郁、山花遍野、幽谷溪鸣、山石怪奇、古寺广宇、石窟成群。其中古寺现存海云居、宝相寺、宝顶寺、石钟寺等。
海云居
海云居,是进入石宝山风景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位于石宝山山门左侧的石伞山麓。
它坐西南朝东北,面对一碧如洗的剑湖,遥对丽江玉龙雪山,其位置得天独厚。清康熙大理府通判黄元治曾题联赞美它“剑海开明镜,雪山列画屏”。也许古代的建筑设计师们也早已领悟到这一点,所以别开生面地在寺前筑了一座雄伟的观景台,台上置石桌石凳,种有几棵直插云表古柏。左侧还有石砌的“寂定墓塔”等两座和尚墓。古柏清风、松荫塔影,首先便给游人平添了寻幽访古的情趣。
海云居系清康熙年间剑川高僧普联和尚(向湖村人)所创建,一进三院,层台迭高,规模虽小而布局严谨,禅房不多却曲折迂回。进山门先入天王殿,从佛后屏风拾级而上就到了上院大雄宝殿。大殿为单檐歇山式五脊顶。殿内佛龛中塑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剑川木匠的杰作
海云居在众寺庙中为历经沧桑而又保存十分完好的一院。大殿檐角斗拱枋间雕刻的飞天、神兽,古朴典雅的格子门都是清康熙年间的剑川木雕,刀法的精美、构图的巧妙,为后代工匠的楷模。殿内悬挂的铜钟为明代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所铸造,系普联和尚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亲自从丽江购来寺中。这一切都是很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
整座寺庙被苍松翠柏环绕,院内又植奇花异木,更显得清幽静谧,令人心醉神驰。古今文人雅士对海云居亦留下不少诗词楹联。其中清人何其伟所撰一联给人印象颇深,即显得幽默风趣,又点出了其中的意境,曰:“古柏风清客醉,香台露冷老僧知。”
蝙蝠洞和石伞山
蝙蝠洞和石伞山在海云居附近,是两处奇妙的自然景观。
蝙蝠洞,又称牛魔王洞,在海云居以北约1.5公里的山箐中。洞高约7米,宽约4米,洞中流出清泉,通过洞口横木便桥即可入洞。入洞10米便一片漆黑,需燃起火把方可前行。再往前行30米,便见一束天光从洞顶射入,朝“天窗”方向往上爬又进入一座高约20米、周长200米的“大厅”,环顾四周,石笋、石树……千姿百态;石壁上挂满一串串连结成团的蝙蝠,洞便因此而得名。耳边还不时传来地下暗河的轰鸣声,令人称奇。溶洞曲折幽深、四通八达、扑朔迷离,极易迷路,如有当地向导带路,可从山腹出。
石伞山,在海云居后山,与宝相寺相对,因山上奇石酷似雨伞而得名。相传有三位神仙来游览,见此地绿荫成林,怪石嶙峋,一时陶醉于雄奇的风景而将仙伞遗忘此地,变成了巨型石伞。三把巨伞从高到低一字排开,最高的石伞高约12米,伞盖直径约8米,顶部较为平坦,可容数十人围坐。站立远眺,沙溪坝子尽收眼底。中间的石伞颀长细小,腰间石壁扭松倒挂,郁郁葱葱。另一把石伞粗壮厚实,顶部呈锥状,上面开满朵朵石莲花,奇特无比。
20057215743152.jpg (64.91 K)
2007-11-20 16:50:00
奇特的石头花
宝相寺——云南的悬空寺
出了海云居沿山行约3公里,便到达宝相寺。
宝相寺又名石宝寺,因建筑奇险,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它是石宝山又一诱人的去处。
至宝相寺山门,也是一石坊,额目:“名山仙境”。进坊,过小石桥、入丛林、上陡坡,在林荫中攀援而上,行约数百米,便见危崖耸峙、峨崖层叠,高数百米,岩舌长伸,崖层间嵌有建筑精巧、五色彩绘的殿阁。
200572163821225.jpg (48.24 K)
2007-11-20 16:50:00
200572163631473.jpg (48.37 K)
2007-11-20 16:50:00
200572163953624.jpg (48.80 K)
2007-11-20 16:50:00
“佛都”悬空、“片云何处”
宝相寺的景观很有特点。它以寺附崖窟,高峻险奇,令人难以忘怀。山腹的大殿依崖而建,每到雨天,山水四漫、飞瀑直下,直落寺前天井。如遇晴天,则蓝天白云石势惊天。在大殿上面数十米的岩窟中,有栈道,道上并排建有三个殿阁。右面是三层的六角亭,中间是弥勒殿,左面是玉皇阁,均为二层。崖上布满题刻诗章。如“南州灵岩”、“眼中有宝”、“佛都”、“片云何处”、“非人间”等等。题诗亦不少,但因年代久远,山水浸蚀,无人整修,多不可读。这些题词、题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当地的景色,抒发了各自的感受。
20057216436899.jpg (47.03 K)
2007-11-20 16:50:00
200572143041504.jpg (61.54 K)
2007-11-20 16:50:00
层层叠叠有几台
从第二层盘旋而上,至第三层,无房,仅有石洞,山水滴喀,汇为小池。第四层,有阁内塑像,阁前有石香炉,有矮栏,凭栏下视,人立虚空。从这里至上边一层,虽仅有五六十米,却都是陡险的猿径鸟道,基本上是依岩凿石为径,斗折蛇行。为了便于攀登,有人在最需要攀附的地方凿了一个个小石窝,让游人好抠住它用力往上攀。游者多,长久磨,小石窝多已光滑。往上攀完石壁,再过一段岩壁凿成的横路,须提心吊胆,侧身扶岩往前移,才到较宽的地方。这里有一小阁,内塑观音。临阁俯视,深渊冥冥,令人头晕目眩,不敢轻越半步;右上方危崖顶上,还有一座石塔,但已无路可上,只能到此止步。整堵岩石,层层叠叠,号称四台,虽有夸张,但层数的确很多。建有殿阁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200572164617827.jpg (47.82 K)
2007-11-20 1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