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抵制日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42:39

也谈“抵制日货”

 

这些天总看到或听到一些人在那里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并且最喜用“抵制日货”这一四字短语,我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似乎老了,没有了激情,也似乎很没觉悟,因为竟然不那么爱国,喊不出那么慷慨激昂的口号,但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很可笑。

在这些大喊“抵制日货”的人中有很多人用着诺基亚的手机,吃不起“吉野家”的美食,戴不起Seiko的精工表,开着吉利或者比亚迪上班,但是喊起“抵制日货”来依然中气十足,这是不是和一个无权无势、无房无车、无才无貌、无德无能的男人大喊:“我要抵制美女!”一样吊诡?本来就是因为消费不起,天天用的都是非日货(即使用,一般用的也是我国企业贴牌生产的准国货),这么一喊似乎就成了自己本来有钱只是为了抗议日本而特意不买而已,这是不是有些不诚实?有些欺世盗名?本来就不曾拥有怎能叫失去?本来就无法拥有怎能叫抵制?

如果你真是开着原装进口的丰田、本田或三菱,用着原装进口的索尼、佳能或尼康,涂着原装进口的SK-II、资生堂或蝶翠诗,你从今以后不开了、不用了、不涂了,我钦佩你,欣赏你,倘若你本来就因为嫌贵而没买或没计划买这些,但是却还要靠大喊“抵制日货”来充大款、扮爱国,那我只能说:“你是一个演员。”

还有一个网上很火的视频里一位老师模样的人义愤填膺地数落国人,说大家不如韩国人爱国,要像韩国人学习,因为韩国人就坚决抵制日货,事实是这样的吗? 8月16日的《中国证券报》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韩国央行和关税厅8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28.3亿美元,从日本进口额为309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80.7亿美元。”

再说了,韩国人即使不用东芝、松下,可以用LG、三星,一样价廉物美,我们的国货大家还放心吗?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增白剂,还少吗?现在哪个家长不是尽量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呢?即使不说质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纯粹的国货、日货已经很少了,可能你现在用的电脑里就有一些元件是日本制造或者采用日本技术,从何抵制起?所以说,大家还是少喊些口号,一会儿抵制A国货,一会儿抵制B国货,套用赵本山和周树人的话说:“拉倒吧!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把自己做好最重要。

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应该都是比较含蓄的,整天把爱这爱那、爱国爱敏感词挂在嘴边,是不是有点矫情呢?

当年那位诘难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北大女生已经移民美国并且嫁给美国人了,希望今天的爱国青年不要将QQ说说或者个性签名改成“抵制日货”后马上就去D盘里看苍井空和武藤兰——并不是不能看,更不是不好看,只是言行要稍微一致些,贞节牌坊也不是那么好立的。

 

 

附两篇文章:

 

争鸣为什么不能盲目抵制日货?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

2005-04-21

  

最近,一些支持日本右翼教科书的日本企业和团体的名单被公诸报端,挂在互联网上。其中有些企业长期同中国做生意。这就从一个侧面揭开了近年来中日关系之所以“政冷经热”的一个谜底。中国消费者愤怒了,商家愤怒了,一场有针对性的抵制日货的行动开始了。这对支持日本右翼的企业和商人造成心理上的极大打击。其中有些见势不妙,急忙发表本企业从未资助右翼教科书编撰会,云云。看来,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想在国内支持右翼团体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企业今后必须作出何去何从的抉择。放弃支持右翼教科书,无疑将是对日本右翼教科书编撰会的釜底抽薪。其结果将是中日“经贸热”不会受多大影响,中日“政治冷”也会有改善。否则,中日关系“政冷经冷”的前景也不能完全排除。

然而,作为中国民众来说,盲目抵制日货是不可取的。所谓盲目抵制日货有几种表现:一是“逢日必反”,只要是日货一概抵制;二是抵制的方式不限于自己不买或不卖日货,而是对别人使用或经销日货也加以抵制甚至损坏;三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日本在华企业或商业行为进行攻击。盲目地抵制所有日货,在思想方法上是绝对化,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其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打击日本右翼的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给日本右翼丑化污蔑中国提供口实,损害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形象。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商品都不是单纯的“原装日货”,而是“多国籍”产品。同时,所谓“国货”或其他国家的产品很多也是同日本企业合资生产的。这一点作为消费者个人是很难分清的。例如,韩国的一些电器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日货,所以韩国虽积极提倡使用国货,但并没有过激或盲目地抵制日货。在国际上经济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盲目抵制日货,就像闭着眼睛打麻雀,很可能打不到麻雀,反而误伤自己人。如果盲目抵制日货打击了在华日资企业,很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的中国职工下岗,从而损害中国同胞的切身利益。

其次,盲目抵制日货将破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投资环境,有损我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国内社会和谐环境。去年中日贸易总额约达1700亿美元。中国对日本出口738亿美元,其中约60%来自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日本在中国直接投资累计合同金额为666亿美元。大大小小的日本企业、饭店、公司、事务所遍布中国各个城市,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着贡献。如果借抵制日货的口号,把对日本政府错误做法和右翼势力的义愤发泄在它们身上,很容易造成日资企业、连锁店所在地社会秩序的紧张与混乱,甚至让图谋不轨的人钻空子。这是人民群众所不愿看到的。

第三,盲目抵制日货有可能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的结果。应该看到,日本经济界在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和支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本大多数商家和企业并没有支持日本右翼团体。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明确表示,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要努力促进日中政治关系的改善。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提供援助时,驻北京的日本工商会主动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以表达对北京市人民的友好之情。如果对于一贯对华友好、为中国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日本企业及其产品也要抵制,这难道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吗?难到能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吗?

作为一般消费者,很难分清那些是“原装日货”或“合资日货”,老百姓购物的基本考虑就是物美价廉,即所谓性能与价格比,而不论厂家是谁。我们不能以消费者的自主消费行为来衡量是否爱国。当然,作为个人,出于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略历史的义愤而不选择日货也是个人的自由。但即便是针对那些支持日本右翼势力的企业,抵制起来也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限度,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http://news.163.com/05/0421/13/1HS786G80001120U.html)

 

吴建民: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宋庄

201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 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9/24/content_631157.htm

 

在外交舞台上,他潇洒自如地在各国穿梭往返,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外交官;在外交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亲历亲为,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好老师;而在那些充满思辨和深刻理论的著作中,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富有创见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怎样的外交家,他又如何看待50年的外交生涯?他的外交理念是什么?8月,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做客山东卫视的“新杏坛”,并接受笔者采访。

偶然走上外交道路

抗战胜利后,7岁的吴建民跟着父母由重庆旁边的一个小城迁回南京,进入南昌路小学读书。由于战乱,吴建民称幼时调皮的自己小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但是到了高中,他的成绩科科都很优异,并一心想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属于国防外交系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前招生,班主任找吴建民谈话,希望他报考外院。吴建民总觉得当翻译就是跟在领导后面拎皮包,心里老大不情愿。可是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只能照办。他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远没有北大、清华那么气派,心里失落极了。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执著坚韧不允许半途而废的。“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吴建民说,自己是南京人,有些发音不准,就在怀里揣一面小镜子,随时拿出来看口型是否准确。

1961年,吴建民研究生只学了一年半,未及毕业就被借调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给中国代表当同声传译,从此开始外交生涯。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是因为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他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外交官应该具备4个素质,首先,要爱国,因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外交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该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中华文化要有比较深的了解,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中华文化;第三,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全球的眼光和渊博的知识;第四,要有很强的对外交流能力。”他强调说,中外文化不同是优势而非劣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即“交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文化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吴建民非常认同,他觉得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吴建民从外交一线退下来后,一直在讲交流,讲外交,努力使外交从神秘走向公开。他想,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外交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界没有意识到外交资源的重要性,所以总是从民间社会找关系,找路子,有时难免碰一鼻子灰;二是外交部门与老百姓沟通有问题,我们的外交总是给人一副政治面孔,“外交无小事”,仿佛处处是国家机密,让老百姓不敢高攀,以致于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一方面,我们急需利用外交资源为中国的资本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外交资源被闲置荒废。

他说:“我的良好愿望是,在中国企业积极借力外交资源拓展国外投资市场的同时,我们的外交官员也要放下架子,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要把中国外交搞得那么神神秘秘,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不敢接近。”

吴建民认为,外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外交”,一种是“大外交”。小外交是通常讲的政治外交,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相反,大外交意义广泛,视野开阔。大时代,当有大外交。今日中国之大外交,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建设性、全方位的外交。

“如果认为外交只是外交部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的中国需要大量懂得世界的人,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我们必须呼唤大外交时代早日来临。”

“我们看到,世界在前进,中国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一元的政治外交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大外交说到底就是拓展一个国家的外交领域与外交资源,让外交不局限于政治层面,还要服务于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以及新闻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外交都可归类为大外交。” 吴建民说。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建民被多次问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外交生涯如何看待或总结。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选择,我还会选择外交。”的确,他的生命因为外交岁月中的艰辛与幸运而格外地富有价值,外交舞台也因为有了吴建民的个性外交显得生动丰满。

与上海世博会有着多年的渊源

2003年,吴建民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成为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他还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军团“大将军”勋章。

吴建民与上海世博会有着多年的渊源。2002年1月,他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递交了上海申办世博的报告;2003年,他又被推举为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是上海世博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能通过参与世博会得到利益。这既是世博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世博会的根本目标。”吴建民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第一次走进发展中国家。

“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将会影响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可通过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其加速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迅速进步。上海世博会承载着推动文明进步的使命。”吴建民说,上海世博会为西方提供真实看待中国的机会,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世博会。第一,它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第二,参展国是破纪录的。第三,它以“城市”为主题,它是追随历史的大潮流。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吴建民同时指出,世博会软件方面尚有欠缺,比印度还差一截。“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不会更大力发展。这不是为了外国,是为了中国人自己。”

爱国也讲方略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吴建民首先作了一个形势的判断:我们国家确实在崛起,这包含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国民心态的问题便突出了,吴建民指出:“对于人家的评论非常介意。人家说我好,高兴得不得了,人家骂两句非常沮丧,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人家说我好要想想,讲的是真好是假好。讲我坏,要想想,有的是有点道理。另外喜欢拔高,喜欢对我们的成绩津津乐道。”

吴建民主张一种平常的心态:“讲我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不好,也不必沮丧。我们有自己的方针,考虑世界的利益也考虑中国的利益。向世界说明我们的立场,心平气和,不必一碰就跳,张牙舞爪,好像很爱国,要有胸怀。”

吴建民指出,应该理性爱国,之前有些人主张抵制日货,可是全球化进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产品95%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不愚蠢吗?他强调,不要被那种看来很激进很爱国实际上误国的言行所忽悠,那是害国家的事情。

50余年来,吴建民外交家的身份得以使他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崛起并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吴建民分析说,是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个进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打击巨大,但由于中国金融改革比较谨慎,因而对我们冲击小。“我们的外汇储备两万多亿,把中国的位置凸显出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急于求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在曲阜举行,作为组委会副主席,吴建民说,论坛的倡议生逢其时。有学者提出,新世纪可能会出现文明的冲突,儒家文化会同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形成一个大冲突的局面。这个观点在世界上有些影响。吴建民认为,论坛可以促使我们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山东是孔孟之故乡,孔孟对中华文明贡献很大,诸子百家贡献很大,但是中国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革命的事件。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我想应该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21世纪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这个我想需要东方文明作出贡献。这个贡献是逐步的,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方文明,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持久和平。”

国际上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吴建民说,不必把这一说法奉为金科玉律。但任何一个在国际上影响大的国家,都会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应该有几点要注意:“首先,不能把中国文化变成杂耍。举个例子:川剧变脸很好,但不少人有个错误的印象,好像川剧就是变脸、变个魔术。从事川剧的工作者对这种认识非常反感,认为很多更深层面的文化被忽视了。”吴建民指出,现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变成一个地摊文化、杂耍文化了。难道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剩这点玩意了?怎样把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东西介绍出去,必须好好动脑子。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人急得很,恨不得今天就“放卫星”。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其次,要认识自己。几千年的历史,究竟留下了什么东西?中华民族的支撑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第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