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中日友好”——中日关系三十年嬗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44:24
 虚幻的“中日友好”——中日关系三十年嬗变
-----迷雾之海 -- 腾讯博客 -

呐喊了几十年的“中日友好”的口号,终于在近日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寿终正寝了。


  想必国人正值义愤填膺、痛骂小日本占我领土、扣我船长、其罪当诛、天理难容的时候,极少有人会想到本次事件另一方的广大群体——日本民众是怎么看待此事的。


  日本民众的反应,其实相当的冷淡。但两国关系的更加恶化,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日本民众来说倒没什么,根据2007年的调查显示,对中国表示“无亲近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近80%,情势似乎已经很难更糟糕了。然而就在30多年前,同样这个调查的数据和现在正好是相反的,有近80%的日本人主张对华亲近和友好。


  这30多年里,究竟是什么使得中日关系恶化到如此地步?


  这要从二战结束后说起。


  二战以日本投降而告终,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此长期在边缘徘徊,而左翼势力趁机兴起,不久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对日索赔问题上做出了宽容的姿态,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当然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外交需要,但对于已经国力空虚、百废待兴的日本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让日本的左翼派和亲华人士获得了鼓舞,积极和我国进行接触,而日本国内的民众普遍也存在着对中国感恩戴德的情绪,其后的20多年中,两国关系并无实质性的进展,来往很少,因此双方的态度也就停留在对战争赔款问题上双方的“中国不提,日本不忘”态度,相安无事了很久。


  期间发生了朝鲜战争,中朝联军经过奋战击败了美军,日本是美国的保护国,但对于美军派兵驻扎日本,干涉日本内政,很多日本人非常反感;因此虽然盟国战败,但日本国内并没有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反而私下里因为让美国人吃了亏,而对中国有所好感。


  中日恢复邦交是在1972年,很多老人还记得“中日友好”的口号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被大量提及的,两国政府纷纷表现出友好态度,而据记载当时日本很多的民间团体也纷纷向政府请愿希望能够恢复和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两国在1972年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久两国之间的派遣留学生、商业贸易、技术交流也开始日益增多,很多场合都打出了“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等口号,那时候没人提南京大屠杀、索赔、保钓之类的事情,日方在技术上和资金上也给予我国很多支持,事情进展之顺利有点不可思议。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从来都没有什么美丽的梦,对于国家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顺利的重新建交,是因为两国有了共同的威胁——苏联。


  二战之后,冷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世界,作为苏联的邻国和敌国,日本的自危不言而喻,正值7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国内也不得不筹备对苏防御策略,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可谓外交的不二准则,日本政府不断向中方示好,而我国也需要和日美缓和外交关系,以增加应对苏联的筹码,所以中日恢复建交其实是出于国家战略的各取所需,而作为在三个大国夹缝之间求生存的日本,维护良好的外交关系更是必要的手段。


  据2004年6月1日香港《大公报》报道,“1972年中日签订外交条约时,中国决定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而日本承诺经援协助中国经济建设。这项内容虽然没有公开,却是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两国政府首脑之间的默契。”从1978到2006年,日本持续向中国注入了大量低息贷款、无偿赠款和无偿技术支持,是对华援助贷款金额最高的国家。


  虽然在外交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利益因素,但两国人民在7、80年代的交往大多都是纯洁和朴实的,日本来访人员和专家等在我国都受到礼遇,中方遣日人员和留学生所见到的也大都是亲切的笑脸。当时两国民众的亲善感有目共睹,1973年,小松左京在他著名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中,甚至描写了日本面临沉没危机时,中国政府无条件派遣船只进行慷慨救援的情节,这在今天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吧。


  然而中日友好睦邻关系,只是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产生的特殊的两国关系,这一关系发生变化并无明显的转折点,但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无疑对这一关系的转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冷战威胁的解除,政府之间紧密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变得不再必要,政府的态度映射到媒体上,就对普通民众产生了导向型的影响。


  蜜月期结束后,双方都把之前避而不谈的历史问题端出了台面,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分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日邦交的裂隙由此加深。


  日本学者天儿慧教授的《21世纪中日关系与日本的展望》一文,我觉得对阐述当下中日关系的态度和观点相当中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作为亲华的历史学者,天儿教授除了指出日本政府和少数右翼势力的某些不当作为之外,也对一些根本性的分歧进行了阐述,然而他还有一些对于中方态度的疑问: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始终是少数势力,而中方为何总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调;日本的官方声明和历任首相已经有过多次“痛感责任,深刻反省”的发言,为何中国人还是认为日本没有道歉;多年来日本官方、民间团体对华进行了大量援助和友好交流,但近年来中国对日态度却越来越差,为何?


  小事化大、视而不见、以怨报德,这恐怕是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于中方的主要印象,也是对中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继苏联解体后又一推动日中关系变化的事件,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增长了40年的日本经济遭到了沉重打击,而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仍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被部分日本媒体在这个时候抛出来的,当时中美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媒体出现攻击言论也并不稀奇,在日本民众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上,媒体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官方的言论,其实日本人也并不是很在意,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中日人员的频繁往来,部分华人的恶劣行径造成的不良影响尤为深远;相对行为拘谨有礼的日本人来说,华人的态度比较随便,早期留学生的素质还算较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大量务工人员进入日本,低素质和高犯罪让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急转直下,据统计在日华人的犯罪率是人口比例的两倍以上,而且还有多起杀人等重大犯罪,前段时间某警视厅甚至制作了“看到中国人,请报警”的宣传海报,由于人权组织的抗议才不了了之。而媒体对于华人犯案的报道频率和力度也都远大于其他外籍人员,近年来电视台甚至开始制作明显侮辱华人的综艺节目,也助推了日本人的厌华情绪,去年我曾因公务去过日本一趟,近期几个朋友也刚从日本旅行归来,就个人感觉来说,并没接触到任何抱有明显敌意的日本人,也没有发现对中国抱有明显好感的日本人,或许这也是由于日本人特性:不喜欢归不喜欢,生意还是要照做。


  1998年签订的《建立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宣言》,实际上对于两国关系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随着近几年来恶性事件的不断升级,国内反日情绪也不断高涨。一件恶性事件,能够抹杀两国友好人士多年的努力,2008年汶川地震,日本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并号召国内企业和个人对灾区进行募捐,善意昭然,但刚刚过去两年,现在哪有人再提此事?可笑的是多数高唱反日论调者,其言论和行为的幼稚程度让人瞠目,哈日固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反日同样值得商榷,那些叫嚣着要开战的左愤们可曾对日本有过多少了解?大多数对日本一无所知,少数与日本有过接触者也只是管中窥豹,多少人现在了解日本还是通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菊与刀》和《日本论》?而日本从各方面分析中国的学术文献数以千计,虽然“中日友好”搞了好几十年,国内对日本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恐怕未必超过百年前赴日的梁启超公。


  伟大的孙武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正因为是千年多的邻国,有过历史纠纷,才更要学习日本,研究日本,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然只是盲目的叫着“道歉”、“赔款”,只知翻旧帐而不思进取,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而那些仍然自认泱泱大国、不看日本字、不听日本话、和闭关自守的清廷相比又有何区别?比起哈日族来恐怕都更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