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误区(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48:06

饮食误区(最新研究成果)

 

古人有训:“所谓百病横生,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者亦多,为患者亦切。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告诫人们在摄取食物时要格外小心。如今,呈上升趋势的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几乎都与“吃”脱不了干系。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肥胖、过敏、自体免疫、癌症和肝病已从罕见疾病,悄悄转变成流行病。

    要预防或扭转健康持续恶化的现象,必须先了解造成慢性病泛滥的原因究竟为何,从根本做起,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吃药开刀并非治疗疾病的最好办法,而且往往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依照我的临床分析归纳,要提升健康,必须从饮食、毒素、作息、压力和运动这五大致病因素着手,而首先,又以饮食营养的调整最为重要,继而改善其他四大致病因素。这五大因素,虽然看似老生常谈,却也是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

    人体是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生物化学原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必须遵循。如果吃错了,当然就会生病。就像汽车一样,不管你开的是多么名贵的汽车,如果不按照车厂的指示,乱加汽油或在加油的同时,加一点水或其他液体,这部车很快就会报销作废。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常使人沉迷在美食、享乐和便利之中,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危机,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健康恶化的陷阱里。

 西谚说:“一个人的良药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适用的饮食方法或天然药物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家不要迷信哪一种饮食可以适用全部的人。

误区一:低油饮食比较好吗?

    黄小姐今年35岁,是科技公司的公关组长。因为经常要接待国内外的客户,所以很注重外表,希望能给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最近5年来,不知道为什么,黄小姐的体重逐年上升,与刚进公司时相比,足足胖了10千克!不仅公司领导提醒她,她自己也觉得身材都变形了,不能不多注意。好友小惠告诉她,这是因为油吃得太多了,所以黄小姐下定决心不碰油脂,不但汉堡、炸鸡块、牛肉和猪肉不吃,三餐也只吃生菜沙拉、面包、饼干或几个寿司卷,偶尔喝一些奶茶。半年下来,不但小腹越来越凸出,情绪越来越暴躁,肚子饿的时候,还会手脚冰冷兼头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吃错东西了吗?黄小姐的脑海里,开始出现许多问号。

    减肥是现代女性的共通话题,这一观念甚至已经深入到小学生阶层。爱美怕胖的女性以为少吃肥肉就能不长肥肉,所以多盛行低油饮食,肥肉、猪油和鸡皮之类的东西碰都不敢碰,结果吃的脸色苍白、情绪不稳,甚至有些人得了忧郁症。另外,也有人是怕罹患慢性疾病,所以对油脂持戒慎恐惧的心情,深信“低油就是有益健康”。

    低油不一定更健康

    那么,低油饮食到底好不好呢?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油脂对身体很重要,很多身体的组织构造与生理运作都需要油脂,如果油脂摄取不足的话,会出现精神不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和血糖不稳等问题,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油脂的问题不在于低油脂或高油脂,而在于摄取的是“好油”或“坏油”。如果是“好油”,多吃无妨;如果是“坏油”,最好碰都不要碰。

    上例中黄小姐的问题就出在她虽然不吃油脂,却吃下了大量淀粉,使得肚子更容易饿,小腹更容易突出,情绪也随着血糖的高低而起伏不定,许多症状都是早期糖尿病的前兆。至于油脂,她虽然完全不碰,却在吃面包饼干时,不知不觉吃下了许多反式脂肪酸,种下日后心血管疾病与慢性发炎的祸因。

    有许多糖尿病或胆固醇过高的患者,在医师的嘱咐下,都奉行低油饮食生活,结果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油与肉虽然吃得少了,但饮食中的淀粉比例却增加了,所以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而胆固醇过高的患者,虽然肉少吃了,但却吃了许多糕饼,无形中吃下了许多反式脂肪酸与自由基,如此一来,反而比水煮肉里的油脂更容易使坏胆固醇升高。

    “坏油”才是慢性病的头号元凶

    随着大家吃得越来越好,脂肪的摄取量逐年飙升,很多慢性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过敏和肥胖等疾病也陆续出现。根据美国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疾病都和饮食有关,尤其和饮食中油的摄取有关。油吃得越多,罹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也就是将慢性病与油脂画上等号。动物性油脂更被医界视为慢性疾病的头号元凶。

    所以近几十年来、一直到现在,营养界与医界都呼吁大家少吃动物油,包含猪油、牛油、鸡油和奶油。其实,这一论点是有待进一步讨论的。没错,慢性病是因为吃了太多油造成的,但那是因为现代人吃的油至少80%以上属于“坏油”。动物油虽然不太好,但还不是最坏的油,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使避开了动物性油脂,如果还在大量吃其他“坏油”,仍然会得各种慢性病。

    油也分好与坏,如果是“好油”,吃多也会很健康。但即使是“好油”,制作或烹饪方法错误,也会把它变成“坏油”。很多油经过高温油炸,性质会改变,并产生有毒物质。所以问题不在油吃得多不多,而在于吃的是“好油”还是“坏油”。

误区二:少吃高胆固醇食物?

    酒席上,老王看到满桌佳肴直叹气:“我年轻时,没钱吃好的,现在老了,却胆固醇太高,医师说我一天最多只能吃一个蛋。”老张接着说:“我也是。我太太不准我吃火锅,说肉类胆固醇太高了,会阻塞血管。”老宋也附和:“你们还没有我可怜呢!除了肉类和鸡蛋不准吃太多,连最喜欢的海鲜也被列为禁品。现在的我,简直就是草食性动物。”

    我常常在饭局上听到上述的论调。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告诉大家,一天吃5个鸡蛋也没关系,只要是水煮的就OK。肉类与海鲜也是,虽然含胆固醇,但只要不经高温炒炸,就比较安全。

    95%的胆固醇由体内制造

    “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有益健康”是个似是而非的观念。我有很多病人,总胆固醇偏高,医师告诉他们不能吃高胆固醇食物,好心的医师还会给他们一份高胆固醇食物清单,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事实上,食物或油脂吃到肚子里后,会被胆汁与消化酶分解为微小的单元,经过吸收与肝脏的合成后,再转换成人体需要的成分。因此,体内95%的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而并非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而来。肝脏每天约合成3000毫克的胆固醇,相当于10个鸡蛋的分量,所以大家看到海鲜、猪蹄、牛肉和鸡蛋这些食物,不要马上跟胆固醇画上等号。首先,你要看它是怎么烹调的;其次,要确定同一餐是否还会吃到其他油炸物。换句话说,不要担心吃下多少胆固醇,而要在意肝脏如何合成胆固醇!

    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你知道胆固醇有好、坏之分吗?总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非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密度胆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胆固醇与非常低密度胆固醇是坏的。而每个人的身体到底要制造多少好的和坏的胆固醇,肝脏有它自己的打算,不是吃进来什么就变成什么。所以就算吃下的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到了体内也会被分解掉或燃烧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影响肝脏,让它多合成好的胆固醇,少合成坏的胆固醇呢?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肝脏在哪些情况下会形成哪种胆固醇。

    第一,身体的需要。这点就让聪明的肝脏去判断。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吃下去的胆固醇与油脂有没有氧化?也就是自由基多不多或会中和自由基的新鲜蔬果吃得多不多?众所周知,海鲜和鸡蛋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但只要不是氧化过的胆固醇,如水煮蛋、卤蛋或茶叶蛋,一天吃5个都没关系。相对来说,就算一天只吃一个蛋,可是却是煎蛋或炒蛋,就比较不好,要赶紧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去中和它,因为胆固醇或油脂一旦被氧化了,就会促使肝脏制造多一点坏胆固醇。

    所以,胆固醇的问题,不在含量的多寡,而在于烹饪的方法。当然,我不是说你从此可以肆无忌惮的猛吃水煮蛋或卤猪蹄,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要考虑。凡事适可而止,采取中庸之道是最明智的。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吃了一些油炸的东西,如盐酥鸡或炸排骨之类的,甚至是炸秋葵或炒青菜,因为它们会产生自由基,就会使坏胆固醇增加。另外,压力过大时也会产生自由基,会间接产生坏胆固醇。

    健康检查的小秘诀

    坏胆固醇容易堆积在受损的血管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块,日后脱落形成血栓,堵在心脏就是心脏病,堵在脑血管就是脑卒中。但是好胆固醇却是许多激素与细胞膜的原料,不能缺少。健康检查通常只验总胆固醇,医师也只笼统地说“你胆固醇过高了”,但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不够的。欧洲的西医从2001年开始,不再看总胆固醇,看的是总胆固醇除以高密度胆固醇的比例,因为总胆固醇高并不表示坏胆固醇也高。比值若是3以下,表示很健康;要开始注意;5以上就表示容易罹患心脏病或脑卒中。例如,总胆固醇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胆固醇80毫克/分升的人(比值),比总胆固醇180毫克/分升、高密度胆固醇35毫克/分升的人(比值)健康,但是如果你刚好碰到的是一个比较马虎的医师,只看总胆固醇,就会说前者不健康,后者健康,这与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后者罹患动脉硬化与脑卒中的概率比前者大很多。因此,下次体检时,不要忘了应该同时检查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胆固醇(HDL-C)。

    总而言之,含胆固醇的食物还是要适当摄取。只要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的比值保持在3以下,总胆固醇维持在150~200毫克/分升间,加上烹饪过程健康且搭配蔬果,你还是可以适量地享用美食。

    什么是自由基

    简单来说,我们体内的白血球在杀死细菌或清理死亡细胞的时候,是以释放出溶体来进行这项工作的。溶体里有盐酸和双氧水,会把细菌和老旧细胞杀死、分解掉。就好像你平时用盐酸洗马桶或用双氧水洗伤口一样,双氧水与盐酸就是利用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达到这个目的。油脂经过煎、炒、炸、烤的过程,会产生很多自由基,一旦吃下肚后,不但会影响胆固醇的合成,还会伤害血管壁和细胞膜,使发炎反应失控,所以它是健康很大原杀手。

误区三:用植物油炒菜比较健康?

    小玉是个新婚的家庭主妇,出嫁前妈妈常叮咛,结婚后要相夫教子、孝顺公婆,而且要煮一手好菜,抓住先生的胃。妈妈担心从小只会念书的小玉没进过厨房,不会煮菜,所以婚前送小玉去烹饪班学了3个月。结婚半年来,小两口倒也恩爱,但婆婆却常向儿子告状,说媳妇做菜很固执。经过小玉先生仔细追问,才发现小玉的婆婆喜欢用猪油炒菜,小玉却坚持烹饪班教的,认为猪油不健康,应该改用色拉油炒菜较好。到底谁的说法才对呢?小玉的先生不禁左右为难起来。

    1997年曾进行的市场调查中发现,零售市场卖掉的食用油品中,有60%是色拉油、12%是葵花油、13%是老一辈人习惯用的猪油。10年后的今天,色拉油、葵花油和橄榄油,是现今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饪油,橄榄油尤其炒得很热,使用率大幅提升。但猪油却越来越少用了。

    到底该用哪一种油炒菜,是我演讲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小玉与婆婆之间的战争,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要看小玉所用的植物油是哪一种?炒菜的温度在几度?如果用错植物油炒菜,还不如用婆婆使用的猪油。

    什么是油的“冒烟点”?

    中国人最常见的烹饪方式还是以煎、煮、炒、炸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多数是使用玉米油或葵花油之类来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这类植物油,这真是个严重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每一种油耐受的温度不一样,未精制的葵花油在107℃就开始冒烟变质了,如果拿来炒菜甚至炸排骨,会产生许多毒素。因此,在选用油品之前,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冒烟点”。

    每一种油的冒烟点(介于熔点与沸点之间)都不尽相同,任何油类只要达到冒烟点以上,就会开始变质,甚至起火燃烧。所以,我鼓励大家不管炒什么都加一点水来炒,因为水分会将温度拉低到100℃左右。我把这种加点水来炒的炒法称之为“水炒”。所有的食用油类的冒烟点都在100℃以上,所以炒菜时只要能把温度控制在100℃,油就不会变质,吃了也不会有害。很多液态植物油如菜子油和葵花油,冒烟点都在107℃,通常用大火一炒,一下子就会超过冒烟点,开始变质,吃下这种油,对身体反而有害,但若是拿来凉拌东西就很好。

    油的商品名称非常混淆,例如,很多食用油是菜子油或是菜子、玉米与大豆的混合油,但厂商并不标示清楚,而常用“色拉油”这个名称代替。其实,色拉油(saladoil)是一种通称,凡是可以拿来凉拌沙拉的油就可以叫做色拉油。所以在还弄不清楚油种之前,最好先不要拿来炒菜。橄榄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冒烟点约160℃,可以炒菜,但还是加一点水比较好。椰子油的冒烟点更高,在232℃,用来炒菜最适合,但是记得要买未精制的椰子油。所以,买哪一种油炒菜是一门学问,我特别整理了一份各种未精制油脂的冒烟点,提供给大家购买与烹饪时参考。

    油脂的四种烹饪方式

凉拌、水炒、中火炒与煎炸四种烹煮方式。

    适合凉拌(49℃以下)的油:除了常温下是固体的奶油、猪油、椰子油和鳄梨油之外,几乎任何食用油都适合。

    只适合水炒(100℃/212°F)、不可用中火炒的油:葵花油、红花油和菜子油。亚麻仁油虽然也算,但因为营养价值太好了,建议生吃才不容易破坏它。

    只适合中火炒(163℃/325°F)、不适合煎炸的油:大豆油、玉米油、冷压初榨橄榄油、花生油、胡桃油、芝麻油、奶油、猪油和马卡达姆油。酥油是糕饼业者最常使用的油,因为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问题极为严重,我坚决反对使用。另外,棉花子油通常用来做饼干,由于对身体有毒性,会杀精子,我也不建议食用。

    可以用大火炒或煎炸(190℃/375°F)的油类: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和鳄梨油。椰子油和棕榈油的耐热点都在200℃以上,煎、炸都没问题,但我发现国内这两种油都是用酸价高的原油再精制而成的,不符合我的“好油”标准。如果读者可以找到未精制而香味浓厚的椰子油,我会建议把它当作煎炸油的首选。葡萄子我听说过去采收时会喷保鲜剂,容易残留在油品中,这问题现在是否解决了我并不清楚,所以暂时无法提供参考意见。

    买对的油,用对的方式烹饪

    油的学问真的很大。除了选对油品之外,是否经过精制,也是决定好油与否的标准。市场上出售的油品有许多障眼法,例如,只加了一点橄榄油,就号称是橄榄多酚油,其实是菜子油。而大部分厂商为了迎合人们喜欢大火炒菜的习惯,都把优良的进口橄榄油或其他食用油精制。这么做其实非常可惜,因为精制过的油,就不能算是我们说的“好油”了。

    人们买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制过的。拿精制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过程,等于错上加错,对身体更加不好。最正确的做法、能确保身体健康的烹调方式是,买未精制的橄榄油或麻油,来做中温烹煮之用,若要炒菜或煎鱼时,如果买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榈油的话,宁可选用猪油、奶油或茶油。

    因此所谓的“好油”,就是当你买到也买对了的时候,还要用对的方式去烹调,才能保持它原来好油的成分。所以用色拉油炒菜实在很冒险,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烟点在几度,将炒菜时的温度控制在冒烟点以下,那就是安全的。现代人慢性病、发炎、过敏及妇科疾病毛病一箩筐,都和吃错油有很大关系。

    最简单的用油方法

    最简单的用油方法,其实就是最好的方法。简单来说,不要买精制油,买一瓶未精制的冷压初榨橄榄油。青菜尽量用烫的方式烹调,烫好再拌橄榄油加点芝麻和调味料,就会很好吃。若要炒菜,可加点水降温,用橄榄油还可以应付。尽量还是不要吃油炸物,非不得已时,可以考虑用椰子油或猪油。猪油最好用无污染的。另外,除了食用油,我建议补充富含Ω3的亚麻仁油、深海鱼油和海豹油。鱼油记得要选购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合格且无重金属污染的。

误区四:猪油和牛油不能碰吗?

    小琳是个用功的高三学生,与其他同学每天拼命读书、考大学。不同的是,她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看英文报、看美国ABC电视新闻,准备暑假后到美国念大学。有一天,她在报纸上读到“FrenchParadox”(法国矛盾)这个词,百思不解,上网查询之后,才发现一项令她颠覆传统思考的事实。

    “法国矛盾”指的是法国人比美国人多吃两三倍的奶油、猪油和牛油这些饱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脏病的概率却只有美国人的1/3。吃传统油腻腻食物的法国女性,罹患心脏病的概率竟是西方国家中最低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至今美国科学界还是无法完全解释,因此称为“法国矛盾”。

    “法国矛盾”带来的思索

    50年来,美国人把造成心脏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元凶指向奶油、猪油和牛油这些动物性油脂,因此才有人造奶油的发明与植物油精炼工业的兴起。反观法国人,至今吃的大豆油等精炼植物油比美国人仍然少很多,所以,“植物油比动物油健康”这个理论,遇到法国人就讲不通了。

    不只法国人,南洋各国的人们每天常吃的都是椰子油和棕榈油,这些油也和猪油、牛油一样,是美国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饱和脂肪”。几个世纪以来的海上争夺霸业,船上载着的食用油,就是一桶一桶的猪油或牛油。还有爷爷奶奶那代人,吃了一辈子的猪油,也没有听说有现代人这么多的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植物油与动物油优劣互见

    其实,现代人脑海中“少吃猪油和牛油比较健康”这个观念,颇有争议性。首先,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油脂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无污染的猪油和牛油,并不比大卖场里热销的植物油差。

    橄榄、芝麻、花生和茶子这些含油量高的种子,是用传统的冷压方法,将油从种子里压榨出来。这些压榨出来未经精制处理的油,都是我心目中的好油,也是世界各国传统的制油方式。但是你知道大豆、玉米和菜子是怎么制成油的吗?这些含油量低的种子,必须先晒干,再用化学溶剂(通常是己烷或汽油)浸泡,将油脂萃取出来。由于化学溶剂内的己烷、苯、甲苯具有毒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几十个PPM之内,因此炼油工业的水准与油的品质很有关系。

    凡是经过人类食用几千年的食物通常不会太差,猪油一直是农业社会的主要食用油,因此,它反而比刚被发明的精炼大豆油和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令人放心。

    猪油和牛油这些饱和脂肪里面,含有花生四烯酸,这是它最被诟病的地方,因为花生四烯酸会促使身体发炎。但如果多吃蔬果,少吃精致淀粉,就可抵消它的缺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吃猪油的。其实,这些油虽然含有花生四烯酸,但是,它们也含有一些有益身体的优质成分。例如,猪油、椰子油和棕榈油中含有月桂酸,它可以抗菌、抗病毒及提升免疫力,这是其他不含月桂酸的液态植物油所没有的优点。

    此外,猪油和牛油在常温下呈固态,稳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变质,较耐高温烹调,比液态植物油(如葵花油和色拉油)更适合用来炒菜,更不容易氧化产生自由基。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吃到猪油拌饭或猪油拌番薯叶,就不必罪恶感太重了。

误区五: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

    大明的阿姨8年前全家移民到南非,妈妈为了让大明与妹妹小梅学英文、熟悉外国环境,每年暑假,总是让他们到南非找阿姨。阿姨很喜欢外甥和外甥女,所以每天都把他们喂得饱饱的。

    大明与小梅刚从南非回来时,各胖了三四千克,妈妈赶紧带两兄妹来给我看诊。看诊的原因不是因为变胖,而是鼻子过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无时无刻都必须张口呼吸,鼻子已经完全不通了。不但如此,大明的注意力也很不集中,记忆力很差,一个月会丢掉3把钥匙,上课也常被老师点名。一问之下,我发现大明与小梅都偏好奶制品,尤其是人造奶油。在南非的2个月,大明每天喝两大杯牛奶,吃几条小乳酪,还喜欢在烤面包上涂人造奶油、在热腾腾的马铃薯中间加一块人造奶油。回到家后,大明还常叮咛妈妈要多买一些人造奶油,因为阿姨说人造奶油是植物油,对身体很好。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受西方饮食影响,以烤面包加奶油当早餐,而且听说奶油不好,就改吃人造奶油。长期下来日积月累的结果,造成很多问题,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中风、各类过敏、自体免疫疾病、免疫力下降和肥胖等。

    反式脂肪千万吃不得

    “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这个观念,其实是个天大的错误。人造奶油又称为乳玛琳(margarine),自从100年前被发明以来,都是以液态的植物油“氢化”而成,所以属于“氢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人体不会自行分解,比毒蛇猛兽还可怕,所以碰都不能碰,但却有很多人误以为它是好东西,大吃特吃。

    氢化植物油在我的“坏油”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名,只要是过敏、自体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定要停止吃反式脂肪酸,配合其他疗法,身体才有机会恢复正常。这一点绝对要做到,完全没有妥协余地。

    无法代谢的反式脂肪酸

    既然人造奶油不好,为什么会被发明出来呢?当然,科学家刚开始并不是这么想的。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人开始认为奶油、猪油和牛油这些动物性油脂,吃了容易堵塞血管,所以应改吃植物油。偏偏美国人又喜欢吃烤面包涂奶油或烤马铃薯包奶油,食品业者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便把大豆油、玉米油和菜子油等液态植物油,在实验室中经过“氢化”的过程,使其呈固态状,然后再加些人工色素和香料,味道就跟天然奶油很接近了。

    原以为这样的人造奶油没有动物性油脂的缺点,却没想到,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人造奶油的问题远比动物性油脂还要严重。奶油虽然有花生四烯酸的问题,但是只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度运动,就可抵消它的缺点。反观人造奶油,因为经过氢化过程,油脂已成为人体无法代谢的反式脂肪酸,是体内的定时炸弹,反而比奶油还要糟糕。最近由于反式脂肪酸逐渐被大众所摒弃,生产者已开始改良人造奶油的配方,很有可能使用其他的固态油脂制成人造奶油,可以不含反式脂肪酸。

误区六:素食对健康大大有益吗?

    很多素食者吃得并不健康

    素食虽然是一个健康的观念,但是目前,国内素食人口多数却吃得很不健康。许多统计发现,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比一般人还高。最近,慈济大林医院分析3689位健康检查的市民发现,吃素女性的三酸甘油酯比荤食女性高,好胆固醇也比较低。中国香港也是如此,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发现,长期吃全素的人,因维生素B12缺乏,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管比一般人更容易硬化。

    很多人吃素是为了健康,没想到却反而更不健康,实在很讽刺。其实,如果吃素吃得正确,的确可降低乳癌、直肠癌、子宫肌瘤、动脉硬化、脑卒中、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罹患率。但是如果吃得不正确,却会导致动脉硬化、糖尿病、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忧郁症、厌食症、代谢症候群和生殖功能衰退等问题。

    为什么吃素的女性反而好胆固醇太低、坏胆固醇升高呢?那是因为她们吃了太多氧化油脂与氧化胆固醇的关系。素食者通常吃得很油,不论是素食餐厅或家里的素菜都炒得太油,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用精制植物油或冒烟点很低的植物油,这些油要么是本来品质就不好,要么就是大火一炒就氧化了。这还不要紧,节省的家庭主妇通常还有清剩菜的习惯,于是再把一盘盘变质或氧化的油全部扫下肚。

    再者,素食者喜欢吃素鸡和素鱼这些豆类再制品。生产者怕口感不好或不够香,常常以油炸或煎炒的方式处理这些素料。加上很多素食者或老年人口味较重,动不动就用植物油油炸食物,例如,炸香菇和炸茄子等。总之,吃了这么多的氧化油,如果新鲜蔬果又吃不够,坏胆固醇怎能不升高?至于三酸甘油酯过高的原因,则是因为吃了太多淀粉的关系。

    生机饮食比较好吗?

    国外的素食者就吃得健康多了,他们的蔬菜多以凉拌或生吃为主,是真正的生机饮食。我在美国读书时,有不少同学吃素,他们通常是新鲜蔬菜一袋一袋拿来就吃的。国内的素食者则习惯吃炒青菜,习惯将蔬菜洗过、煮熟才吃,吃生菜沙拉的习惯没有欧美国家普遍。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将蔬菜洗净后用滚水汆烫10-20秒,捞出来拌一些冷压橄榄油即可。我个人很注意蔬果的新鲜度,不论你现在吃素或吃荤,我都建议每餐一定要吃新鲜的蔬菜或水果。生吃蔬菜营养价值高,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用蔬果机或臭氧机把细菌处理掉。蔬果最好是吃有机栽培的,才不会吃到农药与化肥。但是有机蔬菜因为没有喷洒农药,常会有细菌的问题,所以要洗干净,并烫10-20秒把大部分细菌杀死。如此一来,不但不用担心细菌的问题,而且蔬菜的营养素也都能保留下来。

    食物比例要吃得正确

    素食者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比例通常不对,这个现象,全世界各国的素食者都一样。因为吃素者一旦避开肉类,蛋白质与脂肪的摄取就会比较缺乏。很多刚开始素食的人都会犯这个毛病,而出现血糖不稳、胆固醇过低、甲状腺低下或血清素缺乏的问题。所以素食者必须特别注意蛋白质与脂肪的补充,三餐都要有,而且比例要对。这个比例必须经过精密检测与计算,结果会因为每人体质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有些人会因此很容易吃素,有些人则会吃得很痛苦,这与每个人天生体内代谢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不同倾向有关,也和血型与体质酸碱性有一点关系。吃对食物比例以后,精神会很好,体力充沛,不容易饿,体重会很标准,也不容易生病。但如果吃错,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适时补充营养素

    长期吃素的人,建议要定期抽血检查体内的铁质与维生素B12含量,这两种都是肉类含量较多、蔬菜含量较少的营养素。铁质缺乏容易贫血,维生素B12不足会造成恶性贫血与动脉硬化。另外,由于植物性蛋白质不像肉类或蛋的动物性蛋白质那么完整,建议豆类与谷类应搭配一起食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蔬果性味偏于寒凉,肉类则偏温,所以虚寒体质的人如果吃素,要注意每一餐的食物属性,多摄取一些属性温热的蔬果、坚果和辛香料,并且要多运动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才不会越吃体质越寒。

    至于孕妇与婴幼儿是否适合吃素,我认为,孕妇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营养的问题,因为怀孕期及哺乳期,母亲与婴儿对养分的需求比较特殊,需求量也比较高,如果吃全素,临床上发现,可能有热量、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摄取不足的情形。我建议不妨补充吃些鸡蛋和鸭蛋,可能会好一些。

    总之,素食者如果要吃得健康,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农药与化肥残留;第二,素肉的制作是否有许多人工添加物;第三,素食餐厅或家庭烹饪的用油问题;第四,优质蛋白质与“好油”是否足够;第五,维生素B12与铁质是否缺乏;第六,体质与食物的寒热属性是否平衡。

误区七:低蛋白质饮食可以预防疾病吗?

 

    张先生是一家纺织公司的总经理,3年前体检时发现有C型肝炎,去年开始觉得身体很疲累,而且两脚大脚趾又肿又痛,痛起来有时两三天都不能走路,医师说是痛风。李先生因此开始吃素,改变以往大鱼大肉的习惯,平时只吃烫青菜与白饭,完全不吃任何蛋白质与油脂,包括一切肉类、鱼类与豆类。吃了半年之后,张先生觉得痛风好像好了一些,但情绪却变得很低迷、精神不振,老是往坏处想。在公司年度健康检查时发现,原本过高的胆固醇突然掉到只剩100毫克/分升,而血糖竟然太高,已达糖尿病的标准。除此之外,张先生常常觉得事事不顺,老想躲在家里,有时连续三四天没到公司上班,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后来张太太请了一位西医朋友来家中拜访,才发现张先生得了忧郁症。

    张先生的问题出在蛋白质突然缺乏,导致脑中血清素过低,引发忧郁症。肉类与油脂摄取不足也使胆固醇过低。血糖过高则是因为家族遗传、压力太大、缺乏运动和精制淀粉吃得太多所引起。

    蛋白质是身体不可或缺的物质

    最近几年来,为了健康,世界各国的华人圈中纷纷流行起“超低蛋白饮食”。其实,这个观念是相当有问题的,因为蛋白质对我们人体的生理运作、免疫功能甚至脑部运作都非常重要。蛋白质(protein)是除了水分以外构成人体最主要的物质。希腊词“protos”就是“最重要”的意思。蛋白质既然是身体正常运作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所以低蛋白饮食对身体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一,蛋白质可以长肉。我们的肌肉的成分是蛋白质,全身里里外外的细胞也大多由蛋白质构成。所以蛋白质吃得太少的人就会很瘦。

    第二,人体的皮肤、酶、抗体、内脏细胞、神经细胞、血管、血球、神经传导物质细胞激素等,很多都是蛋白质构成的。还有很多激素也是蛋白质分解后合成的,例如,甲状腺素,它是由酪氨酸这种氨基酸所构成的。蛋白质进入肠胃后,先分解成胜肽,再分解为氨基酸。我们身体有8种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取得,身体无法自行制造。

    第三,蛋白质还能供给能量、调节酸碱度、调节渗透压、携带养分,以及传递细胞间信息等。所以,蛋白质摄取不足,会产生很多问题。

    排毒餐不是人人适用

    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排毒餐”为例,排毒餐的内容通常是由高纤和高淀粉类食物所组成,也就是低油与低蛋白饮食。当初的设计是为了癌症患者所需,治疗效果也不错。加州有一研究机构统计20年来的临床资料发现,80%的癌症患者是适合吃低蛋白饮食的。但大部分的普通人却并不一定适合超低蛋白饮食,如果不弄清楚自己的体质,是会吃出问题的。因为每个人对蛋白质与脂肪的需求量不同,这可以由检测血液、唾液、尿液与咨询得知。

    最近,有个病人来找我,她的症状是每天早上昏沉沉的、头痛且冒冷汗。我一问之下才发现,她是因为接受了朋友的建议,每天早上只吃一个地瓜,不吃其他东西,所以才会出现血糖不稳的现象。于是,我告诉她除了地瓜之外,可以再多吃两个水煮蛋,如果能再加点水果会更好。结果才一个星期,她就不药而愈了。

    爷爷奶奶那辈人年轻时吃的三餐虽然相当类似于排毒餐,蛋白质吃得很少,但他们非常重视油质的摄取,知道一旦油吃得太少就会没体力、容易肚子饿,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借由年节祭祀打牙祭或平时抓野味、捕鱼虾等方式,来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大多数人如果要吃排毒餐而不吃出问题,每天必须有大量的体力劳动,如上学走3小时的路或每天种田、担水等。现代人多半达不到这种劳动标准,因此才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忧郁症、糖尿病、肥胖和三酸甘油酯过高等问题。

误区八:多喝牛奶能补充营养吗?

    小琪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很会画画,体能也很好,但就是语言表达比同学差了一些。小琪最喜欢上幼儿园的原因是可以吃点心,尤其园里最近经费充裕,每天会给小朋友2杯鲜奶、几包饼干与乳酪条。老师告诉妈妈,小琪最近懒懒的,和以前好像不大一样,听力也比较差,常常没听到同学或老师在叫她。

    妈妈带小琪看小儿科医师后,才发现小琪有严重的中耳炎且耳膜有破洞,要赶紧服用抗生素,而且有可能要做引流手术。小琪妈妈一听到要动手术,不免担忧心急起来,只怪自己平时太专注于工作,没有注意到小孩。现在回想起来,难怪最近小琪常会挖耳朵,而且有臭味,妈妈以为是洗澡时水流进去了,原来是耳朵已经化脓。

    妈妈有个高中同学在当护士,建议带小琪去看自然医学的医师。结果医师一看,发现是幼儿园的牛奶、饼干与乳酪惹的祸,要小琪严格遵守停吃一切乳制品,并且服用一些天然药剂。3个星期后,小琪的耳膜便自然愈合,也不再挖耳朵了。

    上述只是我看过的许许多多小病人中的一个。我和我太太在美国逛超市时,常常在卖鲜奶的冰柜前,看到许多妈妈一边推着购物车,一边选购鲜奶。购物车上有个婴儿椅,上面坐着脸上长痘痘的小婴儿。起初我会不好意思,后来我和我太太都会建议买牛奶的妈妈不要再买牛奶了。

    为什么大家都在鼓励喝牛奶,而我却持相反意见呢?因为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以下是几个不应该喝牛奶的理由,大家看了之后,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一,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使人过敏。牛奶或乳制品(乳酪和奶油)含有许多蛋白质,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如异位性皮肤炎、鼻子过敏、鼻塞、气喘、食物过敏、中耳炎、扁桃腺炎、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腹痛和便秘)与自体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红斑性狼疮)。根据统计,牛奶是引起慢性食物过敏的排行榜元凶,而慢性食物过敏则是一切过敏的基础。牛奶所含的蛋白质在人的肠道中,一方面因*而产生毒素,另一方面因过敏产生免疫复合体,引起肠漏症,使更多肠道中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过敏原和毒素等渗到血管中,形成更多严重问题。

    第二,90%的成人有乳糖不耐症,缺乏分解牛奶的酶。牛奶中的乳糖与酪蛋白,婴儿体内有特定的酶——乳糖与凝乳来分解它,但等到3岁乳牙长齐之后,这种酶就会消失,终其一生不再分泌,因此3岁以后喝牛奶的话,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三,牛奶中的蛋白质比人奶的大且致密,不容易消化。酪蛋白占牛奶的82%,在人的胃中极难被消化,是造成婴幼儿消化不良与腹泻的主因。牛有4个胃,通过不断地反刍,才能把酪蛋白消化,但人只有1个胃,很不容易消化酪蛋白。

    第四,牛奶中的蛋白质比例与人不同。人奶中的酪蛋白占40%,牛奶的酪蛋白却占了82%。酪蛋白的最大作用就是会使人快速长大,所以小牛出生后每个月体重增加一倍,满3个月时已至8倍之多。所以喝牛奶的宝宝长得又白又胖,一点也没错,但这种胖是虚胖,不结实,而且喝牛奶的小朋友只长肉不长脑。相反的,喝母奶的宝宝,到6个月大时体重才增加一倍,但却长得比较结实,反应也比较灵敏。

    此外,牛奶中的白蛋白含量才18%,而人奶的白蛋白则高达60%。白蛋白有助于大脑发育和免疫力的提升,在婴幼儿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人奶中含有大量的牛磺酸与卵磷脂,这两种养分加上白蛋白,能促使婴儿脑部快速发育,牛奶则缺乏这些养分,所以喝母奶的小朋友会比喝牛奶的小朋友长得结实、大脑发育得好的缘故就在这里。

    常常有人问我,牛奶不能喝,那羊奶呢?羊奶比牛奶好一点,因为羊奶与人奶比较接近,还有,羊奶不易过敏,牛奶容易过敏,因为牛奶的蛋白非常巨大,而羊奶和人奶的蛋白都小得多,容易被人体分解和吸收。

    第五,现代牛奶含大量的雌激素、生长激素、抗生素、杀虫剂和农药。为了要使母牛产出大量乳汁,农夫会在饲料中添加人工雌激素。现代女性初经提前与乳癌罹患率提高,皆与此大有关系。为了要使牛长得又快又壮且不生病,饲料中也会添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农药,人喝了牛奶,等于间接的把这些人工添加物统统喝下了肚。

    第六,喝牛奶容易造成骨质流失。牛奶虽然钙质含量丰富,但这个钙却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因为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身体为了中和其酸性,必须从骨中释出钙进入血液中,因而造成骨质流失。乳酪制品的酸性比牛奶更强,更容易造成骨质流失。全世界牛奶消耗量最大的4个国家(英国、美国、瑞典和芬兰),同时也是老年人罹患骨质疏松与髋关节骨折率最严重的4个国家。反观非洲人几乎不喝牛奶,但骨头却坚硬无比,老了也不会弯腰驼背,例如,班图人(Bantu)不喝牛奶,但吃大量的蔬菜,而所有的深绿色蔬菜(番薯叶、菠菜)、十字花科类蔬菜(菜花类、甘蓝、芥蓝)和豆类,都含有丰富的钙质,是人类在大自然的食物里面钙质摄取的主要来源。这也更加能够证实,要预防骨质疏松,应该多吃蔬菜,而不是多喝牛奶。

    第七,牛奶经过高温杀菌,许多成分遭到破坏。因现代社会的卫生观念所致,鲜奶皆经过130℃/3-5秒的“超高温杀菌”。即使在72℃所谓的“低温杀菌”,温度也颇高。牛奶在高于62℃/170°F的温度下,原有的酶、乳酸菌与维生素就会被破坏,所以不但不易消化吸收、缺乏营养,而且对健康不利。实验亦证明,喂给小牛高温消毒过的牛奶,小牛反而活不到壮年就会死亡。

以上七大理由,足以说明人类为什么不适合喝牛奶。但很多人平时喝惯了牛奶,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我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些实验,看看能不能找到比较没问题的牛奶,结果发现,连有机牛奶都通不过我的人体实验,只好建议他们用羊奶或豆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