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收回“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_第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03:51

中医的“人”是“天人合一”的“天化的人”,更注意“天地四时”、“五运六气”、“六淫七情”等对五脏阴阳的影响与动态变化,如《内经》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中医治未病,必须首先考虑天地四时五脏阴阳。而不谈五脏表里的“中国人九种体质”就成了无本之木,必然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外,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是治未病的主要方面,对病因则强调“天人合一”、“内外相应”和“外因内化”。所以,从中医“养生”和“治未病”的角度来看,并非是首先强调所谓“内在的”体质。也可以说,过分强调辨“体质”论治,与传统中医的病机学理论并不完全相符。

我国虽自古就有“体质”一说,但在中医学中对此概念不够明确。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与“体质”说最为相关的应当是《灵枢经》关于“阴阳二十五人”说。此说以“天地之间,太极分为阴阳,阴阳分为五行”,故“六合之内,不离有五,人亦应之”。此说在五行定性分类的根底上,又以五音的阴阳属性及左右上下进一步作出定性、定量的分类。其分类虽繁杂但不乱,因为这二十五种人各自的外延没有发生“交叉关系”,完全符合分类学方法的要求。这比“九种体质”说的分类要高明得多。当然,因历史条件所限,《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的描述还布满了类比和推测,对各种“人”的详细辨别规范尚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笔者认为,在现代科学哲学的指导下,在辨证与辫病相结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的根底上,逐步明确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证候哪些与体质有关,又有哪些不属于体质问题,以便在治未病时,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去“异病同防”或“同病异防”,也许是更有意义的。

(编辑 张磊)

(发表于卫生部主管的《环球中医药》2010年第4期295-297页)

附件3:

生命质量(HRQOL)差异研究不能证实“中医体质分类” 正确

-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作者简介: 王强(1945-)硕士,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