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养生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59:02
  •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气候逐渐变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民间有许多迎接立秋的习俗流传至今。

     

      今年立秋准确时间为8月7日22时49分  今年的立秋时间却有点让人琢磨不透。有市民反映,自己看到几本日历上关于今年“立秋”的时间居然不同,有的是7日,有的是8日,不知道哪个正确。今年的立秋到底是哪一天?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解释,节气的具体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太阳位置推算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弄错时间的情况。一般来说,“立秋”是在8月7日或8日,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在9日。而今年准确时间是在7日22点49分。

      全国各地持续高温 当心“秋老虎”发威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将至,我国南方大部出现出骄阳似火、高温蒸烤的局面。而今年的立秋时间在7日22时49分,“晚立秋”会不会导致我国出现高温干热的“秋老虎”天气?南方大范围的高温将持续何时?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报,6日起,华南南部、东部沿海气温会下降,黄淮江淮的高温天气逐步得到缓解。“由于冷空气的强度不大,江南地区有可能出现阵雨,雨量不会太大。”气象专家表示,“降雨会使得高温天气的强度有所减弱,但高温的范围仍然比较大。在立秋前后,重庆、江淮、江南等地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气象专家提醒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很高,尤其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天气依然酷热,暑气难消,公众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天文和气象专家建议公众保证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出门时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仁丹等防暑药品

    资料图:立秋习俗“贴秋膘” 中新社发 李铁成jz 摄

      秋社、咬秋、贴秋膘五花八门 各地立秋习俗大比拼

      立秋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天,我国民间流行贴秋膘、咬秋等习俗。在我国,任何一个节气,都少不了吃,立秋也不例外。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一旦立秋,天气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所以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民间有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一些老人说,过了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

      因此,人们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专家表示,立秋后西瓜不是绝对不能吃,但的确要少吃了。因为西瓜性寒,“立秋”以后多吃容易导致腹泻。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各地习俗一览:

      杭州: 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山东:立秋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俗话说:

     

      进入秋季,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燥邪为病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二是燥盛则干,燥邪耗伤津液,人体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应遵循秋季养阴的法则,选择滋阴润燥、滋补润肺、清热降火的膳食。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萝卜、橄榄、梨、甘蔗、饴糖等。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和易生疾病,向诸君推荐几种方便、经济的药膳。

      ()粥类

      l、薏苡仁粥。取薏苡仁30~60克,粳米100克。将薏苡仁与粳米同放入锅中,水煮,熬成粥即可。此方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祛湿除痹。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之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泻泄、湿阻经络引起的四肢拘急、风湿痹痛,湿热壅滞之肺痈、肠痈等症。

      2、核桃粥。取核桃肉1 5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与核桃肉一同放入锅内,加白糖适量、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转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具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肺燥咳喘、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症。

      3、麦门冬粥。取麦门冬1 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此方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燥咳、劳嗽咯血、胃阴不足之口干、口渴,及心烦失眠、阴虚有热、身热夜甚等。

      ()羹类

      1、鸭蛋银耳羹。取鸭蛋一个,银耳1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泡软,用水熬煮至软熟,鸭蛋打至碗内调匀,然后倒入银耳羹内,加入适量冰糖,鸭蛋煮熟即成。此方滋阴润肺。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咳、咽炎、咽干痛、口渴、大便干结等。

      2、莲子芝麻羹。取莲子肉20克,芝麻1 5克,白糖适量。先将芝麻炒香,研成细末,莲子加水煮1小时左右,再加入芝麻细末、白糖,再煮几分钟即可。此方补五脏、强肝肾、清心安神。适用于肝肾不足的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肺阴虚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症,脾胃阴虚的大便于结,还可用于心肾不交或心肾两虚之失眠、心悸、遗精、尿频、白浊、带下、脾虚泻泄等症。

      ()炖品

      l、百宴南瓜。取嫩南瓜一个,五花肉250克,粉丝少许,鸡蛋1-2个,姜、葱、味精、盐等调味品适量,高汤一碗。先将南瓜洗净,从有蒂的地方切去一个盖,挖去中间的瓜瓤待用,五花肉剁碎,粉丝用温水泡软后,切成小段,然后将五花肉、粉丝、姜末、葱花、盐、味精等搅在一起,加入适量高汤打入鸡蛋,搅匀成肉馅,将肉馅放入南瓜内,将盖盖上,放入一大盘内,隔水用大火炖3~4小时即可。此方补中益气止咳、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胃气虚之纳呆、消化不良、腹胀、体虚咳喘等症。

      2、山药百合炖兔肉。取淮山药、百合各30克,兔肉 200~300克,生姜、盐等调味品适量。先将兔肉洗净,切成小块,然后与淮山药、百合及适量调味品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 1小时即可。此方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因肺脾肾不足引起的久泻久痢,尿频,食少便溏,肺热咳嗽,虚劳咳嗽,慢性气管炎,及老年性糖尿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 治痢疾药方  (一)蔬果治疗  l. 白茄500克 生姜10克.用法:每日l剂分2次水煎服. 2.马齿苋120、克用法:将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纹汁,取原汁服用每日2~3次  3.南瓜根150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4.苹果皮2真)克陈皮10克生姜6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5.大蒜2用法:将大蒜去皮切成细末拌入食物內生食每日1剂分2次服用 6.大蒜2炒山楂30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7.苦瓜叶适量用法:将苦瓜叶晒干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日2-3次每次服6克 8.杨梅200克白酒40克用法:将杨梅放入瓶內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0日每日2次每次食杨梅1~2枚 9.姜汁25克萝卜汁150克蜂蜜50克浓茶1杯用法:将诸汁倒入大碗內调匀隔水蒸至温热1次服完每日2次对重型痢疾疗效良好 10.马齿苋50克茶叶l5克红糖30克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当茶饮用连服3~6天 11陈皮10克茶叶15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2.石榴皮20克红糖适量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前加入适量红糖 13.胡椒末1.5克茶叶(炒焦)3克红糖1克用法:每日1剂用沸水冲泡当茶饮用适用产后痢疾 14甜菜(连根)3棵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5.乌梅10黄连12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6.黄瓜藤15克干姜10克黄连15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㈡抗菌药物: l.SMZ—TMP: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对有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2吡哌酸:每次0.5克每日3 -4次.连用5~7日也可用氟哌酸 每次0.2克每日3~4次口服 3.卡那霉素:每次o.5克每日3-4次口服或肌注 4.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单 位口服或肌注 5.硫酸抗敌素:每日1.5-2克 6.氨基苄青霉素:每日2-4克.分4~6次口服或肌注以上药物可任选1~2种(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疗程均为5-7日 (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急普通型菌 痢):症状:急起发热腹痛阵作下痢赤白肛灼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方药:抑痢合剂葛根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头翁12克木香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1日1-2剂 2.疫毒壅盛型(急重型痢疾、毒痢):症状:壮热烦渴腹痛剧烈泻下 鲜紫脓血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 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数或沉伏治法:清热解令凉血益气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减 水煎服l日l~2剂必要时鼻饲或 直肠滴入、灌肠 3.热毒内闭型:症状:骤起寒战高热头痛项强.神昏惊厥血压升高大便腥臭秘结舌红绛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解毒.泻火开闭生大黄12克(后下)黄连3克,黄柏9克栀9克黄芩9克葛根9克.金银花15克丹皮9克赤芍6克鲜石菖蒲9克水煎服1日1-2剂.

  •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久痢不愈神疲畏寒,口淡食少腹痛隐隐 下痢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参l5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吴茱萸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9克煨诃9克焦山楂9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5.阴血亏虚型:症状:痢下赤白 口干渴至夜转剧舌红绛而干苔光剥脉细数治法:扶正止痢益阴泻热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阿胶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白芍12克 当归12克瓜蒌1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6.气滞血瘀型:症状:下痢已久粪便夹有小血块病症顽固腹痛如刺固定不移左下腹可按及硬结或索条状物舌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细涩治法:行气化瘀导滞止痢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熟地20克干姜10克肉桂12克元胡12克五灵脂10克蒲黄12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內金l2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l剂 (四)验方单方: 1.冬青叶方:新鲜冬青叶1000克水煎至500毫升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适用急菌痢 2.香参丸:苦参10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研成细末水泛为丸 日服3次每次6.5克适用血痢、热痢 3.苍耳草煎:取新鲜苍耳草全株20-30克捣碎水煎服适用红白痢疾 4.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1杯)诸药和匀后即可慢慢服用适用噤口痢 5.西洋参(另煎冲)、石斛各3克炒白术、白芍各4.5克炙甘草2.4克淮山药、麦冬、茯苓、扁豆各9克.水煎服适用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痢下五色且兼体虚气弱形体消瘦气短舌红脉沉微数 6.萝卜汁2酒杯米汁半酒杯生蜜1酒杯浓茶1杯和匀温服适用赤痢 7.隔年冬萝卜叶15克仙人掌花 (捣细)l0克蜂蜜6克调服适用赤痢  8. 白鸭血.小杯酒适量鸭血用滚酒冲服适用白痢如鱼冻色  9.蚕豆花6克(阴干)沙糖3克煎汤服l El 3次适用久痢  10.鸦胆49粒椿白皮10克.先将鸦胆打破去壳用其仁分装7大号胶囊內或用7桂圆肉包裹.用椿根白皮煎水送下吞服适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