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保健养生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50:15
   |脊背保健养生方法的中西医学理论依据

脊背保健养生方法的中医经络腧穴理论
  祖国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的生命支柱,是阳气的运行枢纽,脊梁和背部是人体保健的特区之一。人体以脊柱为轴线,以经脉、经筋、气血为基础,十二经络环转全身,维持着人体上下左右内外之间的密切联系,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人体脊柱担负着各种生命信息的传达和处理,各脏器与脊柱互相依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脊柱系统。

体表内脏对应关系
  脊背经络腧穴保健养生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器械或技法施术于人体的脊背,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方法。这种由体表入手调理和治疗内脏疾患的医学理论根据就是体表内脏相关学说。
  体表与内脏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内脏病变在体表一定区域可出现异常;刺激躯体的一定部位,可对内脏活动产生影响。

脊背——中医经脉集注
  脊背在解剖、神经分布、内脏与体表相关诸方面具有与人体其他部位完全不同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背为胸中之府,而心肺藏于胸,为心肺之外围。故背和胸内之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胸内脏器的盛衰,可通过脊背表露出来。足太阳膀胱经上背腧穴有一一对应各脏器的特殊性。
  在经络方面,背部所经过的5条经脉都是阳经,其中督脉的主干线贯脊行于腰背部中央,总督各条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分行于脊柱两侧。
  在腧穴方面,腰背、胸腹部为众多要穴集中之地(见图九、图十),腰背部是脏腑的集中反应区,五脏六腑的代表穴---腧穴皆集中于腰背部中线的两侧,腰背这一区域包含着人体重要的整体信息,故脏腑的病变可在腰背部反映出来。又由于腰部还有带脉,如束带围腰际一周,故腰骶部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肾、命门及盆腔器官(包括生殖、泌尿系器官)之疾。再由于“背为阳”,循行于肩背腰部的经脉都是阳气旺盛的经脉,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被称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之气,统帅诸阳,又布达卫气行于周身,加之背腰部有命门、阳关、肾腧等阳气较为集中的腰穴,故背腰部对预测阳气的盛衰又有重要意义。人体阴阳失衡之时,即可反映于腰背。
  由于背部排列着背腧穴,为五脏精气所输注,因此,胸背精气互相通应,背部腧穴与腹部募穴又通过脏腑之气而相贯通,正如《难经本义》所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脊背是反应胸腹脏器的重要部位,对胸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控制脊背就能控制内脏
  人类的脊背对内脏而言,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可以说,内脏只要产生些许变动,医者皆可通过脊背察微知著,细加判断后,便可对内脏病患了然于胸,再于脊背作相应的施术,就可缓解病痛。故可以说,脊背是人类不折不扣的第二内脏。通过对脊柱施术,补充肾阳和督脉之阳从而使脏腑经络之气旺盛,则邪退病去。脊背经络腧穴保健养生方法不同于其他疗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很好地振奋体内的阳气,通过经络穴位调整脏器功能,直接疏通局部气血,控制脊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代谢和循环的作用。
  脊背保健养生方法常用腧穴:最主要的是脊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以及脊背部的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督脉特点:
 a) 总督诸阳。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背为阳,手足三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称,由于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督脉具有统领、总督、调节全身阳气的功能。
 b) 通于大脑。因督脉循行脊里,入络于脑,故与脊髓和大脑有直接的联系。而“脑为元神之府”,经脉脏腑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故督脉可调节大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c) 与脏腑关系密切,五脏六腑之气皆通于膀胱经的背俞穴,而督脉与膀胱经由督脉之络脉相互沟通,故督脉也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督脉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发热惊厥、神经衰弱、头痛、休克、虚脱、鼻衄、鼻炎、头痛、颈项强硬疼痛、腰背疼痛、痔疮、脱肛、子宫脱垂、角弓反张、下肢瘫痪、感冒、疟疾、哑症、中风偏瘫等。(见表4)
  足太阳膀胱经的脊背部分含有五脏六腑的背腧穴,所以除了能治疗背部疾病,还可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见表5)。
  椎体错位后,经络受阻,引起五脏疾病多取俞穴(背部膀胱经,见图11),如心病取心俞,肺病取肺俞,肝病取肝俞,肾病取肾俞。六腑有病多取募穴(分布在胸腹部,见图12);急性病多取俞穴,慢性病多取募穴;实证多取俞穴,虚证多取募穴(见表6)。
   脊背部经外奇穴:血压点、定喘、结核穴、巨阙俞、夹脊、胃脘下俞、接脊、痞根、肘椎、下极俞、腰宜、腰眼、十七椎、腰奇(见图13)。脊背部经外奇穴主治功效可见表7。
  脊背保健养生方法中的按摩、推拿、指压的作用机制:脊背保健养生方法包括按摩、推拿、指压等方法,通过按压刺激脊背部,特别是脊椎两旁的有关穴位以及一系列操作,以调整脊椎位置异常,疏通经络,改善力学失衡,从而达到诊断、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脊背保健养生方法是集按摩、推拿、指压等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保健养生方法,经过科学家多年研究,认为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诊疗作用。

矫正解剖位置异常
  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如小关节错位、肌力失衡等,均可通过按摩、推拿、指压等外力的直接作用加以纠正。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恢复解剖位位置。通过经络穴位改善相关系统机能。
  通过按摩、推拿、指压等各种方法作用于脊柱相关经络和穴位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肌肉痉挛者,通过按摩、推拿、指压等手法使有关肌肉系统功能得到调整;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气血系统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环,起到行气活血作用,解除了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证。

调整脏器生物信息
  近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如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和生物电等),当脏器出现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人体系统乃至全身功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经络、神经等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达到对病变脏器进行调整的目的。如在缺血性心绞痛的有关俞穴上,用较轻的按揉手法治疗,输入调整信息,可起到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的作用,从而能缓解症状。
  矫正解剖位置异常与改善系统机能、调整生物信息结合。凡因各种原因导致解剖位置失常者,相关的系统机能必然发生改变,生物信息传递系统也会发生失常。由于系统机能的改变,生物信息异常又会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故三者相辅相成,调理时必须兼顾这几个方面。

生物全息反射学说
  生物全息反射学说,是依据80年代首创的全息生物医学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部位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修身养性。所谓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犹如一面镜子,能反映人的全貌,破碎后的镜片仍能反映人体全貌一样。例如,山东医科大学张颖清教授于1973年就在人体手部第2掌骨桡侧发现了新的有序穴位群,现已被证实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这一穴位群反应了人体的整体和器官,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时,这一穴位群中相对应的部位就会有反应,我们即可根据这些反应来进行全息诊断、治疗和保养。
  全息生物医学把中医的经络学说发展为全息经络学说,揭示了经络穴位的全息性,为诊疗提供了特殊的实施方案,而其道理简单,举一反三,更为初学者及家庭保健敞开了自诊的方便之门。张颖清教授发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论指出:人体的每一节段都是一个全息反射胚,均存在反应整体状况的全息反射区。
  现列举面部、躯干前部、大臂、前臂、大腿部、小腿部、足部和躯干背部,这些反射区和穴位群分别反应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每一个反射区、都是人体的缩影,结构与功能都相对完整,并在诊断和治疗上,与周围部分明显存在界线。如人体大臂和小臂各存在完整的反射区群,均与机体各部位相同,在两区的相应某患病器官的部位触压,往往能取得相同的结果,超出界线,往往没有反应。
  脊柱也是人体的一个全息反射区(见图6),在脊柱的两侧,膀胱经内侧的边缘上,分别同时存在两条全息反射区,从第1寰椎至第4颈椎为头部全息反射区;第5、6、7颈椎为颈部全息反射区;第7颈椎至第1胸椎为上肢全息反射区;第2、3胸椎为心肺全息反射区;第4、5胸椎为肝、胆全息反射区;第6胸椎为胃全息反射区;第7、8胸椎为十二指肠、脾全息反射区;第9、10、11胸椎为肾(腰)全息反射区;第12胸椎至第4腰椎为下腹全息反射区;第5腰椎至骶椎为腿的全息反射区;尾椎为足的全息反射区。

脊背保健养生方法的生物力学平衡学说
  现代医学证明,脊柱是中枢神经所在地和周围神经发出的部位,脊柱与脏器有紧密的联系,其中间环节有神经液体、生物电、血液流动、代谢、生物力学等。人体在外伤跌扑、扭伤、负重、用力不当以及病理刺激的情况下,均可导致脊柱生物力学的不平衡而使肌力失衡,久而久之骨关节发生移位而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其表现为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有各自的功能失调反映,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气长期受阻不通,血供不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诸脏器表里的功能障碍,则会出现临床一系列病症反应。
  整脊医学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错位,能压迫或刺激脊椎神经或神经根,从而阻碍了此神经能量由脑部传送到身体各部的流向,所以才导致了细胞、软组织和器官的病变或反射痛。整脊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按摩、推拿、指压等方法)对脊椎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椎周围相关的软组织和损伤或退行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在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达到镇痛和治疗的效果。
  整脊是对脊柱内外的阴阳平衡进行调整的医术,大量疾病不外乎是大脑和脑干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障碍,而这种传导障碍一般都是由于脊柱相邻骨之间的微小移位,或脊柱间关节错位、脊柱变形、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和压迫,导致功能障碍,出现疼痛或不适症状,还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经络系统影响到有关组织器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其支配的内脏器官功能出现故障,产生各种症候群。
   目前,已发现有几十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有关,这些病涉及人体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各个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积累,整脊医学在国内外迅速崛起,这是一门从脊柱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是与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小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经实践和研究发现,在人体脊背和腰腹部找到了15对指压有效作用区域(见图14),并分别对数十种病症有一定的疗效(见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