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编(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20:54

《道德经》新编(一)

(2010-09-25 12:50:53) 编者说明

 

今天,我们来读《道德经》,但不主张把《道德经》当作最高的经典和绝对的真理;而是希望借助于《道德经》来启发我们内心的智慧。宇宙在不断的演化中,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应当拘泥于古道,而应当寻找更高的真理。

 

 

读《道德经》十数年,虽知其根本,却终感杂乱。一日,得明师点悟,豁然开朗;于是重订其序,蔚然成章。老子匆匆而作,弟子急急而录,历代辗转而传;遗失谬误,中有天意,非人力可免。如今天象大变,人文迭现;通透《道德经》,乃众望所盼。余不自量力,抛砖引玉,以待高贤。

 

上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A)名可名,非常名。(1B)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A)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C)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A)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B)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

 

编者解读(一):

本章论道之本体。

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真谛?《道德经》讲的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即超越于我们人类常理常识的永恒不变的“道”。

《道德经》讲的是超常的道理,所以不容易被常人所理解。对于“道可道非常道”,我也一直似懂非懂,后来得到明师指点,才真正理解。

世人以常人观念,特别是以现代观念来理解《道德经》,即使不说是错,也很表面很浮浅。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首先必须抛弃我们现有的一切观念。改变常人的观念才能与论道。悟道须改变常人的观念,识物亦须改变常人的观念。

 

编者解读(二):

最智慧的人会按照“道”的特性塑造自己。现在是个性化时代,人们都在尽力突出自己,而最智慧的人却“什么也不是”,因为不炫耀自我,所以长安于世,永保长存。

 

第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A)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B)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40B)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C)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B)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

 

编者解读(一):

本章论道对天地万物之生化。天地万物由“道”所生,这是“道”的生殖功能。天地犹如在母腹中的胎儿,如果脱离了“脐带”,胎儿将不能活。天人都不能离“道”而行,否则就会失去生机。

编者解读(二):

有无转化,生死不息,是一切奥妙所在,如0与1的互换。

 

第三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32)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B)

 

编者解读:

本章论道对天地万物的统领和制约作用。

 

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A)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A)

 

编者解读:

本章论道之智慧不可思议。当升华到更高境界后,回头看看人类,才理解“刍狗”和“造物”之意。腐儒常批评老子反“仁”,其实老子不是反仁,而是超越了“仁”。人对人有“仁”,对动物却不会有“仁”;同理,超越于人之上的高级生命,回头看人,即超越了“仁”,不再有人类同样的感受。此中奥秘,谁能领会?

 

第五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2A)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20A)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77)

 

编者解读:

本章论太极阴阳生克之道。道为太极,不偏于一端。人心则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