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三国历史资料(喜欢三国的都可以来看看)_后三国群英时代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3:26

【分享】三国历史资料(喜欢三国的都可以来看看)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楼


  • 2010-5-29 00:0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楼

历史事件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 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 2010-5-29 00:0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3楼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 2010-5-29 00:0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4楼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 2010-5-29 00:0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5楼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 2010-5-29 00:0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6楼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 2010-5-29 00:0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7楼

东汉十三部州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 2010-5-29 00:05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8楼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 2010-5-29 00:05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9楼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

  • 2010-5-29 00:05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0楼

三国时期的武器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 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 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抛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抛石车,因抛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抛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  
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抛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 2010-5-29 00:08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1楼

三国时期齐名人物一览  

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  
二张:张昭、张纮  
三诸葛:(龙)诸葛亮、(虎)诸葛瑾、(狗)诸葛诞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哲:曹操、孙权、刘备  
三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三狗:何晏、邓飏、丁谧  
三豫:刘熙、孙密、卫烈  
曹魏三征:王、胡遵、母丘俭  
曹魏三公:王朗、锺繇、华歆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魏国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X畴  
四大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曹魏五君: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  
东吴五君: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  
魏五子:乐进、张辽、于禁、徐晃、张郃  
五荀: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八及: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 2010-5-29 00:09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2楼

三国时期的经济  

魏国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国经济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但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孔明及法正对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国面临崩溃边沿,故孔明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吴国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东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  
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     
     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    
     东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三国时期的州府简介  

州  
     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  
     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  

  • 2010-5-29 00:09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3楼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  
     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  
     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  
     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  
     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  
     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 2010-5-29 00:09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4楼

三国时期外族资料  

【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匈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  
     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 相继衰微。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 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氐】—隶属藏族,压迫蜀国成都的异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 闻名。  
     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 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 2010-5-29 00:10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5楼

三国时期宗教资料  

《太平经》与太平道  
     《太平青领书》又称《太平经》,在汉顺帝时期出现。原书共有一百七十卷,现今存世的只有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书.太平部》。另有《太平经钞》十卷,《太平经文序》两卷,《太平经圣君秘旨》七卷。  
     东汉时期黄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是由多位不同时期的作者的文章所汇聚而成的,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它的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东汉末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汉顺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鲁的传播,流行於四川与汉中。  
     张鲁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为一经二名。  
     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事奉黄、老,是方仙道、黄老道的传统。  
     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已正式奉老子为教祖。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而注》反映了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 2010-5-29 00:10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6楼

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华佗----同上  
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陆逊+顾雍(同上)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廖化----湖北襄阳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张飞---同上  
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颜良---同上  
文丑---河北  
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钟会----同上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李严---同上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 2010-5-29 00:10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7楼

国都城  

曹 魏 邺 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了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 2010-5-29 00:12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8楼

三国志中的生僻字  

董旻、何旻,mín,二声, 旻,秋天也。  
傅嘏,gǔ,三声,  
傅肜,róng,二声  
韩暹,xiān,一声。“暹罗”,就是古代泰国。  
韩矍:jué,二声,精神矍铄。Jué shuò。别错了!  
李傕,jué,二声  
泠苞,líng,二声  
李歆、孙歆,华歆:xīn,一声  
刘谌、荀谌,chén,二声  
潘浚、王浚、周浚,两个读音jùn,和xùn,人名时都读jùn。  
桥蕤,ruí,二声(念起来好诡异。。。),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秦宓, mì,四声,可洛神赋中宓妃怎么念fú??  
全怿,yì,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ì,四声  
眭固的眭,Suī,一声  
王粲、吾粲,cà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í,二声  
荀顗,yǐ,三声  
羊祜,hù,四声  
杨祚,zuò,四声  
杨阜, fù,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的笮,zé二声,或者zuo二声,做姓氏应该念ze  
张嶷,yí,二声,幼小聪慧的意思。  
蔡邕:邕yōng 一声  
蔡琰: yǎn, 三声,文姬姐姐真是漂亮,成熟女人的味道。另崔琰。  
张闿:闿kǎi四声  
王垕:垕hòu, 四声,就是那个被曹操剁掉的可怜粮官  
马谡:谡sù,四声这个知道的人多  
夏侯楙:楙máo,二声  
步骘:骘zhì,四声  
阚泽:阚kàn, 四声,我见过这个姓的  
彭羕:羕yàng, 四声,意思和漾一样  
蒯良:蒯kuǎi 第三声  
韩胤:胤yìn , 四声,认识赵匡胤吧  
张纮:纮hóng, 二声,张昭他哥。  
陈珪:珪guī,一声  
荀彧:彧yù,四声,趣味高雅的意思。  
皇甫郦:甫fǔ,三声,别念成pu了!郦Lì,四声  
郭汜:汜sì,四声,汜水关  
士燮:燮xiè,四声,也可以写成爕。喜欢乒乓球应该知道“张燮林”  
嵇康:嵇jí,二声,竹林七贤,现在看来绝对酒肉之徒。  
孔伷:zhou,四声,通“胄”,还有司马伷  
刘璝:guī 一声,古同“瑰”  
毋丘俭,guàn,四声,不是“毋”,这个也不认识?!wú,四声。  
麴义,qū,一声。连字典里都说“麴义”,牛X。  
袁燿,yào,同“耀”  
夏侯敦: 敦dūn,一声。这个知道,有个MM名带这个字却一直读错,臭大了!  
车胄:zhòu,四声。  
朱儁: jùn,四声,通“俊”  
许褚:chǔ,三声,这个字还有zhe(三声),zhu(三声),不过三国里叫chǔ。  
诸葛瑾:jǐn,三声,诸葛亮的哥哥。  
管辂:lù,四声,刚查字典,原来一直读ge,汗颜!  
傅巽:xùn,四声。  
贾诩:xǔ,三声,“自诩”,吹牛。  
全琮:cóng,二声,还有刘琮,刘表的小儿子。  
何晏:yàn,四声,多做姓。  
刘晔:yè,四声,别再念hua了  
费祎:yī,一声,别wei了  
戏志才:xì,四声,同“戏”。  
郤正:xì,四声,通“隙”  
师纂:zuǎn,三声,不卷舌的哦!  
钟毓:yù,四声,“毓停”,这个不知道?长大了就知道了!  
沮授:jǔ,三声  
张勲:xūn,一声,古同“勋”。巧了和“复辟”的张勋同名。

  • 2010-5-29 00:14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19楼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0楼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1楼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2楼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3楼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4楼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5楼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6楼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7楼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8楼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29楼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 2010-5-29 00:21
  • 回复
  • 战神——吕布
  • 13位粉丝

30楼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 2010-5-29 00:21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