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大举外迁:土地困局下的政府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16:14
深圳企业大举外迁:土地困局下的政府困境(图)搜狐房产house.sohu.com 2007年11月15日09:54 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
普德法 申华伟

深圳突围之企业大举外迁
',1)">
27岁,正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完成的角色转换,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成熟期都必须面临城市的发展转型。作为特区,当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充裕的资源环境、优惠的政策随着城市经济飞跃的现实渐行渐远,再也不能作为27岁的深圳骄傲的资本时,对于略带无奈和伤感的企业外迁,深圳市政府其实早已有所关注。
实际上,“企业外迁”这一词语从去年开始已成为影响深圳未来走向的关键词,从零星的企业个别行为,到有组织、有规模的搬迁,深圳市主管工业经济的副市长张思平与政府主管部门深圳市贸易工业局都在密切关注。
去年10月和今年7月,深圳市贸工局在张思平的要求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企业外迁调研,并提交了两份报告。这两份官方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工业经济“离心”的涟漪正在扩大。而深圳政府将面对的则是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先天不足”下突围……
企业的核心就是盈利,由经营成本造成的外迁,不是只有那些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才会退出,而是所有企业都会考虑的因素。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达志深圳企业悄然掀起的外迁之风,已经由最初的轻荡涟漪扩散为暗潮涌动,并最终引起了深圳市主管工业经济的副市长张思平与政府主管部门深圳市贸易工业局的关注。
其实,部分企业的外迁,也是政府想看到的也是在政府意料之中的。今年10月23日,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新的“指挥棒”出炉―――在深圳市政府第37期政府公报上,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拟定的新版《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07年本)》正式印发。
此次调整,明确规定列入禁止(淘汰)类“黑名单”项目35个,除了新建高尔夫球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木质餐具、砖场、采石场外,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保护区和居民住宅区内的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炼油、酿造、化肥、染料、农药等生产项目和禽畜养殖、屠宰等项目也都将“告别”深圳。
“当然,除了这些硬性规定迁出的企业外,对制造业的低端产业,政策上也会逐渐收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搬迁,也是客观条件下的必然情况。”对于这一旨在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目录,深圳市发改局综合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这一“指挥棒”可以看出,政府层面鼓励那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一些低端产业迁出深圳。然而,问题是,在这些低端产业外迁的同时,一些已经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也纷纷弃深圳而去。
面对这一苗头,去年10月和今年7月,深圳市贸工局在张思平的要求下,先后进行了两次深圳工业企业外迁调研,并先后提交了调研报告。
前后两份报告,虽仅仅相隔半年多时间,但对深圳企业外迁的总体判断便从最初的“总体情况不太严重”,发展成为“呈现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涟漪扩散一些企业退出,恰好符合深圳打造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但想不到的是在外迁浪潮中,一些已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也纷纷离去在去年10月提交给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的调研报告上,深圳市贸工局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对深圳六区工业行业领域的企业外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统计和细致的分析。当时全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23亿元。在这119家企业中,工业总产值达上亿元的企业多达32家,涉及工业总产值77亿元。作为一份在问题初期形成的调研结果,当时的报告认为深圳企业外迁总体情况尚不太严重,预计对深圳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在1%以下。
时隔仅半年多,最新一份外迁调研报告显示,深圳的工业企业外迁已不仅仅是少数行业个别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呈现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这种规模效应,在最新一次调查中表现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六区政府、行业协会及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在异地签约设立的“深圳产业转移园”共有20多个。其中由六区政府牵头设立的“深圳产业转移园”有10个。此外,深圳还与重庆、湖南、江西等省市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这些地区分别设立深圳产业转移园。尽管目前深圳在异地设立的产业转移园多数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但贸工局分析认为,随着这些转移园区的陆续建成,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促进深圳市企业有组织、较大规模的外迁转移。
和去年6月的统计结果相比,已经和计划外迁的企业数量从119家飙升到了现在的522家,一年里翻了4倍多。不过,最让深圳市政府感到担忧的还不是这一数字的简单激增。事实上,官方报告给出的一个深圳自己非常不愿意见到的事实是:那些选择离开的企业并不都是深圳希望“送”走的企业。
按照政府设想的理想状态,一些工业企业退出带来“大换血”,恰好符合深圳打造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但事实上,在深圳企业外迁浪潮中,却频频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除了竞争力较弱的小企业转战他乡,一些已经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弃深圳而去。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成本高企纷纷离开的同时,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加入了外迁大军,有些甚至干脆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到别处,仅在深圳保留一个销售点。
深圳市贸工局清楚地看到,尽管从主观上深圳更希望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环节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出去,但是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和内地所瞄准的却是深圳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别人不可能都是傻子,只在你这里捡垃圾。”因特虎一位网友的说法一针见血。
涟漪的扩散,带来的是深圳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中企业的快速流失。而一旦优质血液快速流失而又没有更优质的补充进来,城市经济必然会由于“失血过多”而干涸。
去年调研显示,深圳目前已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4个行业外迁企业数量较多,合计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机械、玩具、仪器仪表、纺织、化工行业的外迁企业涉及工业总产值较高,涉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其中深圳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工业产业机械业中,已经有26家迁出,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1亿元。
对上述这些失血大户行业的调查表明,深圳工业企业外迁并非完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报告认为,这些行业的企业外迁,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反映,但其中一些税收贡献大、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属于深圳鼓励发展类的企业由于用地难等原因也出现了外迁现象,其中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3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仪器仪表行业,这个绝对符合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与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的“三高三低”产业,到去年底已有9家企业带走了8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其中5家工业产值上亿元。
“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对深圳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深圳市贸工局工业规划处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这种外迁带来的工业增加值流失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在深圳本土的工业企业不断离开,却没有产业优化结构调整中所需要的工业企业继续补给,或者说即使有,也完全赶不上外迁的速度。快速失血下而没有补血,深圳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让主管的政府部门及官员也深表担忧。
用地紧张深圳市贸工局分析认为,近两年深圳工业用地急剧减少,地价日益攀升是“逼走”部分企业的客观因素,企业经营成本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断上升“现在在深圳办企业,成本就像深圳的房价一样,一路飙升。”在深圳新闻网的论坛上,有网友如此感慨。而调查也显示,工业用地的匮乏现状和房价、人工成本等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是目前造成企业外迁的两大最重要因素。
根据去年调查得到的企业反馈,企业选择外迁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为“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贵”,近6成的企业选择了该项。深圳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太高,则成为外迁企业中得票第二的原因。而用地需求无法满足,在所有外迁企业原因调查中位列第三,而在工业总产值达上亿元的32家外迁企业的调查中,该项则超过了前面两项,成为企业外迁的首选原因。
“深圳工业用地紧张是客观事实。”市贸工局相关负责人承认,在调查中,有增加工业用地面积要求的企业共有30家,共需工业用地面积72.75万平方米(0.7275平方公里)。而这些要求,“目前暂时还无法满足”。
深圳市贸工局分析认为,近两年深圳的工业项目用地急剧减少,地价日益攀升是“逼走”部分企业的客观因素。企业经营成本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断上升,在人工、厂房租金等方面的成本支出有较大提高。而水、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比周边及内地城市也处于劣势,并且存在着由于资源紧张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情况。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则由于深圳严格的劳动用工保险管理、对工人加班时间的严格控制而被迫外迁。
事实上,这些造成企业外迁的客观要素并非新近出现,而此前一些企业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决定企业去留的重要因素,除了这些成本,最重要的是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可惜的是,这一曾经是政府部门相当自信的优势,在调查中竟然也被评为“不合格”,包括办理用地的各种纷繁复杂手续、对企业各种申请工作效率低等人为因素的存在,让企业在肯定政府办事规范的同时,却无法体会到政府服务上的“深圳速度”,在企业看来,无疑又是一项成本的增加。
当客观、人为给企业造成双重成本高压时,即使那些已经在深圳扎根多年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对于这个培育了自己的城市也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企业的核心就是盈利,由经营成本造成的外迁,不是只有那些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才会退出,而是所有企业都会考虑的因素。因为深圳企业面临的竞争是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当在你这里的运营成本已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出后,企业寻找经营的成本洼地是一种自然行为,就好像深圳最初的发展,其实也是靠税收等优惠政策形成的成本洼地开始的。”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达志表示。
先天不足土地资源、人工成本、生产要素低廉这些曾支撑深圳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素,在这座城市走过27年发展道路后,却成为经济发展“滞后”表现的先天不足土地资源、人工成本、生产要素低廉这些曾经支撑深圳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素,在这座城市走过27年的发展道路后,却成为经济发展“滞后”表现的先天不足。如何在这种发展中暴露出的不足下寻求突围,是深圳急需破解的课题。
事实上,对于目前企业外迁中的具体情况把握,深圳市贸工局有着非常明确的“分类管理思路”: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企业水土不服的外迁难以避免,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部分低端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外迁,政府积极支持和引导梯度外迁。对于企业由于扩张需要,将总部留在深圳,而把生产基地迁往外地的外迁类型,也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将占地面积大、资源消耗多的生产加工部分迁往外地。“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两种外迁,腾出空间为留住部分传统优势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提供资源,就有可能完成工业经济发展升级中的置换。”贸工局工业规划处负责人表示。
而对希望挽留的这部分企业,深圳计划通过老工业区改造、土地整合等方法挤出部分土地支持其发展。“土地资源将在筛选出的优强工业企业中,通过招拍挂方式重点保障其用地。”此外,参照上海等地做法对其中的纳税大户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根据企业纳税数额,在地方税收中给企业一定比例的返还。而对已经逼走不少企业的高位运营成本,作为主管部门的市贸工局建议,对于劳动力价格、水电价格、房地产价格等,政府部门充分运用各种市场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加以调控,避免要素价格上涨过快。同时,简化企业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不过,在不少民间分析人士看来,这些举措究竟能否标本兼治,似乎尚有待观察。“深圳可能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要完成产业置换,有的企业迁走了,还必须有规划地引入优质的工业企业填补上来。其实仅仅从运营成本上压缩控制,深圳的城市条件摆在那里,调控空间有限。关键是政府必须出台引导政策和规划,让一些工业企业走了以后,把更好的引进来。深圳近几年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大部分都是针对服务业领域,其实现在对质素高的工业领域,这些优惠政策更应该关注,毕竟深圳不是香港、深圳,起码现在,还是要靠工业吃饭!”网络三剑客之一、深商研究会秘书长金心异如此建议。
而在10月23日公布的新版《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07年本)》中,也明确列出了438项鼓励类产业项目,包括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对鼓励类产业和项目,深圳政府将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   “问题是,这些鼓励政策有没有细化?有没有落实到操作环节?在笼统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之外,有没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比如深圳现在在建的9个传统产业基地,事实上在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土地落实等诸多问题,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产业基地还处在滞后建设中。”在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看来,以这种“深圳速度”来面对当前企业外迁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断层期问题,“很可能会错过了最佳时机”。
普德法 申华伟

鸟瞰宝安工业区,厂房林立。据市贸工局去年的调研报告,宝安是企业外迁最多的区。本报记者陈以怀摄

',2)">
在土地紧张、房价高企、能源匮乏迫使不少企业主动或被动外迁的关口,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频频调整,也让这个城市的决策层在转型过程中,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无奈―――新《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最后一项优惠政策取消;加工贸易政策新增1800多种禁止及限制类出口产品目录,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深圳面临严峻考验……这些宏观政策给深圳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请关注明日的《深圳突围》系列之《深企大举外迁?政策影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