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工贸易型企业外迁连锁反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39:58
来源: 发布时间: 发布人: 浏览: 221人次推荐
深圳加工贸易型企业外迁引发连锁反应
10月中下旬,南方的日头仍然十分强劲。上午十点钟,黄晓琴和同在港资深圳五强文具厂打工的数十位工友就聚集在厂办门口,准备在辞工的同时,向工厂讨要经济补偿。
不久后,老板就会将公司全部迁到东莞去,而早已习惯了深圳的生活环境的黄晓琴和厂里绝大多数工友们却不愿意随厂外迁。
伴随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快速撤离深圳,大量后续难题也将渐次展现在当地政府面前,成为深圳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次“阵痛”。
港商首当其冲
在深圳最大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聚集地宝安区,经贸局有关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三来一补”企业退出深圳的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尽管2000年以来这种现象一直在持续,但今年显然是个“拐点”。
根据宝安区经贸局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份,宝安区尚有“三来一补”企业3307家,而仅今年上半年,宝安区已经转移或者有转移意向的企业就达到231家,而2000年至2004年平均数为146家。
如果将加工贸易型企业在珠三角的退潮比喻为一次风暴,那么,受此次风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处于风暴眼位置,在珠三角拥有8万余家企业的港商。
香港工业总会对珠三角港企的最新调查显示,在珠三角8万多港企中,至少7万家从事加工贸易,且多为中小企业。它们面临的是“三缺”(缺电、缺水、缺工)日益严重的情况,加之油价的上升令生产成本大涨,不少企业已不堪重负,更有一部分企业在无奈中选择关门。
港工总副主席孙启烈表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发出信号,以前看重的加工贸易已非未来发展重点,这意味着在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的港商将经受越来越大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依照广东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年10月之前,珠三角地区所有重污染企业,其环保标准必须达到集中进入工业园区的要求。大限在即,部分港企的搬迁已刻不容缓。
尽管如此,一些企业仍有自己的打算。永保化工(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振华说,产品竞争能力应视为是否搬迁的决定因素。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考量,首先是将欲迁的地方与目前的成本进行综合对比;其次看自身产品的价格空间还有多大,能否将涨价因素消化;再次看产品的科技能力,是否是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替代的产品;最后则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
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协会张润冰秘书长说,珠三角外围地带以及与广东接壤的邻近地区加工贸易并不饱满,有相当大的空间。像惠州市惠东县和肇庆市高要作为山区县,还享受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事实上,搬迁也并非对所有企业有益。张润冰表示,该协会的一位会员之前迁厂到粤北的清远市,结果在当地招不到工,只有从外省引入员工,还要再进行培训,最后成本比不搬还要高。
此外,也有一些企业早已未雨绸缪,提前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深圳菲妮迪服装有限公司老板刘刚已在深圳打拼了近20年,经历了加工贸易企业在深圳的辉煌与落寞。刘刚早在三年前就在杭州附近买下了500多亩土地,因此,现在公司的大部分生产线已经陆续搬迁到了杭州,今后公司在深圳只会“保留设计和研发部分”。
深圳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透露,深圳市政府近期向各港、台企下发一份“关于扶持外贸加工型港台资企业完成产业转型”的条例,公布了企业调整的机制。条例大多是扶持企业转型的,只有污染与耗能两条不容商量。庄认为,该条例给深圳的港台商带来极大压力。
 
优势产业开始流失
事实上,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会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现在暂时还难以定论。但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上升,深圳已出现了多个优势传统企业外迁的现象,而并不限于政府所期望的仅只是加工贸易企业。
深圳仪表仪器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外迁,如果持续下去,深圳已经建立的“中国南方仪表仪器生产及研发基地”以及“世界数字万用电表王国”地位可能由此丧失,由此还可能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一些IT信息行业未来的发展。据此,有关人士认为,经济结构快速的转换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现在深圳转移出去的企业比较多,肯定会造成工业经济的下滑,因此,产业结构不宜调整得太快。”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资源经济研究所所长袁易明教授认为。
对此,深圳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张思平明确表示,现在一些企业因为深圳环境的变化,已经分批分期向外转移,如果不加以改变,外迁的形势将会更加明显。“当然,不符合深圳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外迁不用担心。但其他产业的外迁如不妥善处理,后果将会很严重,我们要对历史负责。”
张思平强调,深圳工业战线上各个部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要坚持“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思想。“深圳不可能走香港的道路,不能定为珠三角地区整体服务的城市,工业在深圳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此,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川流则有不同的看法。按照他的解释,“这不过是深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策所做的调整而已,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流动,这本来就是制造业转移的经济规律。”
 
调整波及多个层面
深圳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还引起了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广东省银监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面临淘汰的企业在以往有相当多信贷资金尚未归还,此次调整很可能使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会损失这一部分资金。
“另一方面,由于此次面临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都是利润微薄、资金周转率不高的企业,调整将进一步缩紧资金的流动性。企业将会采取贷款等方式保持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这又加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他表示,针对上述情况,将会要求相关金融机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另一位深圳金融界人士则表示,从以往的统计数据看,广东处于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第一位,占全国的13.5%。此次调整如再加大银行不良资产率,将极大的危害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对于企业外迁,员工流失的情况,一位深圳房地产专家认为,房地产业的兴旺,楼价、地价的升值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必须有支撑房地产业的工业、商业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广西的北海、海南三亚等地房地产的开发就是典型例证,各路房地产商一窝蜂开发,结果由于缺乏当地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终于酿成了持续至今的烂尾楼奇观。”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深圳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正在逐步萎缩的具体例证,继前几年“上步工业区”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华强北商业区后,“八卦岭工业区”也差不多成了商业区了。此外,“金地”、“沙嘴”、“车工庙”等工业区已有70%-80%的工厂外迁东莞、惠州等地。
随着大批工厂的外迁,大批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也外迁了,大批房地产市场潜在的消费者也外迁了。“未来,或许深圳已不再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因而也不再需要建造大量的住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