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书记称未发生大规模企业外迁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0:23:07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2:29南方都市报

资料图片: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本报记者方谦华摄
连日来,本报的深圳企业外迁系列报道引起高度关注,《深圳,你被谁抛弃》网文作者呙中校表示:“企业外迁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仅仅从唱衰角度来理解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点。我认为,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多种声音和观点的碰撞,引起深圳决策层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的重视,就是媒体在深企外迁这一问题中最负责任的表现。”
日前,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对企业外迁这一问题给予回应,表示深圳没有什么大规模企业外迁,今后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调整具体情况,一旦发现适合深圳发展需要的企业出现外迁动向,市委、市政府一定会认真研究、做好工作,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用良好的服务千方百计留住这些好的企业。
关于生态城市 深圳要搞强势环保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建设生态城市问题上,深圳有什么举措?
李鸿忠:“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第一次出现,说明我们党的发展理念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生态建设工作深圳起步是比较早的。十六大后我们就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前年又划定了“生态控制线”,把全市近一半的土地纳入其中、保护起来,不搞开发建设;我们还出台了一项制度,凡是超标排放的企业都要登报忏悔。对排污严重超标的企业,我们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让它在深圳无立足之地。
深圳要搞“强势环保”,要讲“厉法、力行、利导”。所谓厉法,就是严格执行法律;所谓力行,就是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所谓利导,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行为。过去招商引资,引进了项目就是有功。现在如果引进了有污染的项目,我们说非但无功而且有过。
深圳还提出要“铁腕治污”,我们的环保局长是女同志,我对她说“你要做‘铁娘子’”。现在要治理生态环境,没有铁腕不行。有的地方用罚款手段,但那些罚款远远不足以弥补污染的后果。
我们还制定了环保政绩考核办法,从政绩观上、从组织上加强干部对环保的认识,就是将环保做得好不好作为重要政绩标准,与干部的升降流转挂起钩来。
关于产业转移 高端化调整正稳步推进
记者:据说现在深圳出现了大批企业外迁的情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到深圳未来的发展?
李鸿忠:说到外迁企业,需要澄清的是,我们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企业外迁。一段时期以来,我市确有部分企业向外转移,但转移企业的总量不到我市企业总量的千分之一,而且新增企业远远多于注销企业。2005年以来,全市新登记注册企业11万余家,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有2万余家,远高于同期不到4万家的吊销、注销企业;而且新增企业质量明显改善,“三来一补”项目减少,外资企业增多,高科技、金融、物流、文化企业增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市经济结构的高端化调整正在稳步推进。
对于外迁的企业,也要具体分析,主要可以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在深圳强有力推动建设循环经济的形势下,在环境保护的强有力措施下,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难以立足,搬走了;第二种情况,深圳城市产业结构正在升级,相关的劳务成本、土地成本都提高了,中低档的一些企业就往外转移,沿着成本台阶向下转移,这是非常正常的;第三种情况是,有些企业总部放在深圳,把加工生产环节放在其他地方;还有第四种情况就是违法的企业外迁。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对恶意欠薪的无良雇主采取法律强制措施的地方,靠污染、靠克扣工资来赚取利益的企业在深圳已经无法立足了。我看这样的企业不但要转移出深圳,他们将来在哪里都是无法立足的。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调整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现适合深圳发展需要的企业出现外迁动向,市委、市政府一定会认真研究、做好工作,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用良好的服务千方百计留住这些好的企业。
对待产业转移,我们有一个原则,叫做“消长平衡”。所谓消长平衡,第一就是支撑城市的骨架一定要健全,无论中档、低档、高档的产业都要有。各个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可以进行高中低档调整。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但过程必须把握好,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企业转移的节奏,强调渐进的、无缝的过渡,在调整中保持平衡,在平稳中实现升级,最终形成良好的企业梯队和产业生态。
关于“走出去” 向外地学习是扩展需要
记者:以前很多城市到深圳来考察,向深圳学习,我注意到现在深圳也常组团到各省市区考察。深圳从这些考察里面学到了什么?
李鸿忠: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优惠政策已经“普惠化”了,深圳已经没有更多的政策优势;20多年来,全国各地都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发展、巩固、提升各自在历史文化、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地方在发展上都已经没有绝对优势,深圳也是如此。既然是都有优势,我们就要寻求优势互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到外地考察,我们首先学到了人家的精神。比如内地一些地区,他们的发展条件不如沿海,但是他们的精神非常可贵,在艰苦条件下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我们要学习人家的这种奋斗精神。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人家发展的先进理念。
“走出去”也是扩展的需要。我们每次出去,都带着企业家。党政在先,企业在后。每到一个地方,招商引资会都签很多合同,我们向人家学习到了经验,企业家也拿到了项目。可以说,通过到其他地方的学习考察,寻找出路,实现了促进发展,互利共赢。
本版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王巍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