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的“魔力”让人毛骨悚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08:48
iPhone的“魔力”让人毛骨悚然

1
(本专栏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路透中文网专栏作家 包立德
 
“任何十足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毫无二致。” ---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十天前,我手里握着一个小东西,它看起来真的与魔法毫无二致:苹果的新款iPhone。但魔法的特点是,除了超级“酷”以外,它还具有令人不安的神秘力量,一旦使用可能造成无法预见的後果。
 
苹果的iPhone,以及它身上那种高科技的“魔力”,的确应该让我们感到紧张——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语境。
 
我有幸与iPhone谋面的场合,是第三届“中文网志年会。”数百名中国IT行业的顶尖领袖人物、互联网创业者、铁杆博客,以及科技观察家在这里济济一堂,应该算是全中国geek最扎堆的地方了,自然也是iPhone曝光率最高的地方。尽管这个小玩意最快要明年才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但许多与会者早已通过各种途经成为自豪的iPhone主人,高兴地拿出来给好奇的朋友们把玩。我在中国也从来没在一个地方见到这麽多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可见他们对苹果品牌的顶礼膜拜。
 
那麽,苹果代表着什麽呢?根据Interbrand与《商业周刊》在2006年做的一项全球品牌调查,苹果再度成为“把顶尖科技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的典范,牢牢地嵌入用户的生活习惯,让用户产生强烈情感认同。”
 
《旧金山纪事报》专栏作家Mark Morford在一篇题为《当苹果统治世界的时候》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产品笼罩着魔法的光环,散发着希望、性与糖果的气息。”
 
这正是苹果当年的目标。苹果电脑在上世纪80年代以时髦PC厂商形象而声名鹊起,到80年代末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C公司。但它在90年代遭受重创,因微软的崛起而遭到边缘化。而iPod无疑是苹果恢复往日荣光的制胜法宝:到今年10月,全球已售出超过1.2亿个iPod,现在它已占据美国随身听市场的四分之三。人们对iPod和iPhone的热烈追捧也使苹果的股价从2004年的10美元大涨到今天的170美元左右。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iPod也是苹果将自己植根于中产阶级意识的切入点。北京的CBD(中央商务区)和海淀区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各大学门口的公车站,iPod的广告铺天盖地。iPod在富裕的白领阶层中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大学校园的表现尚不明朗。我问过几个大学的学生,他们说一般每个班级里只有几个学生才拥有iPod。
在地质大学,我遇到了一群毕业不久、正在聚会的毕业生们。其中一个对我说,他们上学的时候没人用iPod。“那是富人用来显摆的,”他用颇为不屑的口气说。他们还抱怨近年来毕业生工资太低,平均每月只有两三千块。即使是最便宜的一款iPod也要700多,恐怕还是没有几个人买得起。不如买个国产品牌MP3,或用手机下载音乐算了。
 
《时代周刊》今年6月登出了一篇名为“中国的‘我’世代”的封面文章,探讨了消费文化对中国富裕的城市青年的影响,包括他们对高端iPod的消费。在《时代周刊》的中国博客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匿名留言:留言者称自己是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自己坚决不买iPod,“我就是讨厌这家公司。”
 
这位自称来自湖北的留言者严辞批评北京、上海和深圳那些“被惯坏的孩子”,并对《时代周刊》文章中采访的那些年轻人使用英文名字也不屑一顾。从留言的全文看,作者对苹果品牌的厌恶,似乎与对那些富裕的城市青年及他们的矫揉造作的生活方式的不满融合在一起。
 
此种负面反应虽非主流,但却显示出,苹果在中国的品牌形象涉及一些与阶级有关的问题,与在西方的情况不同。(苹果的产品价格都略高于同类产品,但对西方广大中产阶级来说都是可承受的。)iPod尚且如此,对于看来注定要成为身份象征的iPhone来说,情况又会怎样?
 
但这只是我对iPhone在中国市场上的担忧之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iPhone便捷的上网功能和相关服务将使少数社会精英如虎添翼,在享有相关资源——比如教育和医疗——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
 
首先,iPod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教育功能:使用配套的iTunes软件,用户可以下载多个领域,特别是语言教学方面最佳最全的材料,甚至可以把文字或视频学习材料下载到iPod中观看。公车上用iPod学英语的孩子,肯定比用普通随身听听英语的孩子更有优势。
 
那麽,拥有iPhone的孩子又会怎样?假如她坐公车上学而不是父母的私家车的话,她也可以在上学路上用iPhone上网选择最好的语言教材,甚至可以与欧美的英语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在美国,这样的网络服务正在普及。
 
当然,即使没有iPhone,最富裕的家庭也总是能够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暑假送他们去澳大利亚参加英语夏令营,或者干脆送他们去英国、加拿大上中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iPhone也能帮助普通中产家庭和最富有的家庭之间缩小差距。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只有少部分中国人买得起一个iPhone;而且,iPhone只是个平台,即使买得起,也不见得买得起它背後的各种服务。从长远来看,这就是关键问题。
 
iPhone一类的高科技工具将加大教育机会上的两极分化;更严重的则是在医疗机会方面。美国已经有医生开了一个博客,专门谈iPhone在医疗领域的潜力。而IBM等科技公司也已经在开发远程医疗技术:比如,医生可以通过病人身上的传感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控,随时提出医疗建议。今天我们看到的iPhone还是手持工具;未来的iPhone或是其他的“i什麽”甚至可能直接植入你的耳朵、身体甚至大脑。这可不是科学幻想。这一切都在成为现实。
这样看来,我们的确身处一个令人震惊的“魔法”时代。但问题是:谁能拥有并受益于这样的“魔力”?谁被撇在後面?经济学家们对全球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中国正是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的原因争论不休:究竟是全球化,还是科技进步的负面後果?
 
当然,全球化与科技进步是紧密相连的。以手持iPhone学英语的小女孩为例,科技进步让人们能够从全球化中获益;但与全球化不同的是,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限的。许多人认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均的推动力量——买得起高科技工具的人能够增加自身生产力,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的确,苹果代表着这种“把顶尖科技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的高科技潮流——但也仅限于那些买得起苹果和类似高科技产品的人,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健康,更加能干。“希望、性与糖果”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更加引人深思的是,富人们不光希望拥有这一切,他们还试图永远拥有这一切。
 
在顶尖科技与巨额财富紧密结合的地方,例如美国的硅谷,很多笃信科技力量的富豪已经不再满足于富足的“一生”:例如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宣称,自己要倾尽亿万家产用于研究,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另一位IT行业达人、知名发明家Ray Kurzweil最近写了一本书:《延年益寿直至长生不老》(Live Long Enough to Live Forever)——也就是说,再活长点,就可以享受到几十年後科技新进步的成果,直到出现长生不老药。
 
话题似乎越扯越远;但iPhone及其代表的“魔力”可见一斑。已有新闻报道说,中国移动正在与苹果洽谈,引进iPhone。无论何时成真,这都将是国内外媒体和科技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但没人会讨论“中国有多少人买得起iPhone”,以及这对中国的贫富差距来说意味着什麽。
 
所以,当你终于把iPhone拿在手里的时候,请花上一分钟,仔细想想它的“魔力”究竟有多大;然後再深吸一口气,想想这种魔力的社会影响究竟会有多可怕。(完) baolideluto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