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晦涩历史”和“弱国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9:45:07

  反思:“晦涩历史”和“弱国心态”

  大多数西方人都爱将中国“妖魔化”,在他们眼中只要是中国好像就是不好的,这样做是否都是别有用心?国外一家评论社的资深评论员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政治动荡,即所谓的“晦涩历史”,在“晦涩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重视、不提倡思维的倾向日趋严重,最终便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性格特征,就是所谓的“弱国心态”。近些年来,中国各方面不断发展,国运昌隆、经济蒸蒸日上,但这样的思维习惯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似乎还是能振振有词,甚至还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很多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凡是能够看得到和摸得着的地方,都在持续地发展和进步,唯独中国心态至今还没有梳理和顺。若要寻找更宽广的强国之路,那就应该将中国过去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从现实与历史的比较中反思,这样深刻的反思很有可能会决定中国的未来之路!一、大国,更应该维护好国家主权一个民族若是没有脊梁,势必会被世界的潮流所淹没,而脊梁若是没有伟大精神的贯穿,也将会受到外力的阻挠。民族精神就好比一个人的脊梁,若是没有这样的精神,即便表面再浮华也将会转瞬而过。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该如何彰显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呢?其实很简单:提高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中国不再是那个曾经弱小的国家,不再是任人欺凌的殖民地,这头睡狮已经渐渐苏醒,不会再受他人的摆布。

  在当今社会,世界能够和平发展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总会出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此时,维护好国家主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当然,这一切的背后就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尽管世界人民都崇尚和平,但是若想要国际社会真正地实现和平,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每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国家的安全力量,因为安全力量是促使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安全力量的保证,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否会圆满落幕。同样的,历史上的每一个强大的王朝,都有着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若是没有这种力量的支撑,那么历史就很有可能被改写。翻开世界历史的书本就会发现,重视军事力量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据说世界上有一个半岛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既不从事工业也不从事农业,整个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在常人看来,这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军营,要求全部民众都具有勇敢、坚韧、遵守纪律的精神。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看起来弱小的国家才能摆脱大国的统治,拥有自己的政权。这难道不是尚武精神为国家带来的好处吗?重视军事力量让一个国家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回顾中国历史,也正是因为重视军事力量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霸气的王朝;正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才让中国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成为五霸中的一个,并且为以后一统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兵权的掌握非常敏感,于是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兵权,以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来控制国家的兵权。自此以后,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古今中外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志和智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理念,意志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发展条件十分艰苦,但意志力让人们甘愿接受艰苦环境的挑战。尽管遭到了西方强国的一致阻挠,但中国仍然有所发展。“两弹一星”的奇迹极大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个时代的革命军人更是将意志力和智慧融为一体,革命烈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一个又一个的光荣事迹屡见不鲜。在朝鲜战场上,越南、缅甸战场上,这些事迹让世界人民感到震撼。而促成这些事例的本质原因就是中国内部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维护国家主权并不是要把军事列为国家发展的中心,而是要让人民从内心中散发出对于军民感情的自然干预,同时能为军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国的中央财政的确要在军人待遇方面有所提高,做出一些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全国、全社会、全民能够从细微处入手,让那些军人感受到自己在整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军人关怀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从精神上给予军人拥戴和关怀,同时也是国家重视军事力量的体现。近代史的“百年耻辱”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的清政府一再地退让、妥协,结果换来的不是和平,不是同情,而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掠夺。如果当时的中国人重视军事力量,也许中国就不会有那一段近两百年的屈辱史。当然,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和国家的强弱也是有关系的,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形势有关。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国正在慢慢地发展并壮大,完全有能力重视并发展军事力量,不是为了侵略,只是为了应对他国的压力。需要切记的是,重视军事力量并不意味着凡事都用武力去解决,或者将军事征服和武力的强大作为一种无上的光荣。它只是一种无形的督促和提醒。尽管中国几千年来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一直坚持谦让、和顺的做事原则,且坚持“上善若水”的境界,并不愿意和武力扯上直接的关系。但是,国际环境的发展却让中国人不得不重新抉择。欧美国家和日本等民族都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若和他们发生冲突,中国肯定会处于弱势。为了不重复清政府晚期时的道路,中国必须重视军事力量。中国不推崇武力解决问题的精神,这也表现了中国人在对待人和对待自然关系上的不同看法。传统的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西方人却主张征服自然。中西两方在是否动用军事力量方面的差异可能来自他们各自对待人性的看法不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人则相信孔孟之道,主张人心向善。中国人认为对敌人的瓦解主要是要攻心,而不是手段上的强硬。这些历史为现在的中国敲响了警钟:不得不重视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推动国家发展中国1898年的百日维新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相对比,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主要是一群武士在起领导作用,从而能更加迅速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的文人志士较多,在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时候不免总是嘴上功夫,进度也就迟滞,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这段历史中也可以看出,军事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正如很少人会认为蒙古人和满人的文化要比汉人文化优秀,但是蒙古人和满人却征服过汉人。清代皇帝中很多都非常推崇汉人文化,但是他们对一件事情却非常坚持,就是不让满族士兵汉化。因为汉族的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视军事力量的发挥。历史上,不重视军事力量的国家很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中国的中庸思想十分严重,虽然西方很多学者和知识分子都非常欣赏中庸思想,但是西方的政客却不以为然。关键就在于,西方国家政策的决策者是政客而不是知识分子。历史证明,西方国家并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受教训,现代中国所面临的对手是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低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所以在文明方面中国并无多大的优势。美国曾经说,中国现在的军备发展趋势,将来不足与美国为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美国才会鼓励台湾继续“独立”下去。但是中国并不为自己的弱势所动,还是坚持不参加军备竞赛,以为积极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应当鼓吹战争,但是在军备方面却不能够放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避免战争。若是想让你的对手对你觊觎但是却不敢轻易动手,最好的政策就是你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样他也会毫无选择,毕竟没有人会选择两败俱伤的办法。正是由于中国的军备力量松懈,才导致晚清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以及各种战争中一再失败,向西方和日本赔了大量的领土和钱财。若是历史可以倒流,中国人是否愿意将那些钱财用来扩充自己的军备力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你示弱,还是免不了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何不拼一把,这样还会有回旋的余地,它不仅不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还会稳固国家的统治。新世纪的中国应该重视军事力量,这样才会更加强大,才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相信今日的中国,早就悟到了这一点!

  二、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不免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位置。“中国威胁论”一直存在,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每当美国等一些国家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时候,中国的反驳仿佛总是敌不过攻击的一方。中美之间始终是带着敌对的性质在交往,到现在为止美国政府中依旧有很多官员对中国抱着很强烈的敌对态度。在台湾问题上,双方更是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不排除动用武力的可能。美国已经公开表明态度要保卫台湾,这种态度实在是令中国人无法容忍,但是迫于很多情况,中国却又不得不容忍。这样不免给人留下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嫌疑。中国人可能自己夸大了“中国威胁论”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化,中国人有些时候自己渲染和夸大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美国人在强调“中国威胁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美国是被威胁的,而不是中国主动威胁美国。这样的说法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人十分担心自己的未来,但并没有把中国说得多么邪恶甚至是不择手段。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在谈到中国的时候都非常欣赏和羡慕。中国应该理解美国的这种担忧,可以给这种心理做适当的解释,而并不是一听到“中国威胁论”就想进行激烈反驳。这样只会让事情更加恶化。由于语言上的误差,中国的解释自然抵不过美国的渲染,中国的回应往往位居下风,一旦做出不符合美国心意的解释便会误入美国的语言陷阱,美国势必要进行反驳,这样又等于中国被美国牵着鼻子走。邓小平曾经提出“韬光养晦”,意思是强调要收敛锋芒,不要太外露。但是美国却将其翻译成“掩藏实力,等待时机”。这一来自然给美国拉响了警笛。他们会猜测,中国在掩藏什么,在等待什么。美国的中国事务顾问就曾经在发表自己的书时,对这个词语的意思加以发挥,他认为中国存在危险的霸权心态。再比如,美国人常常误解“有所作为”这个词,他们总是认为中国会有意外的举动。因此,中国有必要向美国人全面解释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2008年刚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在这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在社会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中国社会的经济水平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于是,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着一种心理: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性的大国,只有美国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世界的未来必然是属于中国的。在这样偏激的大国心态下,中国民众都普遍认为中国是完美的。于是一旦发生国际上的问题,中国民众都会认为错误是别国的,对于问题的根源并没有兴趣去探究。除此之外,中国民众一旦遇到国际上的问题,往往抱着强硬的态度,甚至不免有一种人多欺负人少的优越感。这种心态随着中国取得的成就而不断滋长,并且也越来越不切实际。由此,中国的某些评论就会为外国媒体引发新的探究课题。他们会把中国人的心理无限放大,这样,又等于中国的观点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中法双方共同呵护双边关系自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了44年的风风雨雨。在两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的共同推动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如今已经走上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广阔道路。令人遗憾和震惊的是,这种传统的友好关系由于所谓“西藏问题”和“奥运问题”遭遇严重困难,这是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妥善处理中法双边关系需要理性和务实,中法友好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呵护和培育。之后,中法两国政府都为修复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的传递活动遭到了“藏独”分子、“记者无疆界”组织成员的骚扰和破坏,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甚至被歹徒袭击。尽管火炬传递活动总体上获得成功,但是少数人的破坏行径毕竟玷污了奥运圣火的纯洁和奥运精神的理念,给广大民众心中留下了阴影。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一些媒体的反应令人惊讶。在整个事件中,这些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既不公正,也不客观,甚至别有用心地鼓动不明真相的人参与其中制造混乱。这些报道和评论误导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毒化了两国关系的气氛。

  巴黎发生的针对中国的骚乱事件引起中国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在个别地区发生了抵制法国货的举动。但是,中国民众还是采取了更为理性的态度,他们表示,一定要办好北京奥运会,一定要把中国发展建设好,一定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此来回答那些反华势力的挑衅。可以说,中法两国关系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两国领导人从战略大局出发,采取果断措施来面对和处理这场危机。4月18日,胡锦涛主席的特别代表、中国前驻法大使赵进军对法国进行访问,赵进军于当天上午会见了萨科奇总统,并向他转交了胡锦涛主席的亲笔信函。这是中方采取的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动,体现了中方对中法传统友好关系的珍视和重视。法国当局对中方的率先行动也给予了积极回应。4月21日,法国参议院议长蓬斯莱抵达上海对中国进行访问。在上海看望了金晶,并转交了萨科奇的亲笔慰问信。萨科奇在信中对伤害金晶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一事件并不代表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萨科奇的这一友好举动得到了中方的赞赏。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引导下,经过双方密切的外交磋商后,中法关系已步入健康轨道。大国思维正所谓“人善被人欺”,正是因为中国想找到一个和善的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样却反而纵容了某些国家的不法行为。但是中国不会妥协,更不会容忍一直被外国牵着鼻子走,中国一定能够理智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以一个更加强大的姿态站立在国际舞台上!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贫穷的抗争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中,有很多关于要摆脱贫困拥有幸福生活的梦想。比如墨家人物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这就充分表明了人们盼望没有财产私有、大家互相平等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理想生活。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大同”的理想,这一思想是对先秦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完整诠释。这些思想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共同富裕、共同享受财产的愿望。尽管愿望如此强烈,中国还是经历了一段十分艰苦的历史。

  回顾那段不堪的历史,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百般滋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从一个辉煌大国沦落成一个任人宰割的殖民地?除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奢华和挥霍应该也是不可逃避的一个问题。它提醒人们: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奢华总有一天会葬送掉眼前的幸福。尽管现在的中国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却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更不能忽视眼前的现实问题。越是大国强国,越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贫穷现状,不容忽视虽然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的贫困现象依然不能忽视。中国有13亿人口,在一个拥有着众多人口的国家,形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的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根除效果。但是中国仍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快步伐,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中国仍旧需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并没有很大的优势。经过调查,中国的教育经费在世界上排名第149位。在中国还有个别地方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所涉及的层面也非常广,难度也就更加大了。中国在教育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年代,经费的运用的确需要好好规划。中国存在的现状是有当官的轿车,没有孩子的学校。中国一直提倡科教兴国,但是在现实面前,很多事情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的。不光是教育问题,在经济以及科教体美等方面,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高,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新中国经济发展时期的一个口号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谁都不愿意忍受贫穷,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对贫穷落后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国就意味着农民是国家中的生力军。根据史书记载,正是因为中国的农业发达,便引起了邻国的羡慕甚至明目张胆地来到中国强取豪夺。这些曾一度造成了中国的苦难。既然如此,那么中国就更应该将钱花到“正经地方”,该花的一分也不能少,不该花的一分都不能多。会过日子的人会当家,同样的,会过日子的国家也能发展得更好。

  面对现实,竭力解决当然,中国的贫困除了历史上的因素外,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因素也不可忽略。虽然处在和平发展的年代,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虽然中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中国所有的人均资源水平都处在世界的倒数位置。这样便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步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国的基础设施差,教育水平低,也缺乏足够的人才和力量来保证持续发展。加上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很难彻底扼制,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需要面对这些阻碍发展的因素。中国基础设施薄弱且粮食补给不足,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态严重失调。许多地区的农业都遭受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危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江南地区土壤贫瘠,华北地区也总是受到旱涝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农业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使农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所以说,中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才是正确的选择。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依然是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的资源始终不能满足中国人口的需要。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国的西部山区几乎处于没有生产能力的状态,那里的人均收入非常低。虽然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大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西部问题却总是成为整个国家的“负荷”。因此,中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西部贫困山区,让那里的发展尽快跟上大众的脚步,提高国家的整体优势。中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贫困山区因为交通不便和通信落后,发展尤为缓慢。交通和通信的落后必然会造成信息的闭塞,许多山区因为信息不灵而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贫困山区的科技不发达,社会性的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这些问题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只有走过这段时间,才有更大的机会赶超发达国家。

  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确不太容易,但是最基本的是要了解贫困的基本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贫困问题不仅仅在中国是个严峻的问题,对世界来说也是很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这只是一个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因素妨碍了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的发展。只有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能够全面发展。大国思维中国是富裕的,但又是贫穷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若想真正达到人均资源上的不贫困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并不气馁,中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办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距离,但是中国人民会团结起来,勒紧裤腰带再加把劲。相信中国一定会走出困境,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如何应对挑衅和不公正的待遇中国已经逐步强大,但是面对国际上纷杂的竞争,中国仍旧免不了要受到外国的挑衅和不公正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的强大已经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但还没达到足够强大的地步。如果说过去那个落后的中国受到挑衅和不公正的待遇时,可以忍气吞声、息事宁人,那么现在这个已经崛起的中国,就应该也必须做出反击。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一味退让只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中美关系风云不断现在的世界依旧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尤其是在舆论方面,中国想要崛起就要首先在舆论上受到各种打击和质疑。西方国家先是制造了“中国威胁论”的说法,现在又有了新的说法,叫“中国经济威胁论”。由此可见,中国若是经不起这些所谓的“考验”,就很难顺利地发展。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我们一直都处在西方世界的打击和压制下,无论是过去那个落后的中国,还是今天这个逐渐强大的中国,都不例外。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办呢?

  近些年来,中美关系一直相当紧张。美国总是做出影响中美关系的事情,并且在舆论上也一直占上风位置。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向台湾承诺输出先进武器,中国虽然懊恼但又毫无办法,于是美国就更加有恃无恐。中国又不能像美国那样,拿出先进的武器卖给所谓的美国的敌对国家。美国的肆无忌惮还不止如此,每当中国的公司向中东一些国家正常出售一些机械设备时,美国人就不依不饶,说中国在进行非法交易,在舆论上大肆宣扬,同时还发布报告并采取手段对这些正常交易进行制裁。这就是美国人的挑衅,他们的逻辑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一直试图维护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凡是威胁到美国地位的因素他们都全力清除。但是面对日益稳定的国际形势,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谴责,树敌也越来越多。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威胁其地位的主要因素。但是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中国还需要面对周边国家的挑衅和不公正待遇。这是发展迅速的国家无法忽视的问题,也是在竞争中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周边形势也不乐观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强调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挑衅和不公正待遇,而忽略了周边国家的“小动作”。事实上,中国的周边形势并不乐观。拿日本来说,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的附庸,在文化方面又是一脉相承。但是日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精神发展迅速,在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又发展为军国主义。这对世界和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将会是一个随时都会爆发的火山。再来看一看与中国邻近的韩国。近年来,“韩流”一直影响着国内市场,这不免让人感到担忧。更让人忧心的是,韩国还对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争夺,虽然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证明一切,但这种情况却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甚至是一种挑衅,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韩国的做法明显就是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的做法就是在全国普及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建立中华文明新的高峰,这才是文化的首要目标。不能因为国外文化的侵入就惊慌失措,应该化劣势为优势。

  虽说韩国对中国有挑衅之嫌,但是韩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甚至可以说,中国是韩国命脉的财富来源国。这也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韩国的经济之所以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长时间的停滞状态,就是因为有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韩国没有齐全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中国却是韩国的成品倾销地。韩国如果一直不尊重中国,哪天中国冷落甚至遗弃了韩国,韩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权衡利弊之下,韩国也不敢做出太大的侵害中国利益的事件。况且,现在的中国已经慢慢苏醒,也不会再放任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挑衅。中国和越南在历史上的关系应该是相当友好的,中国曾经给予越南大量的支持。但是今天,越南却成了对中国领土侵略最严重的国家。越南曾与外国公司签订不利于中国领土主权的勘探协议,引起了中越之间的南海风波。越南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已经不是越南第一次在未与中国协商的情况下擅自主张,将中国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转手卖与他国。当然,这样做的国家也并不是只有越南一国。南海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自20世纪以来,东南亚诸多国家都对中国这一部分的领土提出主权要求,其中,以越南最为明显和最为嚣张。越南与很多国家都签订了在我国南海地区进行勘探资源的协议,这一协议严重威胁到中国的主权。与此同时,越南还干涉我国与别国签订关于南海的协议。这个中国曾经尽力支持的国家,现在却成了中国的敌人。在利益面前,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再和谐。而中国暂时仍旧不宜轻举妄动,毕竟国际形势与从前大不相同,需要慎重考虑。除了越南,印度也对我国的领土进行侵犯。这个国家看似是亚洲数得上的,但其实内政贫困不堪,其经济发展全部依赖软件外包,内乱不断。尽管如此,该国还是穷兵黩武,常常以大国自居,并多次对我国领土进行侵犯。它之所以会这样做,首先是因为背后有美俄等大国的支持,其次是看到中国现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会轻易动用武力。所以,它才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中国的耐心。对于印度问题,中国现在采取的态度只能是在经济和外交上低调,同时在军事上加大对周边领土的保卫力度,保护国家的主权。

  欧盟问题也一度让中国感到头疼。欧盟成员国复杂,并且内部不少国家站在美国那一边,这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上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势,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摩擦自然不会少,短期内的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友好的国家拉拢,对某些国家该采取强硬政策还是要采取强硬政策。欲天下者修其内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中国并没有采取报复手段或者以硬对硬。是中国没有能力可以取得胜利吗?当然不是。凭中国现在的实力,就算与日本发生战争都不一定会输,又何况越南和印度呢?中国的忍耐是有原因的。正如中国历史中的记载,当年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的时候,由于受到迫害,他先后流离于多个国家,但是却屡屡遭到各国的不公平待遇,差点客死他乡。如果重耳为了报仇而报复,他手下的武士将会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对重耳来说并不是个良策。而他若是能忍得一时之气,那么天下就是他的。果然,后来重耳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统天下。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来看,不难看出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和对手,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违反美国人自己一直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美国政府的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确让中国感到棘手。中国可以对中南美国家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在美国人对台湾出售武器时,中国可以与美国拉开谈判架势,这样至少可以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30年来,中美关系一直反反复复。尽管在经济上两国一直都是合作的态度,但是美国内部反华的呼声却没有因此而减弱。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一直无法在美国军方获得可靠的友谊,美国对中国的偏见也使得两国仍旧无法真正成为朋友。除此之外,在外交问题上中国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中国一直都给予外国的驻华机构良好的保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视同仁。中国十分重视领事保护,但是在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欧美国家,中国领事馆都严重缺乏关注和保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驻在国都消极应对,根本未尽领事保护义务,甚至纵容一些不法事件的发生。同时中国在外国还会受到民主偏见和媒体偏见,这对中国来说是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中国只有更加强大才能在国际上享有合法的地位。

  大国思维中国屡次受到各国家的挑衅,并且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中国的领土主权上发生严重争议。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是中国还是不能有所行动,毕竟要考虑到国家大局。中国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屡见不鲜,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所面临的争斗将会非常多。中国需要慎重考虑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并不能放任自流。同时,中国应该加快经济建设,当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时候,中国会以一个万众瞩目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上!五、狭隘民族主义导致民族自戕曾有人说,民族主义是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当它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可供人欣赏,也不无可爱之处;而一旦放出笼子,就会到处伤人。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危害最大的一种。为表示对自己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容易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会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因此,任何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主动远离狭隘民族主义。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更应该抛弃这种民族主义,拥有真正宽阔的民族主义胸怀。狭隘民族主义者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母女身着和服在武汉大学樱园内拍照,引来很多学子围观声讨。其中一位参与声讨的女子这样说:“虽然和服有美丽之处,但它毕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饰,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种异样的感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作为日本人特有服饰的和服,让人一看就不舒服,那么,抵制甚至轰赶就是我们的理由。看到声讨“穿和服照相”的爱国者,我们又想到了那些宣称抵制日货、法货等等的爱国者。事实上,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强大,希望从外国听到的都是对中国有利的声音——就算不是表扬和恭维,至少不能是批评和诋毁。但当爱国主义情感袭来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失去理智——我们把民族主义狭隘化了。

  狭隘的民族主义很难说是一种好的东西。何以这样说呢?这是一种陷在历史中难以自拔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自卑式爱国。如果因为东西方各国曾经侵略过我们,就不去学习他们,那中国不是又倒退回闭关锁国的时代了吗?要知道,历史上所有强大的国家或时代,都是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兼容并蓄的。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值得提倡,也不应该在今日的中国出现。从晚清开始,政府就已经意识到,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于是每年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去日本及西方留学,今天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因为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痛恨而将其全部抹杀,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一个国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会有更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荒唐的,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维定式会害了中国。真正的爱国,就是要继续秉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首先问它是哪个国家的,曾经对我们做了什么。那么,狭隘民族主义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其一,非常盲目的排他思想。狭隘民族主义体现的,是民族保护主义的极端以及过激行为。其二,具有一切排他性。这必然会造成故步自封,使中国与外界脱离,本质上并没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狭隘民族主义之所以狭隘,就在于它把自己的爱仅仅限制在一国之内,而排斥人类的普遍价值、共同价值。从表面上来看,狭隘民族主义对暂时保护自己有些作用,但站在长远的角度看,此种意识形态会严重损害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逐步融合形成的多元族群,特点是在传承自己已有文化的同时,能接纳其他外来思想与文化,而保持一定的活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这个庞大的族群才能够屹立于当今世界。区别对待民族精神和狭隘民族主义从表面上看,狭隘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见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打着发扬民族精神的旗帜来鼓动群众。其实,客观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封闭排他的,而保守的民族精神是开放进步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面对西方文明强势地位时,我们应该努力吸取其他各民族、文明的精髓,同时对于本民族的东西要“取精华,弃糟粕”,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不迷失自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和精神是国家的脊梁,失去它,国家也会像散沙一样失去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中国既要发扬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更要注意保持民族精神。回顾历史,中国曾深受狭隘民族主义之害。看一下中国强盛时期的历史,就知道这些时期中国都是开放的、外向的,是与世界融合的。但从15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走向封闭内敛,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将自己沉浸在“天朝上国,万夷来贡”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中,这也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之路堵死了。到了近代,哪怕洋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狭隘民族主义者依然顽固不化,拒绝改革变化,把西方文明视为是奇术淫技,终于被历史所抛弃。20世纪,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获取革命的胜利,就在于他们在坚持民族精神的同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把握住了中国的国情。整个近代史中,中国深受帝国列强的欺辱,可若是把民族主义推至极端,非但于处理国际事务无益,也无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赢得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更会极大地阻碍中国的进步。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面对西方的强势地位,中国要做的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应该坚持开放,努力学习、借鉴外国精华,改变自己的弱者地位。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全球经济的时代,抵制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或品牌,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很小的,其实这些公司和产品在进入别国后,都会有本地化的改装以更加适应消费国的需要,事实上这个过程中消费国已经或多或少地与之融为一体了。面对历史问题,我们的诉求可以通过合理方式来体现,但切记不可极端,不要被一部分人的狂热来引领这种情绪。我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后代,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让他们从小就为国家和民族自豪;我们应该正视祖国的历史和现在,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用小我的贡献使国家更强大。国家能感受到民众的诉求,中国正在崛起,政府也在用更理性的外交方式去处理问题。

  总而言之,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振奋民族的精神,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发扬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处,吸收借鉴外来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强盛中国,这就是真正的民族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大国思维2008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因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而熊熊燃烧;西藏因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而更加繁荣发展;敌对分裂势力因全国人民的真正的理性的强大的爱国主义而变得虚弱无力以至最后覆灭;真正的爱国主义会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带来的不良因素,促使全国人民大团结,为祖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奋斗。六、中国独特的世界视角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不过,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贫富悬殊,经济扩张将使生态环境遭遇毁灭性的破坏。全球产业转移加快,还伴随着竞争性失业等“产业转移后遗症”,国与国之间对峙情绪高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世界视角”经历了深刻演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理性处理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发展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顺应形势和时代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与世界,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不可分离纵观历史,在中国与世界相互隔离的时代里,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都曾有过不着边际的极端化认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当你们作为思想家来学习这个星球的历史时,你们要首先把目光投向东方,那里是百工技艺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东方给予的……”伏尔泰推崇孔子为“真正的圣人”和“人类的立法者”。相反的,与伏尔泰一个时代的孟德斯鸠则抨击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言”。上述两位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可他们的看法尚且这样偏于两端,那些没经过考究而以讹传讹的就更不用提了。

  事实上,在历史上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也曾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其中一极是以西方为圭臬、主张全盘西化;另一极是全部以天朝大国为中心。关于后者,有学者曾这样评述:“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回头看明代末年的疆域全图,中国国土外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没有中国的一个省大,这将当时中国的世界观展示无遗——“将自己的国家夸耀成整个世界,称为天下,即天底下的一切”。总体来看,这些看法、说法还是很极端的,今天当然已经非常少了。不过,那种不同族群之间相互对立对抗、唯我独尊或仰人鼻息的思维方式仍然还存在着。世界并不太平,在推进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也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是,中国和世界的密切相关、中国和世界在交融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应该是不可动摇的趋势。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世界视角”具有非常明显的封闭和内倾色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漫长时期里,中国曾一度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一直存在。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领导人在谈及国际形势时,还多次强调“山雨欲来风满楼”。与之相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国内提倡“备战、备荒”。当时,苏联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的对外开放仅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苏联),因此,和苏联相邻的中国东北由于直接参加对外合作,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工业经济的象征。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在变化,中国也开始对世界敞开大门,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在1972年得以化解。和谐世界——中国新时代的新主张世界关注中国,在于中国的快速发展,更在于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世界的责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是一个过程,发展、进步更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判断依据是“变化了的世界”,同时也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找准了基点。从此,“和平与发展”成为中国对世界和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发展”其实也是世界各国的主题,“开放”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各国市场间的合作也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流,为“和平”创造了条件。这个主题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改革开放后30年间实现经济腾飞、和平崛起的大环境。历经30年风雨,走出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在融入世界体系的同时,迎来了新世纪。进入新世纪之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三大理念,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体现了党是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来对待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事实上,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和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的。在国际关系史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创举,其内涵包含着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重要理念,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五项原则。回顾中国这么多年的外交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不但提出了“和谐世界”理论,更是“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实践者。放眼全球,“和谐世界”理论对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是非常有利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某些偏见或误解,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等形形色色的论调,出现了所谓的“对中国前途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等杂音。21世纪,中国坚持并再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对与国际社会之间增信释疑、加强交流、赢得信任起到了良好作用,展现出了中国良好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国际社会在面对中国巨大发展成就时更加放心,从而使个别国家或少数被误导民众摒弃冷战思维。中国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中国的发展同西方国家发展史截然不同,绝不会重复霸权国的老路。

  “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国家世界视角的提升和转变。实际就是这样,在中国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国家世界视角也在转变,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西方的思维定式。大国思维若世界不和谐,将严重威胁全世界的安全、稳定和繁荣。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勒哈利法说:“一个和谐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当前国际局势面临众多挑战时的现实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里,国际形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中国要更加善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现实。七、摆脱强国路上的“弱国心态”自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轻视理性思维的倾向日趋严重,最终形成了集体共有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弱国心态”。这种心态曾使落后的旧中国越发落后,使等待开启的民智越发愚钝,也使自身文化中的创造欲望消失在萌芽之初。不过,最不应该的是,在国力强盛、经济蒸蒸日上的今天,这样的思维习惯仍潜伏在人们的心底,并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显现出来,甚至占据主导地位。“世界第一”情结反映弱国心态弱国心态的中国也许是因为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国人“世界第一”的情结就显得异常浓厚。针对中国某些人对“世界第一”的过分追逐,国内外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一种“弱国心态”的表现,并且指出中国需要“大国强民”的健康心理。虽然我们不必以媒体的评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过它们所提到的现象和问题却不得不令人们反思,应该说还是有些现实意义的,符合某些地方的事实。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追求“世界第一”的超规模建筑建设,发掘“世界第一”的不懈努力,都显示了某种“吉尼斯”情结。这种靠所谓的“世界第一”来炫耀,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观察整座大楼,其正面外形很像一只双眼皮的“大眼睛”,表现了视觉艺术的透视感。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眼睛建筑”。铁路上海南站建筑物屋顶的“采光顶”,犹如一把“无柄”巨伞。这顶直径278米的巨伞,撑开的伞面有6万平方米,全靠伞边缘54根永久钢柱支撑。巨大的屋顶,不用一块玻璃,而是用了一种比玻璃轻的新型材料。采光顶能有选择地让光线进入,透光率高达65%,又能阻挡紫外线,令阳光中70%的热能无法渗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透光屋顶”。人们对“世界第一”的追求这样执着,也体现了一种自豪感,或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于是,这种外在化的所谓“标志性建筑”就成为满足自豪感的捷径,从反面也证明了中国人十分想摆脱“弱国”的形象。但是,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很大差距,就在人们都认为这种自豪感体现了“大国风范”时,却被指出恰恰是“弱国心态”的典型表现。总的来说,弱国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对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极力夸大溢美;其二是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三缄其口,避而不谈;其三是对别人的批评非常在意,遇事不能冷静反思。有关专家指出,缺乏自信心是“弱国心态”的本质,于国家而言是“弱国心态”,于个人说是“弱民心态”。这种心态的表现是:自卑、嫉妒、逆反、虚荣,不正视现实及自己。以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要走向“强国富民”的健康心理,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强国,先摒弃“弱国心态”弱国心态“害己害人”弱国心态首先会“伤害自己”,其一,弱国心态给中国的前进道路增加了困难和阻力。和平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的一条道路,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崛起的道路全然不同。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崛起都充斥着战争掠夺,很多人至今对那些血雨腥风依然记忆犹新。因此,很多人担心中国会走上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而“弱国心态”恰恰有可能促使中国向这条路靠近。它会使中国人骄傲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慢慢孤立,渐渐失去朋友,还会大大增加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其二,使国人无法全面看待自己,做事情时容易浅尝辄止,鼠目寸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进步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不过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还是有距离的。尽管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东方第一贸易大国,尽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世界知识产权的97%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还不到2%。纵观现今世界产业分工链,中国还只是停留在“制造”的阶段。此外,“弱国心态”也很容易伤害别人,使国人不能平等对待其他国家的人,不必要地激化矛盾。比如: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有些人就瞧不起一些小国、弱国,这时,我们曾深恶痛绝的大国主义就冒出来了;但是,在大国、强国面前,又总是表现得没有底气、自卑,好像总低人一头。正视自己,逐步摒弃弱国心态总的来说,弱国心态的本质是缺乏自信心,只是片面、主观地看待自己及世界的反映,这可能是中国在过去100多年里被列强踩在脚底下的屈辱历史所造成的。要想彻底将弱国心态摒弃,我们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克服的过程必定是很艰难的。因此,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只有认识到其危害才能去克服和改正,鼓起勇气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样才能逐步摒弃弱国心态。自信是成功之本,从容源自于自信;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自信来自于实力。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强大自信的中国正从容地走来……大国思维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注定将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外应该继续保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路线,对内国人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摒弃“弱国心态”。在世界面前,中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八、告别晦涩历史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血泪斑斑的记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饱受列强入侵,一度处在悬崖边上。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慢慢走到了世界人民的视线里,站到了一个更高更远的政治舞台上。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更是让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更加长远的意义来看,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意义。

  其实,奥运会只是历史性的一小步,未来中国还有很多路要走,且要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向前走。很多人都指出,中国能否摆脱历史悲情是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正常大国的重要标志,也只有摆脱了过去的阴影,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理性的行为,履行大国责任。晦涩历史之——西方列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那一百多年,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部血泪史,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人片刻都不应该忘记。无能腐败守旧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新式战法和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可谓是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国家危机不断深化,几乎坠入国家灭亡、民族受奴役的深渊。此后,尽管民族独立,却又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孤立无助的境地。这些都很容易让中国人的心中存在阴影,发展必定不会太顺利。但是,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必须穿过历史纷繁的表现和政治宣传的包装,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提到西方列强,所有经历过,或者饱受教科书的灌输的人,肯定都会有着深深的憎恶,好像今天中国的落后,全都源于西方的罪恶。其实,客观来说,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更让中国人无法忍受的是,我们还丧失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但同时,这也促使中国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原谅西方列强的种种侵略行为,但至少也不要一竿子打死。我们可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但不要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受侵略的位置,更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悲剧色彩。今天,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我们如果将晦涩记忆作为前提,那么,我们将陷入对西方观念、制度和文化等认知矛盾中,一方面中国通过自身改革,学习和移植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另一方面中国也把西方的某些东西当作是西方强权强加于中国的东西,学习和接受它可能意味着“丧权辱国”,从而大大忽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需要学习西方这一事实。

  曾经的晦涩历史,不应该在日渐强大的中国依然存在,如何摆脱它,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正视历史的悲情,这是中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晦涩历史之——日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从此,这个让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和苦难的日子——12月13日,永远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历史阴影从那一刻开始笼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日作为邻邦,关系一直很低迷。从2001年到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是小泉纯一郎,除去其他结构性因素不讲,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小泉一意孤行,其所作所为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两国关系遭遇寒冬,降至冰点。虽然中日在经贸关系上很热,但政治关系很冷,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在日本实行军国主义期间,靖国神社曾是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仍然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牌位。20世纪,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浩劫,也使本国人民深受其害。战后,这些战犯都得到了正义审判。当时,日本接受判决结果,并承诺今后走和平发展道路。所以,靖国神社就成为检验日本政府对过去那段侵略史究竟持何态度的试金石。

  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因此,在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日本方面在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对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深感痛心,并表示深刻反省。到了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达成中日联合宣言和双方领导人的正式会谈,日本方面再次郑重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向中国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在这个基础上,中日双方达成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重要共识。不过,小泉任首相后却一意孤行,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感情于不顾,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彻底撕毁了日本政府的承诺。两国之间的冰冷关系直到2006年秋小泉下台后,才出现了和解的迹象。同年10月,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开始“破冰之旅”,之后,又有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2008年,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定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基调。此次会见,中日双方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成为两国建交以来指导双边关系的第四个重要文件。有了这次“暖春之旅”,可以说,中日关系的坚冰已经有所融化,虽然同20世纪80年代那种友好状态不能同日而语,但已恢复到谨慎地维持友好的状态。大国思维历史阴影,是未来中国开创新局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消除历史阴影,才能消除猜疑和疑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友好共存。借用胡锦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相信未来的中国定然能告别晦气重重的晦涩历史,开创一个盛世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