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七净门及十六观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5:27:21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证道、果、涅盘,清除我见、疑使,免沦恶道,息诸烦恼,脱离诸苦,而得究竟常乐。兹简介七净门及禅观诸境,使正修法门者知循道智及果智趣向涅盘。--------------------------------------------------------------------------------

一、戒清净门

  欲入戒清净门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众则须依奉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实在说来,僧众须守持波罗提木叉律仪戒以获得「戒清净」。--------------------------------------------------------------------------------

二、心清净门

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诸如观息出入,则其心不会散乱,能定于一境,历近分定及根本定而成就心清净。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由观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盘。此是毗婆舍那禅修中由奢摩他证得涅盘之法。

  唯习毗婆舍那内观而不习奢摩他者名「唯观行者」,此禅法之修法为:具戒清净者于六根门头所现境界如眼见、耳闻等随起随观。初用功时,观照一一眼见耳闻殆无可能。惟可从粗显的任何身体特征练习。入手可从观腹部胀瘪开始,其鼓胀情况及运动,属色之风大,观这类明显的色,心不再散乱而念遂摄归一境。由如此这般,每瞬间观照所生之剎那定成就「心清净门」。

1.色心辨别智  观照顺畅心不散乱时,辨别色心二法之智能──「色心辨别智」即于每次用功时生起。

  此智生起之法,乃于观腹胀起时,行者能辨别所胀有别于其觉心:胀为无觉知之色,而觉知为能知心。观瘪落时,能辨别瘪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经行时,能辨别行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闻声时,能辨别耳、及声为色,而闻及其觉知为心。依此类推,见色时,能辨别眼及色境为色,而其见及觉知为心。思法时,能辨别思及其觉知为心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观疼痛能辨别痛及其觉知为心。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

  如此这般,当观色之觉知时,能辨别能觉知者为心而所觉知及觉知所在处为色。此种辨别色心之智能名「色心辨别智」。--------------------------------------------------------------------------------

三、见清净门

  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时,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觉知境之心及非觉知之色二法,其中并无所谓「我」之体。此智成就「我」之邪见清除,此名「见清净」。2.缘觉智  其后,定慧增强,行者用功时能辨别因果,观腹之胀瘪及其移动手臂时,能照见其心念之动及随后之动作,乃悟所动心念为因,引生手臂之移动为果。依此类推,能辨别伸缩四肢、站起及经行等时之动念及其随后之动作。身但有动,即觉知念为导因,并无人作之因。此辨别因果之智能名「缘觉智」。------------------------------------------------------------------

四、除疑清净门

  心识之动乃因有心所缘境,并身根生识之故。每起观照,皆觉知其生起为有境可缘,并有身根生能缘心。观闻声时,知其生起为有耳能听及声可闻,因闻声故觉照乃生。观见色时,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见色故觉照乃生。因因果果,辨别如是。其余观照亦然。此种辨别之智能亦属「缘觉智」。诸言、行、觉知,皆无我体,皆非我作。有关过、现、未三世我体之疑乃不得起,并大部分消释。此是「除疑清净门」。

3.三法印智  其后,定慧增强,将体悟所观与能观之灭相。观腹胀时,立即可见所观胀与能观心之消失。观腹瘪、日常运作、经行、四肢曲伸等时,俱见所观能观之消失。观「闻声」时,所闻声、闻觉知及能观心皆灭。观「见色」「身触」等,同见能所观心之灭。乃作如是思维:「过去世未作如是观,故执诸法为常。今乃知法皆无常,即生即灭。」此名「无常法印智」(彻见实见无常之智)。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这是「苦法印智」,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使悟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苦、无我,他身当亦皆然。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

4.恒生恒灭智  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

  此智一生,觉观即变得容易自如,毫不费力。此时会见到异光,涌生喜乐,周身轻安。有人甚至会微微飘于空中。这些异常经验易令人以为已成就特殊观慧。--------------------------------------------------------------------------------

五、见道非道智清净门

  如因此自满沉迷则于观智进展有障。因此禅修老师须如此告诫未悟之行人:「爱执异光并诸禅悦等,即同邪道,于观智进展有碍。观智进展之正道为不断地修观。」知所抉择何为邪道何为正道,名「见道非道智清净门」,明见何为进趣圣道之正道、何为邪道之智能)。--------------------------------------------------------------------------------

六、见正道智清净门

  如此抉择而唯知继续用功则愈能澈见法生灭相。澈见腹一胀一瘪,四肢一伸一曲皆分为二、三或多节。由恒生恒灭智以迄「顺就圣道智」,契入圣道之随顺智能)之九节观智进境名「见正道智清净门」。5.悟坏智  观智再进一步,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形明显,此是「悟坏智」之生相。其智仅觉知能所之坏灭,凡见色、闻声、遇人、知晓皆仅见其坏灭相,「无常观智」,「苦观智」及「无我观智」(anattanupassana nana)之悟境因而增强。

6.觉怖智之悟境因而增强。

6.觉怖智  悟坏智愈趋成熟,恒见诸法顿灭之余,生怖畏感,名「觉怖智」。

7.苦患智  随又悟此色心诸法,皆顿归坏灭,是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此名「苦患智」。

8.厌离智  此色心诸法顿归坏灭,足见其不实,无乐,虚伪可厌。此名「厌离智」。根据《巴利文八讲集注》,觉怖、苦患、厌离三观智实应归为一智。所以某些行人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

9.─10.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  厌离智增强,觉知诸色心法皆苦,顿生弃舍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此名「求解脱智」。此念生起,复悟当精进修观方可望出离。此名「复起观智」。

11.行舍智  如前觉悟复起用功,无常、苦、及无我三法印愈得深悟。更甚者,难忍之痛感增多,惟观时顿归于灭。专心用功时,立刻全部消失。用功持续,观智升高,乃生「行舍智」,对色心诸法泰然处之之智)。

此时禅观异常轻易美妙。稍稍用功,所缘境即一一自然现起。能观心亦复如是。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上使力,随后自然轻松之觉照即绵绵而起达一、二小时或更久。行人甚至觉得无需更换姿势就可轻易舒适用功整天。

  虽恒知法皆顿灭,惟不复有觉怖等智时之怖畏、苦患、厌离、求解脱及不满。虽有苦之身体不适,心则无苦。大致上可说毫无疼痛及类似身体不适。虽常现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兴奋。虽禅观寂妙殊胜,怡悦却已不如恒生恒灭智时所生起之强烈。此即「行舍智」安祥平静如如的特质。

12.迈向圣道智或顺就圣道智

  行舍智渐趋成熟时,禅观加快,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此接二连三骤生之观智名「迈向圣道智」。接二连三所生智中最终一个名「顺就圣道智」之义为进趣得见涅盘之圣道。

gamini之义为迈向此圣道之特殊观智,顺就圣道智乃觉悟无常等义的所有毗婆舍那观智中最终一个,贯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观智与(相关之)圣道,为迅速所生二或三个迈向圣道智中的最终一个,其势如奔。

13.14.15. 预流智、道智及果智

  顺就圣道智后,接着生起预流智,圣道智及果智,此诸智中,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预流智倾向于身心诸行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则为进趣并证得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于迅速生起

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此种返照名「返照智」,对毗婆舍那观道(内观之道)及圣道(圣人之道)返观。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盘之「返照智」在果三摩钵提(趋证果智)中对果

  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此种返照名「返照智」,对毗婆舍那观道(内观之道)及圣道(圣人之道)返观。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盘之「返照智」在果三摩钵提(趋证果智)中对果之返观尤为显著。

 

七、见智清净门

成就身心诸行寂灭之道智即「见智清净门」,为七净门之末。顺就圣道智、预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出智能,于毗婆舍那观智成熟具足时剎那间最后一并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现之须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证得须陀洹(预流)而得免生恶道,七还人天。七还之中,续修禅观直至成就阿拉汉道及果而证阿拉汉,断诸烦恼,体证涅盘。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观,最起码要成就须陀洹果。得听此篇开示者皆真修实练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观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将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证得,亦应继续努力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