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孜孜追求救国真理的热血青年--记清华大学1946级物理系的“戈壁草读书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41:17

一.    “戈壁草读书会的成立:

    1946夏天,从昆明迁回北平复校的清华大学在全国各大区设点招收新生。秋天,有幸考取了清华物理系的学子们,从全国各地翻山越水奔赴清华园报到。他们是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都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来清华求学。清华那典雅秀美的校园、德才兼备的老师、充实先进的设备、严谨求实的学风,让大家感到十分幸运,也倍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可惜清华园未能成为世外桃园,从1946年底的“反美抗暴”学潮到1947520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给不少同学带来深深的困惑:“科学救国”和“革命救国”该选择哪条道路?为了追求救国真理,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的学子有了学习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

1947523,(“五.0大游行后的第三天),物理系1946级一部份同学,在科学馆楼上教室里成立了“读书会”。

召集人是班上年纪较大的杨坤泉和张天泰;

当时与会的同学除了杨坤泉和张天泰还有张莹祥、柳小芬、李崇桂、罗德华、梁燕、刘龙、郑宝理、张其锟、张泽石、张永备、许云飞、程方道、胡随善、孙世光、罗相成、杭雄文、胡述堪、蒋铮。(后来陆续参加读书会的有:汪雪瑛、周蔚云、吴道源、机械系的李伯天和物理系1947级的膝藤等)

在成立会上讨论决定了:读书会取名为“戈壁草”(认为读书会会员应当像戈壁草那样经得起酷暑严寒的考验,“戈壁草”的成员们也因而自称为“草民”);读书会首选读物为《大众哲学》;大家推选出读书会的负责人就是杨坤泉和张天泰。

二.    “戈壁草的主要活动:

    “戈壁草”读书会从1947年5月到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的长达一年半时间里,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会的前期活动主要是通过一起切磋革命理论和联谊交流、形成一个思想上具有共同理想、感情上亲如兄姊妹的革命集体;中期则以发动“草民”们积极投入清华园内的学运实践为主;到了后期,己成长为较成熟的革命者的“草民”们,随即全身心地投入了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斗争,现将“戈壁草”读书会的活动择其要者简述于下:

1.       读书与研讨:读书会在一起读过的书籍有《大众哲学》、《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冀东行》、《论共产党员修养》、《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及《联共()党史》的第四章第二节等;草民们还曾在一起听徐克权讲《方生未死之间》。“戈壁草”成员们在读书的同时,还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深入讨论。如有一次在题为“我的苦闷”的讨论中,大家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当有成员提出“民青”不应当“操纵”学运的看法时,就曾引起过激烈的辩论,对提高大家的认识很有帮助。又如有一次在“我的路”的专题讨论会上,涉及是否只有去解放区才算是革命,经过争论也加深了成员们对革命的理解。(读书会也重视会员们的“正课”学习,1947年暑假就曾经邀请徐利治老师专门为“草民”们补习高等数学课。)

2.       联谊与交流:读书会利用节假日到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等地举办过郊游、联欢活动;“戈壁草”曾不只一次到吴晗老师家聚会,除聆听吴晗老师的教诲外,还听过进步宗教人士张雪岩讲“解放区见闻”;1947年初杨坤泉利用寒假去了趟解放区,回来向大家汇报党的土改和城市政策也是在老师家。“草民”们还曾与从香港来访的柳小芬妈妈欢聚、也曾一起到北京大学跟兄弟社团“风雨社”、“除夕社”交流学习心得;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了《共产党宣言》后,不少草民都把自己的读书会看成是一个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共产主义公社”,大家互通有无,相互间的感情更加亲近了。当时,曾有人提出过:“这种感情是否属于小资产阶级温情?”;“读书会是否在搞小圈子?”的质疑。许多年后,质疑者自己对这种狭隘的“左”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检讨!。

3.       出版壁报《莽原》:《莽原》创始于1947年冬,稿件多由杨坤泉、张天泰、刘龙提供,由梁燕负责缮写与张贴在学生饭厅前的墙壁上。《莽原》两三天即出刊一期,每期一两篇文章,参与校园内的时事、国事辩论。《莽原》甚受同学欢迎,有一期全文登载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引起围观、轰动一时!梁燕代表《莽原》参加了校内的“壁报联合会”、成为负责人之一。到后来张天泰负责“民青”时,《莽原》实际上又成了“民青”的“机关刊物”。

4. 积极参加清华学生会与华北学联组织的学生运动:“戈壁草”成员们积极参加了历次反独裁争民主、反迫害争自由、反饥饿争温饱、反内战争和平的学潮:如1947年秋到新华门抗议国民党特务抓捕北师大进步学生的反迫害静坐示威活动;1948年的“四月学运”和“平津学生春季大联欢”;以及“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声援东北学生的“七.九反剿民要活命”学运;在1947年暑假的“助学运动”中,“草民”们加上部分同学成立了一个中队,郑宝理任中队长;1947年寒假,“草民”们在北大四院举办了“寒假补习班”为中学生补功课、联欢,启发他们参加反美反蒋斗争。

5. 大多数“草民”都成为学运骨干,参与了多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如杨坤泉、张天泰、柳小芬、张莹祥、郑宝理参加了清华学生自治会(常驻会、女同学会、 理事会) 的组织领导工作;杨坤泉、张天泰、刘龙、罗相成参与了地下党和“民青”的组织联系工作;又如张泽石在民间歌舞社、李崇桂在方生读书会担任了社团组织领导工作;还有不少“草民”参加了“大家唱歌咏队”并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6.“戈壁草” 大多数成员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或民主青年同盟:“戈壁草”成员们通过学习与实践,迅速成长起来,大都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或“民青”盟员。在学校参加中共地下党的成员有:杨坤泉、张天泰、张泽石、李崇桂、柳小芬、张莹祥、郑宝理、、刘 龙、梁 燕、罗相成、李伯天、杭雄文、胡述堪、滕 藤。在学校只参加了民主青年同盟解放后入党的有:张其锟、吴道源、许云飞、程方道。

7.  “戈壁草”全部成员先后投入了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                              

留校坚持斗争、迎接解放的成员有:张天泰、张莹祥、张其锟、汪雪瑛、程方道、滕 藤。

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的成员有:罗德华、胡随善、张泽石、李崇桂、郑宝理、张永备、许云飞

被组织调往南方蒋管区开展学运、农运、统战、及地下武装斗争的成员有:杨坤泉、

柳小芬、刘 龙、李伯天、杭雄文、粱 燕、吴道源。(张泽石在解放区受训后又被调往四川开展

敌后武装斗争)。

.“戈壁草”成员们满怀激情为建设与保卫新中国而奋斗。

      解放后,“草民们”全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按照组织的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努力用自已在清华园、在“戈壁草”所获得的知识、才能、与革命情怀, 去为民族的复兴、为祖国的腾飞而奋斗不息。“草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不平凡的表现,如果不是遭遇连绵不己的政治社会动乱,他们肯定会做出更加突出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在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辑的《清华革命先驱》一书中大都有所记载,本文仅简述如下:

“草民”中主要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杨坤泉、张天泰、张其馄,他们由于出色的组织才能,曾分别被调任王任重、刘仁、郑天翔的秘书。

“草民”中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滕藤、吴道源、李伯天,由于出色的管理才能,他们分别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云南大学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长期在大、中学教学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耕耘的 “草民”有:李崇桂、许云飞、刘龙、程方道、

杭雄文。他们为自己“桃李满天下”而感到欣慰。

长期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的“草民”有张莹祥、汪雪瑛,她们作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对国家的高能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胡述堪、胡随善、张永备三位“草民”长期在冶金、机械战线上奋斗,因成绩卓著担任过钢铁厂、设计院的领导职务。

“草民”罗德华一直出色地从事金融管理工作,担任了长沙人民银行行长,还曾被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莽原壁报社》负责人、“草民”梁燕,对出版好书以传播真理情有独钟,曾任四川少儿出版社社长、贵州人民出版社社长;长期辛勤从事刊物编辑工作的还有孙世光。

郑宝理解放后重返学校转入土木系,他在“草民”中老成持重,毕业后调往北京市公安部门任职。

“草民”张泽石从游击队调入解放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受伤被俘,在敌战俘营带领难友开展艰苦卓绝的“反迫害、反背叛”的爱国斗争。担任我七千坚持回国难友的总代表。他们1954年回国后,却被当成“变节者”开除军籍党籍,文革后,泽石带领难友申诉,1980年获得平反。遂著书以明志。

四、几十年来“戈壁草”成员们始终坚持了革命者的品德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草民”们在解放前的地下斗争中,他们表现了勇敢、坚贞、忠诚的品德。解放后面对历次政治风暴,他们之中曾有人陷于灭顶之灾,曾有人彷徨痛苦,但不曾有人出卖灵魂!“戈壁草”成员中在“反右运动”里,有梁燕、刘龙、张泽石、罗相成、胡述堪、胡随善等被错打成“右派份子”; 在“十年浩劫”中“草民们”更是无人幸免。他们备受磨难;罗相成甚至寃死在劳改营中,但大家却始终坚持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和人格尊严!

他们在文革结束恢复政治生命之后,都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大潮,都在各自岗位上尽力去实现当年在清华大学参加革命时要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伟大国家的挚着理想!“草民”们在离休之后,仍继续关注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观察、互相研讨,希望能通过总结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沉重而丰富的历史经验,去继续寻求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真理。

五、“戈壁草”成员之间的深情厚谊经久不衰

“戈壁草” 成立之初大都十八九岁,有的还只有17岁,又多半远离家乡亲人,便把读书会当成自己的家,每个成员都取了个亲切的“小名”(比如杨坤泉叫“小鸟”、郑宝理叫“二宝”、柳小芬叫“沙果”、张泽石叫“小天真”等等)。在这个“家”里,学习上互相关心,生活上互相帮助,真是亲如兄弟姐妹,1947年暑假,柳小芬的妈妈李德芬从香港来看小芬,我们全都称她为妈妈,芬妈妈也一直把我们当成她的儿女!后来大家各自奔赴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后,仍互相惦记着、牽挂着。

        “十年浩劫”之后,在京的部分劫后余生的“草民”曾经在李德芬妈妈家聚会,共庆国家新生和 “草民”们仍大都健在。19975月,“戈壁草”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巳经年迈体衰的“草民”们首次从全国各地会聚北京,互相通报各自的坎坷经历,一起展望国家的美好未来;2000年校庆时,为庆祝大学毕业五十周年,草民们再次欢聚北京,在小汤山度假村同吃同住三天共享友情,大家通过回忆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欣慰地认识到:自从当年在清华园为了追求真理而成立“戈壁草读书会”起,“草民”们终其一生,未曾停下自已追求真理的脚步。大家于是想起了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重要!”

                   

                          (本文经由草民们集体讨论、张泽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