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深层次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23:12
2010年09月21日 14:45:51  来源: 学习时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食品安全是当前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曾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更令人忧虑的是,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又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制品,截止到2010年8月20日,全国已查处了三聚氰胺超标的奶粉 100多吨。这些奶粉或原料,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被少数不法厂商藏匿起来的存货。而早在2008年的查处过程中,这些问题奶粉就已被要求全部销毁。

应该说,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来,我国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目前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三聚氰胺奶粉的重新出现,说明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除了监管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等原因外,很可能还由于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加大。
食品质量安全与数量安全的关系
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第一个深层次矛盾是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的关系。从概念上看,人们一般所说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质量安全,即食品无毒、无害并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食品数量安全,即生产出数量充足、品种多样的食品,以满足全体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改革后不久我国就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亦即基本实现了食品数量安全的目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人们的关注重点已逐渐转向了食品质量安全。
本文认为,食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提高食品的质量往往要以降低产量为代价。从理论上看,由于食品生产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若不考虑技术进步,达到一定水平后食品产量的增长潜力是有限的。回顾来看,农业生产技术以及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食品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若控制不当就会带来质量安全问题。例如,种植业中滥用化肥和农药,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抗生素,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各种有害的添加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食品的产量都有了大幅提高。与 1978年相比,2009年的粮食产量增长了74.2%,副食品的增产则更为迅速,例如 2009年肉类产量达到750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 9倍。这一成就是在我国耕地 30余年来净减少了 1200万公顷的背景下取得的,说明我国食品的生产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如前所述,食品产量的快速增加可能会带来质量方面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乳业,当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曾统计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1998年至2006年,中国乳制品产量从 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但奶牛存栏数仅从1998年的439.7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1387.9万头,只增长了3倍多。当然,乳制品产量的增加还有进口原料增加、技术进步等因素,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在食品行业中生产扩张过快,很可能会威胁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和食品需求量都还在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但另一方面,基于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质量也亟待进一步提高。从生产技术角度看,为提高食品质量,就需限制农药、化肥、激素及各种添加剂的滥用,但这很可能将引起产量的下降,因而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如果要同时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产量,则必须在技术体系层面对食品生产进行彻底的改进,而这需要通过加大对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投入才能实现。
食品质量与食品价格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总体上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也可能带来食品质量低劣的问题,最终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食品的低价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目前消费者整体支付能力较低,不能为食品支付较高的价格。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只相当于美国居民支出水平的1/13,而中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更是只相当于美国的1/34。《麦肯锡季刊》2008年的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20%或更高的溢价,而中国消费者平均只愿意支付 2.5%的溢价。这导致了高价格、高质量的食品难以畅销,大多厂商只能选择低价格、低质量的经营策略。
搜索更多食品 质量 的新闻
珍珠粉之痛”折射多重“行业之伤”
2010年09月23日 18:37:13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新华网杭州9月23日专电,珍珠粉用贝壳粉冒充、“纳米珍珠粉”名不副实——这两天随着媒体的曝光,一场不小的风波让素有“中国珍珠之乡”的浙江省诸暨市珍珠粉产业陷入困局。
让许多人喜爱的诸暨珍珠粉产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消费者在众说纷纭中应相信谁?“中国珍珠之乡”的未来将去向何方?记者带着问题深入地方企业进行了跟踪访查。
真假优劣难“拎清” “困局”背后有“迷局”
被诸暨市视为六大现代产业集群之一的珍珠产业,日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珍珠粉是用贝壳做成的”、纳米珍珠粉是徒有虚名的“噱头”等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场风波的焦点有两处:一是珍珠粉的真与假,二是珍珠粉的优与劣。
在涉嫌用贝壳粉加工成珍珠粉的诸暨珠力宝珠业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何鑫华表示,他们生产的珍珠粉不存在以假充真的情况,只是在生产珍珠粉之余,又作为中间商身份收购贝壳粉,供给下游客户,赚取其中的差价;下游客户拿贝壳粉作何用途,他们并不清楚。在珠力宝用于加工珍珠粉的二楼,生产厂房已被药品监督部门查封,地上连粉末都已清扫干净,无法辨别其生产珍珠粉的原材料是不是贝壳。
山下湖镇有大批贝壳加工企业。当听说加工贝壳粉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等腐蚀性化学品,一些消费者表示担心。对此,诸暨市药监局副局长马纪良说,贝壳是珍珠生产的副产品,不充分利用容易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贝壳加工的出路一是工艺品,二是变成粉末用于建材生产、工业涂料,三是作为饲料喂养甲鱼,四是作为中药生产的原料,后两种用途不存在使用氢氧化钠,但前两种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执法人员在当地的金海洋贝壳工艺品厂检查时,就发现企业使用氢氧化钠,但该公司并不加工中药原料或珍珠粉。
山下湖珍珠集团旗下的浙江英格莱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都是珍珠粉生产企业,两家企业的“纳米珍珠粉”被曝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纳米尺度要求。我国2005年实施的《纳米材料术语》对纳米尺度的定义为:1纳米到100纳米范围内的几何尺度。据检测,长生鸟公司的“纳米珍珠粉”中,颗粒小于100纳米的占18%。两家公司负责人认为,“纳米珍珠粉”这一概念虽然有些夸大,但却是为了体现技术含量、有别于普通珍珠粉而提出来的,究竟是否准确仍有争论。
诸暨市相关部门已对全行业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尚未出台。有多少企业以假充真?哪些贝壳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氢氧化钠?“纳米珍珠粉”概念真的是在欺骗消费者吗?一切都需要深入调查才能弄清楚。
搜索更多珍珠 的新闻
央视揭珍珠粉黑幕:纳米噱头致价格涨百倍
脏贝壳加工后冒充珍珠粉 老牌厂家参与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