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外:企业的模仿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00:59
        不创新即灭亡!在形形色色的管理论坛上,演讲嘉宾们对创新的推崇如同膜拜神灵,对模仿却大加责难,好像企业模仿别人是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因此不得已只好模仿了。创新者意气风发,名利双收;模仿者亦步亦趋,仅分杯羹。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不是!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在所有方面都创新,他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别人。那些我们眼中的“创新优等生”,其实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模仿者。IBM公司就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世间最优秀的创造性模仿者”,当初他推出商用大型计算机就是模仿Remington Rand公司的。微软公司也是一个卓越的模仿者,微软公司的多数产品都是模仿别人的。即便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创新者苹果,他的很多产品也都是现有技术的组装,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并不多。

  不仅如此。事实证明,创新成功的概率其实非常低,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成熟,那些创新“先驱“往往成为了创新“先烈”。与之相比较的是,由于有创新者开路,模仿者往往可以搭顺风车,不必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而且创新者已经教育好消费者,市场初步成熟,他们的成本要低很多。模仿者往往凭着“后发优势”,发现创新者的产品缺陷,根据消费者需求做一些改进,利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一举超越创新者,获得成功。

  当然,我们说的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和伪造,而是基于现有产品的一些细微改进,也就是“微创新”。而且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太多失败的模仿者往往没有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只是简单地理解魔方原型,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以及运行要求的基础能力。总而言之,失败的模仿者并没有把模仿原型转化为能带来同样效果的摹本,而成功的模仿者则充分地领会了模仿对象的精髓,并能有所改进,体现差异化的特点。

  这就是发表在最新一期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模仿战略》的主要思想。作者石家安 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也是《中国的世纪》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企业。他一反为创新高唱赞歌的传统,喊出了“模仿有理”的口号,而且为那些善于模仿的企业指明了路径,这就是“模仿战略”。“模仿战略”针对企业必须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模仿那个领域?模仿产品、流程还是商业模式?模仿哪个公司?何时模仿?怎样模仿?

  这是一篇值得中国企业反复研读的文章。虽然中国政府和企业整天高喊创新,但创新现状并不乐观,而且还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石家安的这篇文章,指明了什么是“好的”模仿,什么是“不好的”模仿,为那些善于模仿的中国企业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模仿大行其道的时代,只靠无心插柳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将“创新”和“模仿”结合起来,打造“创新模仿”优势,有能力破译创新成功者的密码,还能有力地遏制后来的模仿者。

  石家安还对前些年流行的“最佳实践”提出了质疑。在对他的访谈文章《模仿有理》这篇文章中,并认为学习“最佳实践”,动不动就“对标”,往往会导致“愚蠢的模仿”,因为很多企业往往并不了解模仿对象真正成功的原因,即便成功也是靠运气。这个观点和管理大师:C. K. 普拉哈拉德的观点非常一致,他在刚刚发表的文章《别迷信最佳实践》一文中劝解大家,不明所以地学习优秀企业,往往会陷入一种东施效颦的误区。

  富有中国特色的山寨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模仿,甚至石家安的新书《Copycatt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山寨的意思。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博斯咨询的中国区总裁谢祖墀博士撰文《山寨企业异军突起》也为山寨企业的创新之路指明了一个新的路径,这就是“聪明地模仿”。那些靠模仿起家的企业,往往在消费者需求方面做了一些局部的创新,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无论是“山寨之父”联发科的模仿战略,还是天宇朗通从山寨到品牌的崛起转变,以及被互联网界称之为“全民公敌”的腾讯,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模仿战略的精髓。那就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改进,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所以,不要歧视模仿,模仿自有道理。企业要做的是,洞悉何谓正确的模仿,从而制定出自己企业的模仿战略。模仿有理,更有道,这就是这个专题想要传达的主题。

  以下为《模仿战略》全文:

  不创新即灭亡。在商业界,人们推崇创新如同膜拜神灵,对模仿却大加责难。我们认为,企业之所以效仿他人是因为拿不出任何原创的东西,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其实,人们眼中的“创新者”有许多都是“模仿者”,而且其中不少模仿者的表现远胜过创新者。IBM公司就曾经被彼得?德鲁克称为“世间最出色的创造性模仿者”。而苹果公司虽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创新者之一,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拿现有技术进行组装罢了。

  事实上,模仿不仅和创新一样关乎企业的生存和繁荣,而且对创新的高效实施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自古以来就依靠模仿战胜恶劣环境、制造生产工具、超越竞争对手及引领一时风骚的强者。在这个方面,商界与自然界并无多大区别——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所有时间、所有方面都做到创新,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模仿别人。

  本文将模仿定义为对创新或开创之举的仿效、复制或重复。剽窃、伪造等一切非法的模仿,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模仿者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原因,比如能搭创新者的顺风车,可以避免下错赌注,有机会修正先期产品的缺陷,一上来就享受成本优势等,另外,模仿者不易自满,而且可以在参考诸多模式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可是,商场上的模仿者数不胜数,为何只有一部分能够出类拔萃?原因在于,失败的模仿者没能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它们过于简单地理解模仿原型,并希望通过简单复制达到同样的效果,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及其运行所需的基础能力。

  失败者均未参透何为真正的模仿,特别是没能解决——甚至都没看出——其中的相符性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模仿原型转化为能带来同样结果的摹本。很多企业热衷于学习最佳实践,但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愚蠢的模仿”,就像小鸭子追随漂浮物一样,因为很多企业是照搬照抄,不做因果分析。现在盛行的“对标”,其实也做得非常浮浅,根本不理解对方成功的原因。极少数公司对标成功,成功者大多只是凭借运气,但绝大部分公司的运气不会那么好。

  模仿符合迈克尔?波特对“战略”的定义:“战略建立在一系列独特的行动之上……以实现一系列独特的价值为目的。”企业引进外来观念、做法和模式,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在此过程中又融合创新和其他方面的模仿,从而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混合体——这样做不仅能为核心业务活动提供支持,还能为公司取得核心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为构建一个易于执行的框架,我们把关键的战略难题归结成了几个基本问题,分别以哪里(模仿哪个行业或领域)、什么(模仿对象是某种产品、流程还是整个商业模式)、谁(模仿对象背后的实体是谁)、何时(模仿的时机)和怎样(模仿的形式和步骤)这五个词作为关键词。这五个问题归结起来,解决的便是相符性问题和价值主张(成本-收益等式和预期收益)。

  中国企业在模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做合法的模仿。其次,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而不是另起炉灶。第三,要去寻找那些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产品或模式。第四,要做成熟的模仿。要做深入的分析,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原因。最后,要系统地模仿。要建立鼓励模仿的文化,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模仿变成一件体面的事情,合法地、公开地、优雅地去做。